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地理学发展
1)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地理学发展
1.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process and impe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quantitative geography,the influences of whi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is elaborated objectively.
简要介绍了数量地理方法的发展背景、过程和发展的推动力,从正反两面阐述了其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数量方法对地理学的生存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对这些工具的过分依赖,而忽视了自身的发展问题。
2)  development geography
发展地理学
3)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eography
经济地理学发展
4)  territorial system science.geography science
可持续发展地理科学
5)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Teacher Knowledge Base
地理教学知识发展
6)  sustainable developing geography
可持续发展地理学
1.
At the age of the intellectual economy,the sustainable developing geography,the result of the intellectual economy,has become the principal aspect in geography studies,and is extremely promising in consequence of the all-round object of study,the comprehensive nature,the systematic theory,the up-tp-date contents,the social economic,integrated system,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and the susta.
在知识经济时代 ,可持续发展地理学正成为地理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
补充资料:地理学发展史
    
  
  ━━━━━━━━━━━━━━━━━━━━━━━
   引言
   ?糯乩硌Вü?10世纪前后至公元18世纪)
   上古时期(公元前10世纪前后至公元 3世纪)
  
    中古时期(4~14世纪)
  
    近古时期(15~18世纪)
  
  近代地理学(19世纪~20世纪50年代)
  
    产生时期(19世纪初至后期)
  
    发展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
  
  现代地理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
  ━━━━━━━━━━━━━━━━━━━━━━━
  
  
  

引 言


  
  地理学发展史是研究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的历史,以探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它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全人类认识地理环境的历史,是世界地理学史或称地理学发展史;研究各个地区、民族或国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是该地区、民族或国家的地理学史。地理学发展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
  

古代地理学(上古时期至18世纪末)


  
  古代地理学是农牧业社会的产物。其特点是以地理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学科内外分化不明显;由于环境差异和交通不便,古代地理学的体例和内容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上古时期(公元前10世纪前后~公元3世纪) 本时期的地理思想和著作主要出现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印度、古希腊和稍后的罗马帝国等古代文明中心。它们各具特点,其中以中国和古希腊、罗马最为重要。
  
  古希腊罗马  古希腊罗马地理学继承了古埃及地理学运用数学探讨地理现象的传统,成为西方地理学发展的源流。其早期重要奠基人,是公元前 5世纪的希罗多德,他最早探索了历史上的人地关系、讨论了区域的界线;希波克拉底创立了人的 4种气质学说,探讨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稍后,德谟克利特对宇宙的无穷性、大气现象的原因、生物对气候的依存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和推测。柏拉图从唯心论出发,认为圆是最完美的对称形,演绎出圆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这是球形说最早的概念。柏氏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唯物地认为地球和天体都是原质构成的,从实验材料和实地观察中进行了归纳判断,科学地证实了大地球形说。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希腊文明衰落期和罗马帝国时代,是西方经典地理学建立时期。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和罗马时代的斯特拉波、托勒密。埃氏被西方地理学界尊为"地理学之父",他不仅第一次合成了 geographica(意为地理学或大地的记述)这个术语,而且用两地竿影换算出弧度,计量了地球的周边是252000希腊里(约折合为39690公里),已近于近代的实测值。埃氏不仅是古代数理地理的创始人,还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居住适应地带学说,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以后的非洲)3个地区,以及一个热带、两个温带和两个寒带等5个地带,并首次根据经纬网绘制世界地图。斯特拉波整理荷马史诗以来的古代地理知识,继承亚里士多德和埃拉托色尼的居住适应地带学说,利用当时商业航海的记载并结合自己一生旅行见闻,写成17卷《地理学》。它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以地中海为中心的罗马帝国地理情况,是西方区域地理的先声。托勒密的名著《地理学指南》(8卷),内容包括地图投影、各地的经纬度表和绘有经纬度的世界地图。这部著作为近代地图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地心说统治人类的思想达1500年之久。
  
