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城市园林绿地
1.
Damage of High-temperature Disaster to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高温天气对城市园林绿地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3) urban landscaping
城市园林绿化
1.
The applications of tree species of ornamental fruits to urban landscaping in different a.
文章分别以不同的配置方式及不同用途介绍了观果树种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2.
After summarizing the common existing problems of urban landscaping and discussing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in plant arrangement,the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绿色环保意识的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已成为现代建设的重要内容。
3.
On the base of the past research,selected nine index to establish index system considering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 landscaping.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园林绿化的内涵,选择了9个指标,用统计软件SPSS对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进而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城市园林绿化情况进行评价。
4) urban greening
城市园林绿化
1.
Thoughts 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greening and urban forestry;
关于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林业一体化的思考
5) urb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城市园林绿化
1.
Raising the knowledge of leaders from different levels of Nann1ng on urbanlandscape architecture, taking the works of urb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s a great event in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leadership and increasing invcstment in urbanlandscape architecture will be the key countermeasures on raising the level 0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Nanning.
提高各级领导对园林绿化的认识,把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加强领导,增加投资,是南宁市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水平的关键。
6) Urban landscape
城市园林绿化
1.
Using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to research the factors of urban landscape;
用对应分析法研究影响城市园林绿化的因素
补充资料: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城市中由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
发展简史 古代的园林主要属于皇室、贵族、僧侣、富豪所有,供少数人游乐、狩猎之用。规模较大的园林大多分布于城市外缘,数量少,分布不匀,对城市环境影响不大。产业革命后,工业国家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环境日益恶化。在这种状况下,英国王室首先开放了一些皇家园林供公众享用。1858年,美国纽约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园之一──中央公园。一些著名的社会改革者和热心公益的活动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纷纷从事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他们都把发展城市园林绿地作为改造城市物质环境的手段,主张增大绿地面积,形成体系,使城市具有田园般的优美环境。1892年,美国风景建筑师F.L.奥姆斯特德编制了波士顿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方案,把公园、滨河绿地、林荫道连结起来。1898年,英国E.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在霍华德思想的影响下,以后又出现了有关新城和绿带的理论(见新城建设运动、绿带、楔形绿地)。科学家们也开展了植物对环境保护作用的研究,使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理论有了科学基础。
作用 从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和环境美学等方面看,绿地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净化空气,提高环境质量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提高空气的含氧量。植物的根部吸收水分,通过叶片蒸发到空气中,可以提高空气的湿度。某些植物能够吸收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从而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某些植物能够分泌杀菌物质,有助于降低空气的含菌量。植物枝叶可以滞留、过滤空气中的尘粒,起着净化空气的作用。植物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热和通过浓荫的覆盖降低地面的热辐射,造成局部地区的温度较低,而周围地区温度较高,这样便会因温差而形成空气对流,可以改善小气候。林带还有降低噪声的作用。
美化环境,满足精神需要 以各类建筑物为主体的城市空间环境,使人感到单调和枯燥。植物以其纷繁的品种、色彩、线条、造型,丰富城市的景观,有利于缓解人们心理上的压力。将各类植物穿插布置在建筑之间和建筑周围,既可冲淡单调、枯燥的人工化气氛,又可烘托建筑的个性,构成人工和自然相融和的空间环境。
规划内容 中国在50年代初期开始,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当时的规划作法是:充分利用天然河流和湖泊水面,均衡安排各种公园、绿地、林荫道,结合其他绿地、绿带在城市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着重点是计算和布置各种公共绿地。
分类和公共绿地指标 城市绿地根据功能可分为:公共绿地(公园、林荫道)、居住区绿地、专用绿地、防护绿地和郊区的风景游览绿地等。城市公共绿地定额指标,是指高峰时间(如节假日游人集中的高峰时间)全市游人总数和每个游人应占的公园绿地面积。50年代经过调查得知:在一般气候条件下,城市在高峰时间进入公园绿地的游人数约占全市人口10%,每个游人应占有的公园绿地面积不宜小于60平方米。由此确定城市公共绿地的远期规划指标不应低于每人 6平方米。中国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1980年颁布的《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中规定:城市公共绿地定额每人近期为3~5平方米,远期为7~11平方米。公共绿地以外的其他绿地,没有法定的指标。
