1) mobilism
活动论
1.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 sciences and activity on frontiers of continent dynamics put forth a new challenge to the palaeogeography researchers, and mobilism palaeogeography maps should be compiled for prospecting of mineral deposits and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crust as well as continental tectonics .
近代地球科学的发展和大陆动力学前沿领域研究的活跃,向古地理研究者提出新的挑战,亟需编制新一代具找矿效应的等时的、活动论的古地理图。
2.
In order to give a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on these new data and to adapt the view on Earth most closely to the epistemology of the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 an im-portant problem for the structural geologists of China to face is that we should improv and cor-rect the knowledge about mobilism.
合理和完善地解释这些新现象的存在,应从充实和丰富对"活动论"内涵的理解着手,使我们的地球观更加符合辩证唯物的认识论,这是中国构造地质学家们不能回避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2) activity theory
活动论
1.
It is pointed that "Block Tectonics" is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to China and it is the development of "Plate Tectonics" under the guidance of global tectonic ideology with activity theory as the connotation.
从"块体"一词的使用历史和作为一级构造单元在构造区划中的应用出发,在系统总结刘光鼎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思想和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其学术思想归纳、概括、凝炼,提出了"块体构造学说";指出"块体构造学说"是在以活动论为内涵的全球构造思想指导下对"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并概括了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2.
The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ctivity theory,the paper reveals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pr.
对哲学与文学的关系这一命题,本文阐述了二者关联的现实可能,并从活动论的角度出发,系统考察了文学与哲学意识这种天然关联的实现过程及其深刻意义。
3) activity theory
活动理论
1.
Mode of teaching network-based learning strategies guided by activity theory;
基于活动理论的网络学习策略教学模式初探
2.
Constructions of the Activity Theory and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活动理论与虚拟学习社区建设
3.
An Inquiry into Evolutionary Skeleton and Application of Activity Theory;
活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应用探析
4) Non-mobilism
非活动论
6) statements and actions
言论活动
1.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is statements and actions from 1927 to 1933, in which the researches are insufficient, to enriches the investigations on this duration.
他一生为国为民,后人对他评价很高,但是对其 1927到1933年言论活动的研究极少。
补充资料:活动论
活动论 mobilism 地质历史中,不同大陆的位置对于地极以及各大陆之间都发生过大规模相对位移的主张。以A.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为代表。 1620年,F.培根指出,非洲西海岸和南美东部海岸线如此吻合,不大可能是偶然的巧合。1658年,法国R.P.F.普拉塞认为,南美洲和非洲曾一度相连而后来分离开了。19世纪中期,A.斯奈德-佩利格里尼根据欧洲和北美的煤层中植物化石的雷同,绘制出石炭纪古地理图,表明在煤层形成时期,欧洲和北美连接为统一的大陆,后来才分离开的。20世纪初期,美国F.B.泰勒和H.B.贝克在研究世界山脉的分布时,几乎同时得出大陆位移的结论。 以美国地质学家J.D.丹纳为代表的固定论者,认为在地质历史中,大陆从未变为大洋,大洋从未变为大陆。这种大陆固定、大洋永存的主张,或虽然大陆与海洋曾有互变,但也只是原地垂直运动的结果,称为固定论。固定论者为了解释各大陆之间在陆生生物分布方面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时,提出了陆桥假说,认为大陆之间有陆桥相连,陆生生物从一个大陆经陆桥到另一个大陆,这些连接大陆的陆桥都已沉入大洋。从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固定论在地学的各分支学科中占统治地位。现代海洋地质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存在陆桥沉入大洋的事实,因为大洋盆地中没有发现构成大陆的硅铝层。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提出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大论战。由于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某些缺陷和驱动力问题没有满意的解释,大多数地学科学家对大陆漂移说持怀疑态度。固定论的积极支持者美国地质学家B.威利斯,极力反对大陆漂移说。魏格纳则继续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持其活动论思想,直到1930年他第4次到格陵兰探险不幸牺牲。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也得到一些地质学家的支持。南非的A.迪图瓦总结了大陆漂移的大量证据。苏格兰的A.霍姆斯于1927年提出上地幔热对流是大陆运移的驱动力。中国的李四光、澳大利亚的S.W.凯里等也都予以支持。 自50年代起,古地磁学迅速发展,对大陆漂移说提供了新的支持。利用古地磁测定的各大陆的极移曲线,表明各大陆相对于地极位置,在地质历史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规律地变化,而且彼此不同。根据古地磁研究,结合其他证据,已能提出各大陆在地史中的运移格局。在60年代,大陆漂移概念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现代有的学者仍支持固定论,不承认大规模的水平运动,认为现在的印度洋曾为一个大陆,把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亚连接起来,后来陷落成为印度洋。固定论与新近研究结果不符,已逐渐为人们所抛弃。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