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不同构造阶段
1)  different evolution stages
不同构造阶段
2)  tectonic stage
构造阶段
3)  different stages
不同阶段
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schistosome infection and reinfec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in main infection season among residents in heavy epidemic areas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making more effective measures of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目的了解云南省血吸虫病重疫区主要感染季节的不同阶段居民血吸虫感染、再感染情况,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2.
Based on current culture teaching in FLT, this paper proposes a teacher should act as different rol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classroom culture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ing, so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culture teaching.
在课堂文化教学中,教师应从文化学习者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求和困扰,担任不同角色,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以提高文化教学效果。
3.
Although some analys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collocation errors, 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on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collocation errors committed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nglish learning.
又由于动名搭配失误在搭配失误中占有很高的比例,本文将研究的目标定为不同阶段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动名搭配失误对比分析。
4)  two-phase construct
两阶段构造
1.
In order to advance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reduce development difficulty, the thesis introduces briefly exception and leave, detail of cleanupstack and two-phase construct etc, and gives some ways about how to avoid exception efficiently on the foundati.
为促进智能手机软件开发,降低开发难度,文章以工程实践为基础,主要简介了Symbian OS的异常、异常退出,详细阐述了清除栈、两阶段构造等异常处理机制,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尽可能有效避免异常做了一些探讨。
5)  Ashele Cu deposit
大地构造阶段
6)  neotectonic stage division
新构造阶段划分
补充资料:构造阶段
      地质发展的构造分期。其主要依据构造格局和古地理轮廓的重要变化,并以构造运动期为划分标准。现代地质研究虽然把地壳和上地幔顶层共同组成的岩石圈看作一个整体,但据以划分构造阶段的主要事实和现象,实际上限于地壳的范围。所以构造阶段主要是指地壳构造发展的阶段。
  
  研究简史  构造阶段的概念起源于人们对地质历史上造山运动和造山期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构造运动及其引起的构造变形具有短期的和突发的性质。因此,可以利用构造运动期或造山期将地质历史分为不同的阶段。现代地质思想的发展和全球构造的研究,赋予构造阶段以更丰富的涵义。①地质构造发展的历史不是均一的和渐变的,而是有节奏的和突变的。构造发展过程可以按地内因素和地外因素共同制约、大致在全球同时发生的变革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②每个构造阶段自身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而发展的全过程又具有不重复的和前进的特征。构造阶段的划分所依据的事实和现象是多方面的。主要的依据是地壳的总体特征,如地壳厚度和地温梯度,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形成、分布格局及其变化。包括每种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如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形,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地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现象都是独特的和不重复的。例如太古宙末大规模的陆壳形成是不会再现的,中生代后大规模的洋壳俯冲和全球性张裂体系的形成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构造阶段比构造旋回更能较全面和准确地表达对地壳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构造阶段的划分和名词体系与地槽旋回和造山运动幕紧密联系。构造旋回的概念首先由美国T.C.张伯伦于1909年提出,德国W.H.施蒂勒于1935年加以发展,把构造岩浆旋回与地槽发展的概念统一起来,得到长期的遵循和使用。苏联学者相信地槽的发展对相邻的地台区有重要影响,所以以地槽旋回划分地史阶段得到广泛的认可。施蒂勒的 3级划分体系,即巨旋回(原地巨旋回和新地巨旋回)、构造期(阿申特、加里东等期)和构造幕,具有广泛的影响。美国A.W.葛利普(1936)、德国S.von布勃诺夫(1951)和荷兰 J.H.F.乌姆格罗夫(1947)在更广泛的基础上,用旋回和周期概念对地质历史作出了解释,也含有阶段划分的意义。自从板块理论出现,地槽旋回的概念为威尔逊旋回所代替。威尔逊旋回设想一个大陆开始张裂,继续分离为两个大陆,中间出现洋盆,其后大陆会聚,洋盆消失,旋回结束。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构造阶段的划分  根据构造阶段的内涵及其事实和现象,构造阶段可划分为3级。第一级为构造大阶段。其划分依据主要是全球性地壳(或岩石圈)的构造状态及其密切相关的圈层(水圈、气圈、生物圈)性质和成分的变化,以及大陆地壳在地表分布格局的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对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和生物区系有影响。这些发展变化,主要是方向性和前进性的,不具有旋回的特征。第二级为构造阶段。如加里东阶段、印支阶段等。构造阶段的时限与地槽旋回相近,构造阶段的结束,在古地理方面的表现是大区性的以至全球性的海平面降低和海退,因而导致生物界的大量灭绝;广泛分布的地质事件(包括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的集中发生和同位素年龄的峰值出现。虽然各大陆之间会有明显的差异,但从整体和统计的角度看,仍然可以认识阶段结束的普遍特征。所以,构造阶段的划分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第三级为构造运动或造山运动期。它标志着构造变形集中和强化的时期,形成带状分布的强烈构造变形和岩层变质,形成广布的地层不整合。造山运动期是地区性的,它可以起源于大陆边缘的洋壳俯冲和岛弧叠接,也可以起源于大陆地块的相互碰撞和挤压。许多学者都已指出施蒂勒设想的造山运动期的全球一致性和同时性是不存在的。各大阶段的命名以阶段结束时的特征为准。4大阶段的划分如下:
  
