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ectonic geomorphology
构造地貌学
1.
Tectonic geomorphology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ed from experiential science to modern science with high techniqnes.
构造地貌学已经从经验科学迅速发展为高技术武装的现代科学。
2)  structure
构造
1.
Control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on gas distribution;
羊叉滩井田瓦斯分布的构造控制
2.
Characteristics of ore-hosted strata and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of Co-Au mineral deposit in Tuolugou area,Qinghai;
青海驼路沟地区钴(金)矿床赋矿地层与控矿构造特征
3.
Study of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e-controlled coalbed gas in southern Qinshui Coalfield;
沁水煤田南部煤层气构造控气特征研究
3)  tectonic
构造
1.
The cause of tectonic ground fissures and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构造地裂缝的成因与地震勘探
2.
According to published geological research results and data, it is found in this paper that the tectonic stress of Lishui-Jiaojiang sag in the East China Sea proves to be tensile and the stress field is the main power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采用Maxwell粘弹性模型,对新生代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3.
Based on researching occurring and development of coal accumulation basin,development rules of fault tectonic in Longkou Mine Field,mechanics characteristics of mine tectonic joints and tectonic site of ancient stratum,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Huangxian Coal Field was analyzed with geological mechanics in this paper.
在研究黄县聚煤盆地的发生与发展,龙口矿区断裂构造发育规律,矿井构造结构面的力学特征以及古地层中构造遗迹的基础上,以地质力学的观点分析研究了黄县煤田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和变迁,解释了压扭性正断层的形成机理,断层导水裂隙带的存在因素及其一般规律。
4)  tectonics
构造
1.
Intensively reformed basin in tectonics:evidence from Shansonggang Basin in eastern Jilin;
构造强烈改造型盆地——来自杉松岗盆地的证据
2.
Some aspects of the geology, tectonics and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Qiangtang-Hol Xil region, western China;
羌塘及可可西里地区几个重要地质、构造与资源问题
3.
Topics about developments of mineral deposits in the 32nd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re comprised of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Mineral deposits associated with black shales; Mineral deposits and tectonics of central Asia; New developments in tin, tungsten and other rare metal deposit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arine minerals.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中有关矿产方面的动态和进展主要分为以下4个部分:与黑色页岩有关的矿床;中亚地区的矿床及构造;锡、钨及其他稀有金属矿床的新发展;海洋矿床的最新发展。
5)  construction
构造
1.
Development of costume constructions across time and space;
服装构造方法的历史和地域特征
2.
Recursive construction of LDPC codes;
递归构造低密度校验(LDPC)码的方法
3.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 of Bridge Aseismatic Design;
桥梁抗震设计中的构造措施
6)  construct
构造
1.
Construction of Penalty Function and Multi-modal Smooth Transition Strategy;
惩罚函数的构造及多模态平稳过渡策略
2.
construct frame-relay network over ATM;
构造ATM上的帧中继网
3.
Arithmetic of constructing relational databases zero-watermark;
关系数据库零水印的构造算法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构造地貌学
      研究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关系的学科,是地貌学的重要分支。地质构造一词有两种含意:①指久远地质时期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各种构造,如岩层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层错断而成的逆冲断层、正断层等,以及它们的复合体;②指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并还在活动的各种构造。前者称为静态构造,后者称为动态构造。明显反映这两种地质构造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近期亦有人将两者分别命名为构造地貌和动态构造地貌。反映大地质构造的地貌有大陆、洋盆、山脉、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质构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单面山、断层陡崖等。
  
  研究简史  地貌和地质构造的关系很早受到人们的注意。在19世纪80年代,W.M.戴维斯明确指出:构造是地貌发育的三大因素之一。戴维斯的观点推动了地质构造与地貌关系的研究,但他对大区域构造地貌的发育建立在一次强烈上升后地壳长期稳定条件下有序发展的观点,则是不完全符合事实的。1923年W.彭克在《地貌分析》一书中指出: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要从动态构造的变化中去研究,使构造地貌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此,地貌学从研究静态构造地貌扩展到研究动态构造地貌。20世纪50年代中期,A.L.韦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的复活,以及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全球性地貌的研究,使构造地貌学研究与地球动力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构造地貌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新发展。
  