  中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各种流派的人地关系思想。在世界观方面,主要是围绕着所谓"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指主宰一切的上帝,一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两者分别具有唯心和唯物倾向,但均有听天由命的色彩。孔子提出"畏天命",符合周王自命为天子的政治要求;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视自然规律并具有地理唯物论见解。在方法论方面,阴阳、五行、八卦学说作为一种朴素的辩证说理工具,对地理现象的解释起到不少作用。《周易》认为自然界是由阴阳两种对立力量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在地理书籍中山的阴坡和阳坡、河的北岸和南岸亦均以阴阳区分,沿袭至今。以八卦表示8个天象和地理方位,更是始于中国。《内经·素问》这本最早的医书将木、火、土、金、水类比为东、南、中、西、北 5个方位和春、夏、长夏(暑)、秋、冬5个季节,并认为东部地区主木,属青色,象征植物繁茂;南部地区主火,属红色,象征土壤红赤;中部地区主土,属黄色,象征黄土高原和冲积沃土;西部地区主金,属白色,象征戈壁大沙漠;北部地区主水,属黑色,象征日照短暂和土壤棕黑。
  
  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和《管子·地员》。《尚书·禹贡》按地理特征将古代中国版图分为九州,并概要记载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活动和物产交通,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员》探索了中国土地的分类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带谱,是世界上最早对土地进行系统分类的作品。
  
  中古时期(4~14世纪) 中国、阿拉伯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有长足的进步;欧洲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则出现了停滞和倒退。
  
  欧洲  中世纪是经济、文化衰落的黑暗时代,政教合一、闭关自守的小君主国使人们的地理眼界大为缩小,统治者力图使地理学成为基督教的奴仆,出现了地理学思想的反动。不仅古希腊、罗马在地理方面的优秀传统未得到继承,而靡用宗教迷信和占星术来解释一切地理现象。如 6世纪商人科斯马斯著《基督世界地形》,以地平说代替球形说。书中以摩西的圣柜作为地球的形状,把大地看成为扁平长方形,东西长度为南北之两倍,四周为海洋环绕,其外又有陆地,即天堂所在。12世纪以后,由于十字军东征,使欧洲人地理眼界扩宽了;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成立和教会建立大学,将古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由阿拉伯文转译过来;加上指南针从中国传入,使商业航海发达起来。所有这些使欧洲的地理作品和地图绘制开始出现某些转机。
  
  阿拉伯世界  7世纪开始,伊斯兰教团结了分散的阿拉伯部族,统治了中亚、西亚、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巴格达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学术中心。他们翻译希腊先哲的著作;连年征战、麦加朝觐和商业航海活动,又使伊斯兰世界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枢纽,涌现了许多伟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马苏第等。十进位制和罗盘就是此期由中国经印度和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古代阿拉伯地理学的成就是不应忽视的。如921年,巴尔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气候观察,编成了第一本《世界气候图集》;稍后,马克迪西提出将世界分成14个气候区的方案;11世纪早期,阿维森纳观察中亚山区,提出褶曲抬升山岳的运动和侵蚀切割地形的均变过程。
  
  中国  这个时期在方志、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显的《法显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至今仍是研究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郦道元的《水经注》至今仍为考证中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演变的要著;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提出了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用以解释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较西方类似的见地早4个世纪。
  
  近古时期(15~18世纪)  本期的重大事件是中国的郑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发现。虽然,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比C.哥伦布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早半个多世纪,船队的规模、航海的技术也远胜于哥伦布,然而其社会意义和对地理学的影响则远不及地理大发现。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旅行探险,古已有之。但是,旅行探险同地理大发现不是一回事,说哥伦布是新大陆的发现者,正是从地理大发现这一重大社会事件出发的。哥伦布之后开始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即西方由中世纪封建制向近代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地理大发现给地理学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从3方面阐明:①地理大发现期间,成功地在远程航行中运用了罗盘,并精密地测定了经度,技术的改进和数据的积累导致了地图学的革新。16世纪初,P.亚皮安绘制了一个地球的心状图,其弟子G.墨卡托于1569年绘成了一幅适用于航海的等距圆柱投影世界全图,成为第一个将整个地球表面描绘在平面上的人,尔后又编绘《墨卡托地图集》。在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编绘的世界地图,改变了中国学者沿用的"天圆地方"、"华夏居于寰宇之中"的旧观念。②通过15世纪末到18世纪的地理探险和发现,出现了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地理著作。德国S.明斯特尔的《宇宙志》于1544年出版,被认为是地理大发现的早期代表作。德国B.瓦伦纽斯的《普通地理学》首次将地理学领域区分为专论和通论两大部分,前者描述地区特征,后者揭示全球性法则。中国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也在同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理论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论述;清初刘献廷提出地理学要阐明"天地之故",即探讨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等。但是,没有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流,中国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记载,缺少对地球表面整体规律的研究。这是近代中国地理学落后的原因之一。③15世纪20年代到17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了"文艺复兴",艺术和科学得到蓬勃发展,从而使学者能对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某些法则进行概括。当时的地理考察和发现,为哲学家和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自然、人文及二者关系的具体素材。另一方面,新生的地理唯物论又给予地理学发展以难以估量的影响。17世纪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出的气候决定论,18世纪德国哲学家I.康德的二元论,均成为近代地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中国没有一个文艺复兴,且地理发现的眼界远较西方为窄,历代封建王朝的权力集中,一方面保证了国家统一和经济稳定,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社会、文化和科学的变革。不变论的思想、传统天人感应的唯心哲学观,严重阻碍了地表事物内在规律的研究和正确人地关系的探讨。
  