  陆核形成  时限为38亿年前至28亿年前。陆核是较大规模的、稳定成熟的大陆地壳块体。标准是其上可承荷巨厚的沉积和火山岩屑体,沉积物中包含成熟的花岗质岩屑。在各个大陆上,陆核形成的时期不全相同,主要形成期约在28亿年前,约相当于中国华北阜平群的变质固结期。
  
  地台形成  时限为28亿年前至 8亿年前。这个大阶段可以分成两大时期。从28亿年前至18亿年前,即从太古宙后期到古元古代末,是原始稳定地台的形成期,大气、水体的组分、沉积的性质和生命的类型都有重要改变。末期的构造运动与中国华北原地台的形成(吕梁运动)相当,在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可比性,可以称为原地台形成阶段。
  
  18亿年前至8亿年前,即中、新元古代(不含震旦纪),稳定地台最终形成。震旦系及其相当岩系在全球各大陆地台区,几乎无例外地形成盖层沉积。从生物演化和沉积特征看,大气和水体已处于相对富氧状态(大气氧含量大于10%)。很可能大陆地台区的规模已与现代相近。这一时期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大陆地台已臻稳定,内部和边缘都发育固结基底上的裂陷槽(奥拉谷)。中、新元古代的裂陷槽见于中国的华北和塔里木,也广泛发现于西伯利亚、东欧、北美和澳大利亚。相反,除少数地区外,大陆边缘很少见到俯冲和挤压变形,说明这一时期拉伸应力场占主要地位。到8亿年前,大陆地台普遍地进一步固结定型,可称地台形成阶段。
  
  在8亿年以前的地质时期,地壳构造发展的总趋势是以大陆地壳不断形成和固结为主。关于 8亿年前由古地台和浅海与海洋间的分布格局,我们还无法予以全面的再造。
  
  联合古陆形成  时限为8亿年前至2.1亿年前。这个大阶段包括加里东阶段、海西(华力西)阶段和印支阶段,有时合称海西-印支阶段。最后在二叠-三叠纪形成了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相互连接的联合古陆。在这个时期,各个大陆地台及相邻地块都经过大幅度的位移和旋转,但它们的整体轮廓并未发生重要变化。自8亿年以来,大陆地壳的总量可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主要的过程是陆壳、洋壳同上地幔之间的部分再循环。从构造发展说,似乎是大陆边缘部分经过破碎、移离,形成岛弧和边缘海,然后经过俯冲和叠接,重新与母体大陆拼合,构成不同时期的褶皱带。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传统的大陆边缘式地槽的旋回过程,至少从新元古代就已经开始。根据当前的认识,可以认为在这个大阶段,各个大陆大体上是作为一个整体在地表移动。
  
  加里东阶段包括震旦纪和早古生代。加里东地槽的范围包括西北欧,代表早古生代东欧地台的西北大陆边缘。志留纪末,古大西洋逐渐变狭,向东欧大陆俯冲,形成加里东褶皱带,最后古大西洋消失。这种大陆边缘式地槽,如北美的阿帕拉钦北段,俄罗斯萨莱伊尔-萨彦,中国的东秦岭等,大致有相似的经历,在古生代末形成加里东山系,志留纪末,泥盆纪初成为地史上最大海退期之一。
  
