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Pearl River Delta
珠江口地区
1.
Effect of Sea Breeze on Air Pollution of City Cluster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 Autumn;
秋季珠江口地区海风对城市群空气污染的影响
2) the gate of Pearl River and its neighborhood
珠江口邻近地区
1.
The related data of underlying surfac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common criterions of land use classifications were utilized, the actual conditions were also combined, underlying surface features, including terrain elevation, land use and soil feature, over the gate of Pearl River and its neighborhood,were comprehended into grided data with high resolution(1 km×1 km).
借鉴国际上较通用的下垫面特征分类标准,结合珠江口邻近地区下垫面的实际情况,对珠江口邻近地区的下垫面特征(包括地形高度、地表特征和土壤特征)进行归纳分类,形成了1km×1km高分辨率的下垫面特征的格点化资料,可供该地区陆气相互作用和数值天气模式的研究使用。
3) Pearl River Estuarine Zon
珠江河口区
1.
Concentrations and distribution of organochlorinated pesticides and PCBs in green lipped mussels, Perna viridis collected from the Pearl River Estuarine Zone;
珠江河口区翡翠贻贝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含量及分布
4) estuarine area of Zhujiang River
珠江口海区
1.
uring June-July,1994,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on the state of precipitation of air borne microbial particles over Guangzhou,Shenzhen and Zhuhai in the delta and estuarine area of Zhujiang River.
1994年6,7月,调查了广州、深圳、珠海及珠江口海区的空气微生物粒子沉降量状况。
5) Zhujiangkou basin
珠江口盆地
1.
Provenance analysis of the Palaeogene strata in the Huizhou depression,Zhujiangkou Basin,Guangdong;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物源分析
2.
The delta deposits from the Zhuhai Formation in the Zhu-1 depression of the Zhujiangkou Basin;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珠海组三角洲沉积特征
3.
Since 1980, more than 20 oil-gas fields have been found in northern rift zone and central uplift zone of Zhujiangkou basin, with the annual production above ten million cubic meters.
珠江口盆地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大规模油气勘探以来,在北部裂陷带及中央隆起区已陆续发现了20多个油气田。
6)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珠江口盆地
1.
The Geological-geochemical Study on the Main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珠江口盆地油气运移主通道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2.
Organic maceral and sub-maceral characteristics of source rocks in Paleogene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have been studied by means of compositive optics of organic petrology.