绿化覆盖率 从70年代起,国际上对环境科学的研究逐步深入。中国也开始重视植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并进行研究。中国学术界提出一个新的补充性的绿地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城市绿化覆盖率不应低于30%。
布置 中国在50~70年代,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一般遵循均匀布置各项公共绿地的原则,使每个城市居民都能就近享用绿地。构成公共绿地的主体是各种类型的公园。全市性公园的规模在10公顷以上,要求有比较齐全的设施;区公园的规模为5~8公顷;居住区级的公园或小游园,规模在1公顷左右。全市性公园按照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设一处或多处,要求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区公园服务半径不大于1公里。居住区级的公园或小游园的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一般按照上述要求,选定各种公园的位置和布置林荫道,并结合城市自然地形,体现城市特色,如利用市区的河道、丘陵等布置绿带,把各类公园绿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体。合肥市利用拆除后的城墙墙基,结合护城河,布置成一个环形绿带,很有特色。西安市也利用环城公园、林荫道和工厂防护林带,把各个分散的公园连接起来。
新的趋势 近20年出现一种关于大城市布局结构的新的理论:以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群或带形城市取代传统的单一中心的城市。这种新的城市布局结构有可能在组团、群体之间穿插森林、农田和牧场,使城市同大自然紧密融合。这样可以大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参考书目
高原荣重著,杨增志等译:《城市绿地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3。
发展简史 古代的园林主要属于皇室、贵族、僧侣、富豪所有,供少数人游乐、狩猎之用。规模较大的园林大多分布于城市外缘,数量少,分布不匀,对城市环境影响不大。产业革命后,工业国家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环境日益恶化。在这种状况下,英国王室首先开放了一些皇家园林供公众享用。1858年,美国纽约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园之一──中央公园。一些著名的社会改革者和热心公益的活动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纷纷从事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他们都把发展城市园林绿地作为改造城市物质环境的手段,主张增大绿地面积,形成体系,使城市具有田园般的优美环境。1892年,美国风景建筑师F.L.奥姆斯特德编制了波士顿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方案,把公园、滨河绿地、林荫道连结起来。1898年,英国E.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在霍华德思想的影响下,以后又出现了有关新城和绿带的理论(见新城建设运动、绿带、楔形绿地)。科学家们也开展了植物对环境保护作用的研究,使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理论有了科学基础。
作用 从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和环境美学等方面看,绿地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净化空气,提高环境质量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提高空气的含氧量。植物的根部吸收水分,通过叶片蒸发到空气中,可以提高空气的湿度。某些植物能够吸收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从而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某些植物能够分泌杀菌物质,有助于降低空气的含菌量。植物枝叶可以滞留、过滤空气中的尘粒,起着净化空气的作用。植物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热和通过浓荫的覆盖降低地面的热辐射,造成局部地区的温度较低,而周围地区温度较高,这样便会因温差而形成空气对流,可以改善小气候。林带还有降低噪声的作用。
美化环境,满足精神需要 以各类建筑物为主体的城市空间环境,使人感到单调和枯燥。植物以其纷繁的品种、色彩、线条、造型,丰富城市的景观,有利于缓解人们心理上的压力。将各类植物穿插布置在建筑之间和建筑周围,既可冲淡单调、枯燥的人工化气氛,又可烘托建筑的个性,构成人工和自然相融和的空间环境。
规划内容 中国在50年代初期开始,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当时的规划作法是:充分利用天然河流和湖泊水面,均衡安排各种公园、绿地、林荫道,结合其他绿地、绿带在城市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着重点是计算和布置各种公共绿地。
分类和公共绿地指标 城市绿地根据功能可分为:公共绿地(公园、林荫道)、居住区绿地、专用绿地、防护绿地和郊区的风景游览绿地等。城市公共绿地定额指标,是指高峰时间(如节假日游人集中的高峰时间)全市游人总数和每个游人应占的公园绿地面积。50年代经过调查得知:在一般气候条件下,城市在高峰时间进入公园绿地的游人数约占全市人口10%,每个游人应占有的公园绿地面积不宜小于60平方米。由此确定城市公共绿地的远期规划指标不应低于每人 6平方米。中国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1980年颁布的《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中规定:城市公共绿地定额每人近期为3~5平方米,远期为7~11平方米。公共绿地以外的其他绿地,没有法定的指标。
绿化覆盖率 从70年代起,国际上对环境科学的研究逐步深入。中国也开始重视植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并进行研究。中国学术界提出一个新的补充性的绿地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城市绿化覆盖率不应低于30%。
布置 中国在50~70年代,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一般遵循均匀布置各项公共绿地的原则,使每个城市居民都能就近享用绿地。构成公共绿地的主体是各种类型的公园。全市性公园的规模在10公顷以上,要求有比较齐全的设施;区公园的规模为5~8公顷;居住区级的公园或小游园,规模在1公顷左右。全市性公园按照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设一处或多处,要求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区公园服务半径不大于1公里。居住区级的公园或小游园的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一般按照上述要求,选定各种公园的位置和布置林荫道,并结合城市自然地形,体现城市特色,如利用市区的河道、丘陵等布置绿带,把各类公园绿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体。合肥市利用拆除后的城墙墙基,结合护城河,布置成一个环形绿带,很有特色。西安市也利用环城公园、林荫道和工厂防护林带,把各个分散的公园连接起来。
新的趋势 近20年出现一种关于大城市布局结构的新的理论:以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群或带形城市取代传统的单一中心的城市。这种新的城市布局结构有可能在组团、群体之间穿插森林、农田和牧场,使城市同大自然紧密融合。这样可以大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参考书目
高原荣重著,杨增志等译:《城市绿地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