  总之,从15~18世纪,地理学处于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时期。西方地理学用了3个多世纪,完成了技术革新、资料积累和建立地理唯物论的哲学基础3方面的准备,为欧美近代地理学的建立创造了前提。中国在明末清初,亦开始了整体地表规律的探索,但由于技术手段缺乏创新、科学资料积累不够,特别是统治者仍鼓吹天命论等,新的地理学无法兴起。
  
  
  

近代地理学(19世纪~20世纪50年代)


  
  近代地理学是同工商业社会相适应的知识形态。它的特点是以对地球表面各种现象及其关系的解释性描述为主体;其逻辑推理和概念体系渐趋完善;学科日益分化,学派林立。德国为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较早受其影响的是法、英、俄、美等发达国家,然后受影响的是不发达国家,包括中国。
  
  产生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后期)  最杰出的人物是德国 A.von洪堡和C.李特尔(见彩图)。他们不仅是德国,也是全世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洪堡将毕生贡献于考察自然界,足迹遍欧洲和南北美洲。他的报告《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30卷),是新大陆自然、经济和政治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和拉美北部的第一部区域地理著作。他提出世界年均温等值线图和大陆性概念、以及植物纬向水平地带学说,是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从而公认他为自然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洪氏代表作《宇宙》,解决了近代地理学的三大问题:①认为地球是统一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②主要探讨地表各区域相互关联现象的差异性;③研究特定自然要素,应注意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在柏林大学任教的李特尔是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的创建人。他的名言是"土地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地",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最早阐发者和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他对区域的开创性见解,集中于19卷的《地学通论》中,该书确定了区域的概念和层次。他还认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差异性中的一致性,从而导出这门学科的两个基本部分:系统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
  
  洪、李二氏分别在地文和人文两大方面对地理学开创了新局面,而且均重视对区域的分析。但前者将重点放在地表自然要素的地域结合、包括其对人文现象的影响,而后者则认为人是地理研究的顶点。
  
  发展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德国F.von李希霍芬在19世纪末将地球表面分为4个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认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有成因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20世纪初,瑞典S.德·耶尔充实了李氏关于地球表面的内容,认为它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圈 5个圈的交互重叠地带。这样,地理学的定义便具体化了。
  
  近代地理学是继地质学、人类学之后,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开始发展的。19世纪的亚、非大陆内部勘测,美国的西部大考察,澳大利亚的沿岸开发以及南、北极的探险,均为地理学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并结合测绘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一批较精确的国家和世界地图或图集。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大量设立地理系,地理学开始成为一个职业领域。随着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各分支学科的分化,在气象学、海洋学、土壤学等独立发展后,一些地理学家强调区域或景观的方向,另一些学者则推行了人文化运动,使地理学的人文分支蓬勃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地理学逐渐向参与经济工作过渡,西方的应用地理学和苏联的建设地理学应运而生。
  
