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塔中围斜区
1)  the peri-clinal area around Central Tarim
塔中围斜区
2)  the central Tarim and peri-clinal area
塔中及其围斜区
3)  the north ramp of Tazhong Area
塔中北斜坡
4)  Tazhong area
塔中地区
1.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pool distribution in the Silurian Kepingtage Formation of Tazhong area;
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沉积特征与油气分布
2.
Predictive method of thin interbedded sandbody in Silurian in Tazhong area;
塔中地区志留系薄互层砂体预测方法
3.
Reservoir geological models of reef complexes in the Middle Ordovician Yijianfang Formation in the Bachu area, Tarim basi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Tazhong area, Xinjiang, China.;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露头礁滩复合体储层地质建模及其对塔中地区油气勘探的启示
5)  central Tarim Basin
塔中地区
1.
Establishing interpretation models of sedimentary structures of Silurian in central Tarim Basin by applying logging data;
应用测井信息建立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构造解释模型
2.
Formation Mechanics and Distribution Forecast of Carbonates Paleokarst Reservoir in T_7~4 Interface from Central Tarim Basin;
塔中地区T_7~4界面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形成机理与分布预测
3.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ssolution kinetics of Ordovician marine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central Tarim Basin.
选取塔中地区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模拟实验,以研究其在表生岩溶作用下的溶解动力学特征。
6)  central Tarim area
塔中地区
1.
Sea-level change and heterogeneity of source rocks of Lianglitage 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Tarim area;
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海平面变化与烃源岩的非均质性
2.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controlling factor of carbonate rock ancient karst in T_7~4 interface of central Tarim area;
塔中地区T_7~4界面碳酸盐岩古岩溶发育控制因素分析
3.
The Middle and Upper Ordovician is one of the main target zones of oil and gas in the Central Tarim area.
在综合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 ,分析了塔中地区中及上奥陶统不同沉积相的分布规律。
补充资料:围塔漏斗

围塔漏斗是世界最大的漏斗。位于雅安市芦山县双石镇围塔村。位处北纬30度18分。长径6000米,短径2000米,深800米,容积96亿立方米,漏斗内还分布着73座小山丘,漏斗内形成独立封闭的水系,发育着与龙门洞穴相连的一系列洞穴群,成为集纳排泄地表水和洞穴建造的惟一通道。四周山脊海拔1450米—1770米。围塔漏斗比有文字记载的世界最大漏斗四川兴文漏斗(长径650米,短径490米,深208米)大10倍,与美国的阿里希波漏斗(直径330米,深70米)相比更是“巨无霸”,它在卫星照片上清晰可见,堪称世界上第一大漏斗。

围塔漏斗现居住有村民1000余人,漏斗区森林覆盖率在80%左右,生活着多种野生动物,有古庙、古塔遗址和许多有关漏斗的动人传说。围塔漏斗距成都180公里,目前有关部门已开始着手将其开发成国家级地质公园,它是集地质、生态、探险、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理想胜地。漏斗底部数十至上百米深的漏斗数十个,小漏斗更是不计其数。

发现

2000年3月,杨勇等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专家、芦山县委书记和当地老乡到芦山县境内的龙门洞考察探险。龙门洞这个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造型独特的洞穴群,让大家惊叹不已。它不是常见的碳酸盐类(喀斯特)洞穴,而是发育在白垩纪巨厚砾岩层中的洞穴系统。国家地质部门对这次考察给予了极大关注,随即派专家赴实地考察,认为完全可以申报国家地质公园。2001年,杨勇在对照1:50000地域地质地形图时,意外发现龙门洞旁有一块呈耳朵状的大凹地,且与罗布泊的“大耳朵”极其相似,面积竟达8平方公里,位置在神秘的北纬30度,并有一个奇怪的地名——围塔。经过两个月的现场实地考察,并辅之以地质资料的分析,杨勇断定围塔村就是一个大漏斗,而这个大漏斗比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四川兴文漏斗大近10倍,并且围塔漏斗底部还发育着罕见的洞穴群,同时外围还分布了大小上百个规模不等的漏斗(即落水洞,当地人叫做漩坑)。这一震撼性发现,让许多专家学者叹为观止,中国岩溶洞穴学会会长朱学稳感叹:“这实属世界罕见”。

形成

根据分析,该洞是一个放射状展布、多层空间发育、生长于白垩纪巨厚砾石层、受地质构造控制,受地表落水洞地坑漏斗影响、地下暗流上千万年冲刷溶蚀、洞道分布极其复杂的地地质洞穴群。估计洞穴总长至少有100公里,洞体空间最大截面面积上千平方米,对这样一处有别于一般常见的石灰岩层溶洞,并且规模巨大、结构极其复杂,造型如此神奇的天然洞穴,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实属罕见,有重要的地理学价值。

通过洞穴分布延伸与地形图的对照分析,忽然发现,根据探寻的方向和洞穴风流,此洞与围塔大洼地以及周边发育的一系列落水洞漏斗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据大比例尺地形图以及该区域卫星遥感图的显示,我们追踪着地质构造痕迹和地貌形态沿龙门洞穴口探寻,在1300-1500米高程,组成洞穴主体的钙质砾岩层在地表惊现出罕见的溶蚀地貌景观,溶蚀峰林、石沟漏斗、落水洞漏斗等呈密集分布。而在1600-1700余米高程,一圈周长数十公里的窄脊圈围着一个巨大凹地—一个巨大的漏斗出现了。

经历了大约1600多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运动、记录了地球沧海桑田历程的这座白垩纪地质奇观终于完整地勾勒在人们的脑海中一股暗藏的冲动促使唐邦兴、王成华两位教授展开了一年多的深入考察分析。春夏秋冬、地上地下、区内区外……一个被断层抬升托起、向斜构造奇观终于完整的勾勒在人们的脑海中。

数据

关于围塔漏斗的数据让人震撼:长径6000余米、短径2000-4000余米、底部高程990-1100米、最深竖井底部高程为900米、漏斗平均深度450米-700余米。它比目前文字资料记载的四川兴文天盆漏斗大整整10倍,曾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阿里西波漏斗与它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