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selous game reserve
编号:425-004
相关联接:[[1]]
1982年根据自然遗产遴选标准n(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塞卢斯禁猎区占地五万平方公里,在这个很少受人类干扰的广大的避难所里,生活着数量众多的大象、黑犀牛、印度豹、长颈鹿、河马以及鳄鱼。这个公园的植被种类很多,既有浓密的灌木丛,又有开阔的长有树木的草原。
简介:
塞卢斯禁猎区是非洲的第二大禁猎区,占地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位于坦桑尼亚东南的科亚斯特区、莫罗戈罗区、林迪区、木特瓦拉区和鲁伍马区。禁猎区海拔高度从东北100米至西南1200米不等;也是塞卢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塞卢斯生态系统包括米库米国家公园和基隆贝罗河谷狩猎控制区。禁猎区向鲁菲吉河及其卢韦古河、基隆贝罗河、大鲁阿哈河、卢洪贝罗河和姆巴兰甘杜(唯一一条永久性河流)等支流排水。
禁猎区内的土地相对贫瘠。年降水量从东部的750毫米到西部的1250毫米不等,降雨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气温在13~41℃间变化。
禁猎区的大部分在鲁菲吉河流域,这里水资源丰富。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禁猎区生长着一种叫“米翁博”的树。这种树抗燃能力强,在历经火灾之后能顽强地生存下来,是这个地区的主要植被。禁猎区内主要有两种植被类型:东部地区(17%)主要是林荫草地,西部地区(约75%)则是落叶林地,包括短盖属、紫檀属等植物以及被认为其植被类型只能在高温中得以保持的风车子属植物。还有一部分地区分布有茂密的灌木丛以及由河床和地下水浇灌的森林。据记载禁猎区内至少有2000多种植物,但是在南部边远的森林里有可能发现更多的植物种类。
塞卢斯禁猎区号称曾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大象10多万只(另一资料:非洲象已经由1976年的大约110000头减少到1981年的100000头、1986年的55000头、1989年的42548头和1994年的31735头)。
这里生活的数量庞大的动物种群还有20万头野牛、8万匹斑纹角马、6.5万匹斑马、5.2万只驼鹿、1.8万只河马、7000多只剑式羚羊、貂羚(数量由1976年的5900头减少到1981年2350头)和2000多头黑犀牛(另一资料:黑犀牛1981年3000头,而到1986年只剩下100头),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鳄鱼群。
鲁菲吉河北岸的林荫草地中生活的长颈鹿。列支敦士登麋羚和貂羚是林地中的典型动物。草地上的动物种类包括布契尔斑马、非洲水羚和疣猪。其他动物如猎豹和大量的野狗也可能是非洲大陆上拥有数量最多的。珍稀物种有小岩羚和一种稀有猎豹。这里还有丰富的鸟类资源,包括圆喙鸭、犀鸟和短尾雕。
肉类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食品。禁猎区建立时期,在禁猎区域内生活的人们被重新安置在邻近地区。但是由于该地区有大量舌蝇滋扰,妨碍了这里畜牧业的发展。
由于禁猎区地处边远地区,除非搭乘飞机,否则难以到达。现在走坦赞铁路也是一种选择。在旅游区内沿鲁菲吉河岸设有4个帐篷营地(其中一个属豪华型)和一个平房式样的旅馆。除非为宿营提供食品,否则严禁在这一旅游区内捕猎。1997年大约有3500位旅客到这个公园来旅游。根据坦桑尼亚政府1974年颁发的野生生物保护条例,在坦桑尼亚仍可捕猎,但禁猎仍是顺应民心的目标。1992年虽只在禁猎区内核发了49张猎杀单头大象的许可证,但仍另有19只公象被捕杀,还有5只大象遭到偷猎。
该保护区内拥有从茂密的灌木丛到开阔的草地等一系列相对而言未被破坏的植被区域。那里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大象、黑犀牛、猎豹、长颈鹿、河马、鳄鱼和野狗等种群的生活。
野生生物保护条例确立了禁猎区的合法地位,该条例并在1978年得到重新修订。禁猎区接受国家资源旅游部里主管野生生物部门的直接管理。在1980年它和另外5个禁猎区被指定为国家级项目,这样,作为特殊的保护区域它被赋予了更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