  近代地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成果,并形成了3种传统和3个学派。
  
  生态传统与环境学派  早期的近代地理学是从生态观点出发,将人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因素看待,代表人物是德国F.拉采尔。拉氏的《人类地理学》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和迁徙的作用;《政治地理学》是对上一著作的补充,其中受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将"生存空间"的生物学概念,运用于国家。拉氏学生、美国E.C.森普尔女士在20世纪初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类的支配作用。另一个美国地理学者E.亨廷顿著有《文明与气候》和《人文地理学》,详述了气候决定论。
  
  20世纪最初的20年,欧美各国出现了对环境决定论的怀疑和否定,人地相关的可能论和生态调节论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P.维达尔-白兰士及其弟子J.白吕纳。维氏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和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白氏的观点更为明确,说:"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之活动,人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生态调节论的宣扬者是美国H.H.巴罗斯,他认为地理学应该人文化,成为人类生态学,并是地理学用生态方法参与实际工作的开创者。由于西方于20年代后、苏联于30年代后、中国于50年代后均展开了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判,环境派的决定论观点到20世纪中已被遏止。
  
  描述传统与区域学派  对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布进行记载和描述,是地理学最古老的传统。为此,须把地球表面按等级序列分成区域。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的首倡者是德国A.赫特纳,继承者是美国R.哈特向。20世纪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纳提出了地理学的核心应是区域研究。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两本专著,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但终因其仅以区域综合代换地表机理探讨,效果颇不理想。不过,经赫、哈二氏的倡导,特别是法国E.de马东、A.德芒戎,美国D.S.惠特尔西、P.E.詹姆斯等的努力,20世纪中叶在西方出现了一个区域地理的黄金时代。
  
  苏联的区域地理既受到西方、主要是德国的影响,又具有自己的传统。30年代初形成了以Н.Н.巴兰斯基和H.H.科洛索夫斯基为首的经济地理的区域学派。
  
  综合传统与景观学派  为使对地表纷纭多样的现象研究深入,出现了从发生学观点、用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的景观学派,以弥补环境学派和区域学派的不足。景观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和某个特定区域等含义。德国O.施吕特尔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景观学说,认为地理学的中心是对可见景观的研究,景观是一个区域结合的外貌单元,其中"可以感觉到的"具有地域意义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共同形成一种独特的结合。同时代的德国S.帕萨尔格则认定景观是一种地域类型,即地表相关要素的集合体,其界限的确定最为重要,划分的最好标志是植被。以后苏联Л.С.贝尔格的景观地理带,便是受到帕氏思想影响而形成的。
  
  20年代中期,美国C.O.索尔发表著名论文《景观的形态》,把景观看作地表的基本单位。他认为景观由两部分叠加构成:自然景观,即一地区在人进入前的原始景观;文化景观,即被人所改造过的景观。索尔及其许多弟子研究了大量景观变迁的实例,揭示了人在改变地球面貌上的作用,使当时的环境派理论和区域派程式相形见绌。
  
  苏联地理学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不承认文化景观的存在,因此经济地理学中的景观学派只能改头换面冒出来,这就是科洛索夫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后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这一理论已经并正在苏联区域开发和经济区划中发挥巨大作用。60年代初,В.А.阿努钦在其理论著作中,试图把地理学的生态、区域和景观观点结合起来,从综合研究地域复合体、特别是区域出发,认定了统一地理学的存在。这符合地理学的一元化传统,又适应了60年代后学科横向发展的趋势,因而终于得到地理学界的重视。
  
  其他成就  近代地理学在发展中还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如美国M.F.莫里于19世纪中期提出第一个大气环流模式,发表了近代海洋学的第一部著作《海洋自然地理学》(1855);俄国В.В.道库恰耶夫于19世纪后期提出土壤地带性学说和自然地带学说;美国W.M.戴维斯于19世纪末提出侵蚀轮回学说;德国W.P.柯本从20世纪初起到30年代,提出气候分类法和大陆气候模式;英国H.J.麦金德先后于1904和1919年推出"陆心说"(即"心脏陆地说")的地缘政治理论;英国A.J.赫伯森完成世界自然区划;德国W.克里斯塔勒于30年代提出中心地学说。苏联М.И.布德科于1956年发表《地表面热量平衡》等。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出现较西方各国要晚近 1个世纪,也有不少成果。如张相文的代表作《地文学》(1908),将地球表面无机界和有机界结合在一起,较法国马东的同类著作早1年,书中还将全国划了18个地文区;竺可桢的《中国气流之运行》(1933)和《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揭示了中国气压场、季风、降水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性;丁文江、翁文灏和曾世英于1934年编绘出《中华民国新地图》,这是中国第一本采用分层设色等高线表示地形的中国地图集。
  
