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主要经济鱼类资源
1)  countermeasures and effects
主要经济鱼类资源
2)  Main economic shrimp
主要经济虾类
3)  Main fishes
主要鱼类
1.
Analysi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atch of ice fish and main fishes in Lake Taihu;
太湖银鱼和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相关分析
4)  economic fish
经济鱼类
1.
Five experimental water bodies in contrast with Ganggeng Lake were chosen according to water fluoride concentration,and their hydrochemistry characteristic and the fluorine distribution of main economic fish were analyzed.
2003~2006年,先后调查了内蒙古自治区153个渔业水体的氟含量,并根据其浓度梯度选择了5个试验水体和1个对照水体,分析了其水化学特征及其主要经济鱼类各组织器官的氟含量分布情况。
2.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economic fish was carried out in Meizhou for the first time between the period of September, 2008 and September,2009,using the method of on-the-spot inspections and interviews.
2008年9月~2009年9月,采用实地调查、走访调查等方法,对梅州六县一市一区首次开展本土经济鱼类资源调查。
5)  commercial fishes
经济鱼类
1.
Length-weight relationships of important commercial fishes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南海北部主要经济鱼类体长与体重关系
2.
First capture sizes of major commercial fish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Region;
东海区主要经济鱼类开捕规格的初步研究
3.
A preliminary study on fishery biology of main commercial fishes surveyed from the bottom trawl fisheri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东海区底拖网渔业主要经济鱼类渔业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6)  commercial fish
经济鱼类
1.
Acoustic assessment of five groups commercial fish in South China Sea;
南海5类重要经济鱼类资源声学评估
2.
Acoustic assessment of commercial fish resources in the northern waters of South China Sea;
南海北部海域重要经济鱼类资源声学评估
3.
Based on the data of otter trawl surveys conducted in the Beibu Gulf,variations of major commercial fish stocks were analyzed.
运用北部湾历史上几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14种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变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补充资料:鱼类数量变动规律的主要理论


鱼类数量变动规律的主要理论
principles of fish dynamics

yu}e 1 shuliang biandong guil口de zhuyao Illun鱼类数量变动规律的主要理论(如nd禅es of fish dy-n~cs)水域中的鱼类种群数量始终是变化的,这可以在渔获量的波动中得到反映。影响资源数量变动的因素很多,但从基本的方面来看,大体可以概括为:鱼类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生活环境因子的制约和人为捕捞因子的影响等。以此为基础,解释鱼类数量变动规律的理论可分为以下3种: 传统资源变动理论最早从北欧学者研究北海海蝶的“捕捞过度”问题和分析挪威沿岸婚洲卜的渔获量变动原因开始,70多年来各持观点不同,继而形成3个对立的学派:①“繁殖论”。这一学派认为,某一种群在数量上和组成上的波动是以捕捞强度而转移的,如果加强捕捞,则会导致“捕捞过度”。在20世纪的20~30年代许多学者信奉这个学派,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估计鱼类资源量的方法。②“稀疏论”或称“生长论”。这一学派认为,捕捞对种群有利,鱼类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能适应捕捞压力,如果捕捞强度提高,资源就衡疏,个体生长率加速,年渔获量必会增加。著名的贝费顿一霍尔特等模式,都来源于这一理论基础。③“波动论”。这一学派认为,幼鱼成活和世代数量只取决于饵料数量及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提出鱼类各早期生活阶段的肥育条件是形成世代波动的主要原因。这3个论点或从渔捞影响方面寻求变动原因,失掉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或只根据环境变动来寻找世代波动原因时,又失掉了亲体世代与其补充世代之间的数量关系,因此不能全面阐明鱼类数量变动问题。 饵料保障论这一理论认为:鱼类将随着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饵料条件的变化),相应调节其自身个体的数量。因此,鱼类的个体数,一般是由成鱼的饵料数量、质量和可获性,即饵料保障条件所决定的。也就是说,鱼类具有随食物条件变化相应地改变其再生产能力的适应性。例如,当某种鱼的食物条件改善时,鱼体生长率就增大,含脂量也增加,幼稚鱼肥壮,因此早期发育的残废率减少,这样个体数量就迅速增加。反之,数量减少。总之,个体数量的变动是生活条件和种的适应属性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食物条件是决定亲体与下一代个体间数量关系的基本因子。该理论把过去割裂开来的环境、子体数量、亲体数量之间的关系结合了起来,但同时忽视了鱼卵和仔稚鱼对不适环境的非适应性,因此也不能全面阐明鱼类数量变动问题。 关于鱼类生活史类型的理论该理论导源于描述生物体增长的一般公式,即 dN、丁K一N 共生=石、立;升 dt一“’K式中:N为种群大小(即个体数);K为环境容纳量系数;:为个体瞬时增长率。 当不存在环境限制因子的条件下,增长率则为 dN 二岑二rN dt此时,个体数将无限增加下去,然而实际上环境的限制因子始终在起作用,对个体数量产生着抑制,即rN(N/K)。 (刘连军王刚)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