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巴特敖包
1)  Bateaobao Area
巴特敖包
2)  Bateaobao section
巴特敖包剖面
1.
Bateaobao section in Inner Mongolia were studied by Guo S.
巴特敖包剖面(即巴特敖包—仲阿木乌苏剖面)是内蒙古巴特敖包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剖面,也是巴特敖包群的典型剖面。
3)  Changte aobao
昌特敖包
1.
The Changte aobao granodiorite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Sonid Zuoqi,Central Inner Mongolia.
昌特敖包花岗闪长岩体位于内蒙古中部苏尼特左旗南部,该岩体高精度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362±4M a(M SW D=0。
4)  Aobao
敖包
1.
The Construction of Folk Organization and Trad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Aobao's Sacrifice:an Example of Baiyin Aobao's Sacrifice in East Ujimqin Banner
当代敖包祭祀的民间组织与传统的建构——以东乌珠穆沁旗白音敖包祭祀为个案
5)  Aonaodaba
敖瑙达巴
1.
The Aonaodaba porphyry copper-silver-tin polymotallic deposit is different both from most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formed by derivatives of mantle magma and from most porphyry tin (tungsten, molybdenum) deposits produced by derivatives of crustal remelted magma.
敖瑙达巴斑岩型铜银锡乡金属矿床既不同于大多数由幔源岩浆衍生物所形成的斑岩铜矿,也不同于大多由地壳重熔岩浆衍生物形成的斑岩型锡(钨钼)矿床。
6)  O-Boo culture
敖包文化
1.
Combining methods of ethnoecology,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quadrat samplings,the study aims to evaluate and analyse the contribution of Mongolian O-Boo culture and plant worshiping culture to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by means of investigation,interview to informants and second-hand information collecting in Ordos Plateau.
结合民族生态学、文化人类学和样方调查方法,通过调查、访谈、搜集资料研究分析,评价了鄂尔多斯蒙古族敖包文化和植物崇拜文化对保育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补充资料:敖包特庙

和布克赛尔最大的喇嘛庙,又名“阿勒布屯都布楞”(蒙古语,坚固、昌盛之意),又称“王霍雄库热”,明崇祯三十年(1640)建于现今和布克赛尔镇王爷府后的土山上。清乾隆17年(1752)重建。第三次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清廷理藩院赐匾“普恩寺”。第四次建于同治三年(1864),为第12夏律宛呼图克图活佛主持兴建,历代夏律宛呼图克图活佛居住之处。光绪14年(1888),当时名闻中外的拉萨三大寺之一的色尔德庙喇嘛江布克日甫,应和布克赛尔之邀来此,再次修建此庙,起初建在托格日克哈尔嘎,后于光绪19年(1893)搬迁至和布克赛尔。有和屯克尔却尔、齐克齐等法会场地,最大的是齐克齐法会场所,修建4层,高19米,是模仿青海的阿日布腾措布令庙而修建的。至民国2年(1913)9月22日,该庙又修建庙房50间,同年9月25日,经民国政府圈定,旧土尔扈特北部落盟长亲王旗驻地之庙名为“惠济寺”。谢彬在他写的《新疆游记》中,生动记载了他到和布克赛尔喇嘛庙的所见:

民国六年十月三十诶,晴。

早餐后,游瞻喇嘛庙。头进既诵经堂,甚广大,可容三四百人。中设高坐,垫褥五六层,红黄相间,活佛朔望升坐讲经。堂中臭气薰蒸,令人掩鼻,与内地反比。经堂之后,又有佛堂。三龛并设,各供塑像数尊。两壁满悬绘像,笔墨颇有工者。龛前三案,陈酥油灯数十百盏,昼夜常明,龛上丝布帛幡,重重下垂。龛下地窖无数,黄白充塞------皆信徒敬献之物,闻达数百万金。其西北隅,巾帛重掩之中,藏有神画,一青牛压一女子上,流血匝地。相传为蒙古种人所自出,严秘不以示人,亦北京雍和宫欢喜佛之故事也。

由于近代新疆动荡不定,边陲战乱不息,喇嘛庙屡遭拆毁。民过4年(1925)又重新修建此庙,花费2400只羊、40匹马,占地1090平方米,当时有喇嘛500多名。三区民族军于民国34年(1945)8月即将攻克和丰县城时,城内国民党守军薛延芳团长将喇嘛庙一部分房间拆毁,修建工事。

喇嘛庙每年都有无数个大小法会(庙会),最长的持续40天,平均每月都有固定的念经会日,法会常在夏天马奶子多的时节举行。

庙内大殿原有金佛3尊及金漆佛像5尊、铜佛90余尊,均为信教牧民用40余峰骆驼,驮上玛纳斯湖的盐巴,从西藏拉萨换回来,分设大院中3个殿堂内(最大神灵叫“卡克西甫江格让则克”),藏经卷250本。“文革”中,主要经堂、佛像被毁,经卷遗失,贵重物品全部被烧毁。

1983年,该庙开放,投资3.5万元,建造了112平方米的新庙,其中国家补助3.14万元,有僧房4间,面积340平方米。现有屯克尔法会场地系民国21年(1932)邀请夏律宛呼图克图活佛和青海布仁高僧阿克修建的,此法会场地面积为66平方米,“文革”时期大殿被毁,今已将此殿修葺。1983年恢复了宗教活动,法会日60多名喇嘛都身着贵重绸缎的袈裟和用银子镶成的头冠,每人1只法铃,坐于“加布德”(禅座)之上,诵习活页的藏经。喇嘛们念完经,打着皮鼓,开始吹奏丈余长的套管铜喇叭。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