采用有机岩石学综合光学法研究了珠江口盆地古近系烃源岩的有机显微组分和亚显微组分特征,对典型烃源岩做了干酪根元素分析、岩石热解分析和高温高压泥岩热模拟实验,探讨了其生烃潜力和生烃属性。
3.
It is significant to study the source rock maturity history of the Baiyun Sag for the deep water exploration in the Baiyun Sag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文昌组和恩平组陆相烃源岩热史及成熟史研究对白云凹陷深水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补充资料:珠江口
三角洲网河和残留河口湾并存的河口。径流大,潮差小,含沙量相对较小。河口区河汊发育,水网密布。珠江水系的几条干流──西江、北江和东江,以及增江、流溪河和潭江,到了下游相互沟通,呈 8条放射状排列的分流水道流入南海。入海口门从东向西有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从西江羚羊峡、北江芦苞、东江铁岗、流溪河蚌湖和潭江三埠等地以下至三水、石龙、石咀等地为近口段,至各分流水道的口门为河口段,另有伶仃洋和黄茅海两个河口湾。从口门向外至45米等深线附近为口外海滨(见图)。
1809年以后,第一次测绘了珠江河口海图。1853年以后,在香港和河口区设置台站,观测水文气象。1975和1977年,分别对伶仃洋和磨刀门口外的地形,水文泥沙和底质进行了调查。1980~1982年,开展了河口的海岸带与海涂自然资源综合调查。
河口区多陆屿和岛屿。晚更新世中期在本区发生海进,形成了范围同今河口区相仿的古珠江河口湾。晚更新世末冰期时海退为陆,中全新世初再度海进,发育了现代珠江河口三角洲。至17世纪初,形成了以中部珠江三角洲为主体,以伶仃洋和黄茅海为两翼的格局。珠江三角洲的面积为8601平方公里,其中松散堆积的面积为7651平方公里。三角洲区第四系堆积层一般厚20~30米,口外最厚超过100米。有160个陆屿突露于三角洲平原上,200多个岛屿分布在口外海滨,这些陆屿和岛屿受新华夏构造线控制,多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珠江年平均流量约1万米3/秒,年径流总量3457.8亿立方米。4~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80%。多年平均含沙量0.136(博罗站)~0.306(马口站)千克/米3,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8359万吨,估算年推移质输沙量约800万吨。流域来沙中有15.5%淤积在三角洲河网内,其余都由口门泄出。排沙量以磨刀门和洪奇沥最多。
弱潮河口。潮汐属不正规半日潮型。平均潮差以磨刀门最小,为0.86米,东西两侧略大。伶仃洋湾头为1.35米,崖门为1.24米。潮差从河口湾的湾口向湾头增加,从各分流水道口门向上游递减。枯水期潮区界距口门 100~300公里,西江可达梧州-德庆,北江达芦苞-马房,东江达铁岗;洪水期潮区界距口门40~70公里。潮流一般为往复流,枯水期潮流界距口门 60~160公里,西江达三榕峡,北江至马房,东江至石龙;洪水期潮流界一般在口门附近,惟虎门水道可达广州。口外海滨涨潮流向西北,落潮流向东南,流速为0.5米/秒左右,伶仃洋的涨落潮流轴线明显分异,落潮流路偏西,涨潮流路偏东。
各分流水道口门附近的盐淡水混合,一般为缓混合型,枯水期有强混合型,洪水期呈高度成层型,有明显的盐水楔现象。枯水期咸水沿虎门和崖门水道上溯较远,遇枯水年可达广州、中堂、新会等地。
河口淡水向外海扩散,存在着两个轴向:其一,垂直于海岸指向东南,夏季因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向东北漂移,洪水时能扩展到远离香港百余公里之遥,冬春季节则明显地向岸收缩;其二,平行于海岸终年沿岸指向西南。洪水期,口外海滨表层冲淡水向外海扩散的同时,有外海的深层陆架水沿海底向陆作补偿运动。
在珠江口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有1次,个别年份达4~5次。受台风和热带低压的影响, 河口增水现象显著,最大增水值达 1.58米(黄金站)。口外海滨,10~3月以东北向风浪为主,5~8月多南、西南向风浪,平均波高0.9~1.9米。香港横栏岛在台风期间实测最大波高达10.4米。
河槽发展的总趋势是缓慢淤积。近口段经历了汊道归并为单一水道后,冲淤变化不大。河口段由于水网交错,水流分散,洪水波展平,径流与潮流顶托、潮流会潮等,容易发生淤积,但一般有洪淤枯冲的规律。口门附近处于径流和潮流的消能带以及盐淡水混合带,泥沙沉积,形成了拦门沙坝等堆积地形。例如,西江磨刀门外的拦门沙发育规模很大,口门延伸速度也最快,每年可达 100米以上。口外海滨近百年来平均每年成陆面积近6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丰富。大片三角洲平原适宜种植水稻以及甘蔗等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桑基鱼塘"综合经营方式,尤为称著。低潮位以上的滩涂广大,可资围垦或发展水产养殖事业。水运条件优越,广州港和黄埔港是华南水运枢纽,香港为世界著名海港,赤湾港是新建的海港。河口水域营养盐丰富,盛产鱼、虾、贝、藻,为中国著名的渔场之一。河口附近陆架还蕴藏有石油天然气资源。