  
  

现代地理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


  
  现代地理学是同科技社会或信息社会相适应的地理学发展的最新阶段,当今尚处于开创时期。社会经济要求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国家在经济建设和规划方面提出了众多任务。地理学战前已在土地利用和流域开发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对新的城市、区域和环境规划尚难适应。与此同时,50年代起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综合科学方法论迅速兴起,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使很多学科包括地理学在内转入现代化阶段。
  
  特点  古代地理学在地域上是各自分立的,民族特点明显;近代地理学从德国开端,继而从欧洲向世界扩散;现代地理学则自美国发起,反过来影响英国和北欧,然后再渗入苏联、东欧、日本、西欧和中国。现代地理学的特点:①将?死嗑幼〉牡厍虮砻婵醋魍骋坏母春舷低常乩硌П旧淼慕峁购吞逑狄亚飨蛴谑澜缧缘囊辉"诙缘乩硐窒蟮慕馐陀傻ゴ康睦嘈凸槟桑傻嚼砺垩菀铩⑹笛榉蠢『湍J交姆椒ā"鄄捎枚ㄐ院投肯嘟岷系姆椒ǎ苑诅「丛拥牡乇砘斫腥范ㄐ匝芯俊?
  
  发展过程  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包括:60年代的数量运动、70年代的行为研究、80年代的综合趋势等。总起来,可称为地理学的理论化和数量化。
  
  50年代初期,旅美德国经济地理学者F.K.谢弗对区域学派的批评形成了数量运动的前奏。之后,在西方出现了地理学的理论化和数量化的3个学派:①以W.L.加里森为组织者、有美国著名经济地理学者E.L.厄尔曼协助,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举办的研究生班──华盛顿小组。这是美国许多数量地理中心的影响最大者,从推广中心地方论、交通网络理论和其他统计方法开始,培养了W.W.邦奇、B.J.L.贝里等名家。②以R.J.乔利、P.哈格特和D.W.哈维为代表人物的形成于英国剑桥大学的剑桥派。此派继华盛顿小组而兴起,以理论造诣高深而著称。③以T.哈格斯特朗为首的在瑞典隆德大学兴起的隆德派。此派40年代已开始空间扩散的探讨,60年代后又开展了时-空地理学工作,均卓有成效。故哈氏被公认为当今最著名的理论和数量地理学者、现代区位论大师。
  
  地理学中的行为研究,是60年代行为科学出现后波及的,至70年代大为风行。它是在自然、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客观条件之外,再估计到地理事物形成与演变的人的主观因素,即各式各样的人群(如决策人、劳动者、消费者等)对地球表面现象的知觉(感应)和相应采取的行为,从而能使决策和预测更符合实际。故正确的行为研究应是对人们主观因素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如美国地理学者A.R.普雷德提出的"行为矩阵"便是一例。
  
  80年代,由于世界范围内人口、资源、环境和开发等问题日趋严重,在联合国有关组织号召下,有关科学均介入了上述问题的研究。各国地理学者,广泛地参与了三大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的工作,在有些方面起了主导作用。这样,就从实践中产生了对城市、区域和环境的综合研究,在理论、模式和决策方面大有进展,发挥了地理学固有的综合特点,萌发出了一系列的新分支:①理论地理学,包括人与环境、区位论和区域研究3个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对其他分支有指导作用;②元地理学,是地理学的科学哲学与科学学,是哲学同地理学中间的承上启下学科;③应用地理学,是地理学通向实践的应用分支,早在近代地理学后期开始形成,在现代地理学阶段具有了计划规划、勘测设计和文化教育 3个方向;④新方法、新技术学科,包括地理数量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室内模拟实验和地理定位研究(见彩图)。 它们均受理论地理学和科学方法论制约,并为应用地理学提供方法和技术。(见中国地理学史、德国地理学史、法国地理学史、英国地理学史、美国地理学史、苏联地理学史)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