  海西阶段又称华力西阶段,包括晚古生代。海西地槽的典型地区是中西欧,向东经东欧地台南缘可能与乌拉尔地槽相连。中亚天山、兴安、蒙古和北美阿帕拉钦南段,澳大利亚东缘塔斯马尼亚地槽代表当时的大陆边缘地槽,褶皱上升后形成广布的海西山系。二叠纪中期以后,北半球各大陆地块逐渐联结成为劳亚大陆。海西阶段自泥盆纪起至二叠纪中,印支阶段自二叠纪中至三叠纪末。印支阶段的典型地区是印支半岛东北部山系。由于在亚洲及相邻地区,北亚古大陆同中国的华北、扬子以及印支古陆的聚合拼接直到晚三叠世才最后完成,当时的造山运动和形成的褶皱区范围很广,同时海西阶段同印支阶段的界限又不易划分,两者时限又都不长,可以使用海西- 印支构造阶段之名(见中国地壳构造发展阶段)。
  
  联合古陆解体  时限为 2.1亿年前至今。从三叠纪以后,位于南极周围的冈瓦纳超级大陆逐步分裂为几个古陆。它们相互离散的结果,一方面使大西洋和印度洋不断开启,大西洋的中间洋脊和太平洋东部的海岭以及印度洋中的张裂带构成全球性的洋盆张裂体系;另一方面古地中海或特提斯洋盆因受挤压,不断缩小,最后导致印度和非洲地块与欧亚大陆联接碰撞,形成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山系。太平洋盆的周缘则发生普遍的洋壳向陆壳下的俯冲,形成环太平洋弧盆海沟体系。全球性的洋底张裂体系和古地中海- 环太平洋挤压造山体系共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主要构造格局。
  
  全球性的张裂和挤压体系,强烈的大陆碰撞和巨大的逆掩推覆是同大规模的地幔对流、强大的洋壳俯冲和远距离的大陆地块运移相互联系的。
  
  欧美使用海西阶段和阿尔卑斯阶段,界限定在二叠纪末。阿尔卑斯阶段包括中生代和新生代,时限约为2.45亿年,典型地区是阿尔卑斯山系,又可分老阿尔卑斯和新阿尔卑斯两个阶段。早期以中生代为主,亚洲则称太平洋阶段(燕山阶段),晚期是狭义的阿尔卑斯阶段,亚洲称喜马拉雅阶段。
  
  在老阿尔卑斯阶段,从中生代三叠纪以后,大陆边缘地槽主要构成两个体系,一个是介于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之间的特提斯洋体系,另一个是环太平洋体系。从侏罗纪起,特提斯洋随着冈瓦纳大陆的解体漂移而逐渐变狭,太平洋周围也因向大陆俯冲而形成复杂的活动大陆边缘。
  
  新阿尔卑斯阶段从第三纪起,主要过程是特提斯海域消失,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环太平洋不同类型的活动大陆边缘的形成。
  
  问题与展望  构造阶段的概念是从地质历史上的造山运动分期产生的。实际上,当前构造阶段的概念包括了岩石圈的发展演化以及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在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和生物演化各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阶段划分不是完全一致的,但它们都受到地球因素和地外因素的制约,它们是地球各圈层本身的发展演化,同太阳系、银河系某些周期性变化所施加的影响的共同结果。在这个意义上说,构造阶段大体上就是地球历史发展的自然阶段。因此,研究构造和其他地质现象时,应当随时联系到地内的壳、幔关系,联系到与其他圈层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发展前进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作为划分阶段的内部依据。同时,也应当联系太阳系、银河系本身发展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对地球的影响,作为划分阶段的外部因素依据。这样,就有可能较全面地了解和阐明地壳以及地球整体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
  
  

参考书目
   黄汲清著:《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地质出版社,北京,1954。
   黄汲清等: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地质学报》,1977,第2期。
   王鸿祯:亚洲地质构造发展的主要阶段,《中国科学》,1979,第4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