参考书目
赵焕庭:珠江三角洲的水文特征,《热带海洋》,第2卷,第2期,108~117页,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
赵焕庭: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海洋学报》,第4卷,第5期,595~607页,海洋出版社,北京,1982。
1809年以后,第一次测绘了珠江河口海图。1853年以后,在香港和河口区设置台站,观测水文气象。1975和1977年,分别对伶仃洋和磨刀门口外的地形,水文泥沙和底质进行了调查。1980~1982年,开展了河口的海岸带与海涂自然资源综合调查。
河口区多陆屿和岛屿。晚更新世中期在本区发生海进,形成了范围同今河口区相仿的古珠江河口湾。晚更新世末冰期时海退为陆,中全新世初再度海进,发育了现代珠江河口三角洲。至17世纪初,形成了以中部珠江三角洲为主体,以伶仃洋和黄茅海为两翼的格局。珠江三角洲的面积为8601平方公里,其中松散堆积的面积为7651平方公里。三角洲区第四系堆积层一般厚20~30米,口外最厚超过100米。有160个陆屿突露于三角洲平原上,200多个岛屿分布在口外海滨,这些陆屿和岛屿受新华夏构造线控制,多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珠江年平均流量约1万米3/秒,年径流总量3457.8亿立方米。4~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80%。多年平均含沙量0.136(博罗站)~0.306(马口站)千克/米3,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8359万吨,估算年推移质输沙量约800万吨。流域来沙中有15.5%淤积在三角洲河网内,其余都由口门泄出。排沙量以磨刀门和洪奇沥最多。
弱潮河口。潮汐属不正规半日潮型。平均潮差以磨刀门最小,为0.86米,东西两侧略大。伶仃洋湾头为1.35米,崖门为1.24米。潮差从河口湾的湾口向湾头增加,从各分流水道口门向上游递减。枯水期潮区界距口门 100~300公里,西江可达梧州-德庆,北江达芦苞-马房,东江达铁岗;洪水期潮区界距口门40~70公里。潮流一般为往复流,枯水期潮流界距口门 60~160公里,西江达三榕峡,北江至马房,东江至石龙;洪水期潮流界一般在口门附近,惟虎门水道可达广州。口外海滨涨潮流向西北,落潮流向东南,流速为0.5米/秒左右,伶仃洋的涨落潮流轴线明显分异,落潮流路偏西,涨潮流路偏东。
各分流水道口门附近的盐淡水混合,一般为缓混合型,枯水期有强混合型,洪水期呈高度成层型,有明显的盐水楔现象。枯水期咸水沿虎门和崖门水道上溯较远,遇枯水年可达广州、中堂、新会等地。
河口淡水向外海扩散,存在着两个轴向:其一,垂直于海岸指向东南,夏季因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向东北漂移,洪水时能扩展到远离香港百余公里之遥,冬春季节则明显地向岸收缩;其二,平行于海岸终年沿岸指向西南。洪水期,口外海滨表层冲淡水向外海扩散的同时,有外海的深层陆架水沿海底向陆作补偿运动。
在珠江口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有1次,个别年份达4~5次。受台风和热带低压的影响, 河口增水现象显著,最大增水值达 1.58米(黄金站)。口外海滨,10~3月以东北向风浪为主,5~8月多南、西南向风浪,平均波高0.9~1.9米。香港横栏岛在台风期间实测最大波高达10.4米。
河槽发展的总趋势是缓慢淤积。近口段经历了汊道归并为单一水道后,冲淤变化不大。河口段由于水网交错,水流分散,洪水波展平,径流与潮流顶托、潮流会潮等,容易发生淤积,但一般有洪淤枯冲的规律。口门附近处于径流和潮流的消能带以及盐淡水混合带,泥沙沉积,形成了拦门沙坝等堆积地形。例如,西江磨刀门外的拦门沙发育规模很大,口门延伸速度也最快,每年可达 100米以上。口外海滨近百年来平均每年成陆面积近6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丰富。大片三角洲平原适宜种植水稻以及甘蔗等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桑基鱼塘"综合经营方式,尤为称著。低潮位以上的滩涂广大,可资围垦或发展水产养殖事业。水运条件优越,广州港和黄埔港是华南水运枢纽,香港为世界著名海港,赤湾港是新建的海港。河口水域营养盐丰富,盛产鱼、虾、贝、藻,为中国著名的渔场之一。河口附近陆架还蕴藏有石油天然气资源。
参考书目
赵焕庭:珠江三角洲的水文特征,《热带海洋》,第2卷,第2期,108~117页,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
赵焕庭: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海洋学报》,第4卷,第5期,595~607页,海洋出版社,北京,198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