  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是构造地貌,包括断层地貌、褶曲地貌、火山地貌、熔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见彩图)
  
  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①研究明显反映静态构造的地貌,即静态构造地貌。地质时期形成的地质构造,其原始构造形态不可能完整地表现在地形上。因为后来的构造运动会使地形发生变化,以至倒转;外力的侵蚀作用使原始构造形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由古老构造形成的背斜山、向斜盆地、断层陡崖等原始静态构造地貌上会出现一些次生构造地貌。如背斜山顶部最易受侵蚀破坏,一旦顶部的刚硬岩层被蚀穿,裸露的下伏软弱岩层更容易被蚀低,于是在背斜山轴部形成一个顺背斜走向发育的谷地,称为背斜谷。背斜谷两侧即形成单面山。相反,顶面由硬岩组成的向斜在外力侵蚀中可能反而残留为高地,构成所谓倒转的向斜高地,称为向斜山。古老的断层构造区,原来断层上升盘地块可能由于软岩出露而反被蚀低,在沿断层线上形成与原始断层崖朝向相反的陡崖,称为断层线崖。②研究明显反映动态构造的地貌,即动态构造地貌。现代构造地貌研究已不限于单纯地描述一个地区的地形和静态构造的关系,而是着重探讨不同地区和全球性新构造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新构造运动所形成的褶曲、断层等遗迹,称为新构造。新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可分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地壳垂直方向运动使地形产生高低变化,表现为上升的山地、丘陵、高原或台地,下降的平原或盆地。也反映在水系的排列形式上,如地面大面积倾斜上升形成平行状水系,局部的隆起和凹陷依次形成放射状水系和向心状水系,沿穹状隆起的边缘形成环状水系。间歇性上升运动可能形成阶梯状的地貌,如山麓阶梯、河流阶地等。
  
  大范围的地壳水平运动使地壳产生挤压或拉张。挤压区形成大陆边缘的岛弧、大陆上的褶皱山系和高原。拉张区形成大洋中脊(见海底地貌)、大陆上的大裂谷和断陷盆地等。最大规模的新构造运动表现在大陆的漂移与洋底的扩张上。对这种现象加以最新解释的是板块构造说。它认为地壳是由几个相对不连续的板块组成,在大洋中脊由于有来自地幔垂直上升的物质流到洋底转为水平流,所以洋底是在扩张的,这种运动进一步推动地壳的几大板块作相互运动,引起板块边缘的俯冲、隆升、错断、火山活动以及板块内部的大褶皱和断裂现象。现代精密的水准测量发现陆地上有大曲度半径的舒缓褶曲隆升或沉降,这种运动亦称为造陆运动。起因有的是地球内力作用,如岩浆的上升或地应力挤压与剪切引起;有的是由于大陆冰盖的消融的卸荷作用引起。后者又称为大地均衡作用。
  
  研究方法  ①运用地貌学方法揭示较长时间的造陆运动是比较有效的。其中最常用的是进行阶地(包括河流阶地、海岸阶地)测量:多级阶地的出现反映地区的间歇性隆升;各级阶地连线的差异性隆升或拗陷反映造陆运动中各地段的差异运动;阶地纵剖面线突然出现不连续性,说明此处曾发生新的构造运动造成的断层现象。②利用与地貌学密切相关的沉积学方法研究新构造运动。在新的褶皱隆起或断块上升区,新的沉积层因被抬升而有清楚的露头;在新的沉降区,新沉积层隐伏地面以下,且厚度很大。根据新地层的厚度和地质年龄,估算该沉降区的沉降幅度和速率是现行可靠的方法。③进行综合研究。无论是研究静态构造地貌,还是研究动态构造地貌,都必须从地球内力去追溯它们的成因,但同时又应看到所有的构造地貌都不是纯内力作用的产物,还要研究外力侵蚀、岩性因素在构造地貌中所起的作用。④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发生过多次的大规模构造运动,每次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的格式和走向都不相同。今天形形色色的构造地貌是多期构造叠置与组合的结果,因此追溯不同地区的地貌发育史时要善于分析这些不同期的构造运动的结果对地貌发育的依次影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