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istory of Science
History of Science
1.
Through metrically analyzing the contents in the three journals of ISIS, History of Science and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1993—2005),this paper reveals the hot points and developmental trends in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recent decades, and brings to light the causes for changes and new.
英美科学史研究最活跃,也最发达,具有代表性,通过对ISIS、History of Science和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这3份公认的国际科学史权威综合期刊1993—2005年的内容进行计量分析和比较研究,揭示出近十几年来英美科学史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向为:物理科学和医学是研究的热点;人物与专题史是研究的重要领域;19和20世纪成为科学史集中研究的时期,综合趋势更加明显;内史仍是科学史的主流,外史在不断增加。
2)  Science
Science
1.
Progress of Lichenology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Articles Concerning Lichens Published in PNAS,Nature and Science in the Last Decade;
从近年PNAS,Nature,Science发表的涉及地衣的文章看地衣学进展
2.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自然科学领域著名期刊简介——Science周刊
3)  《Science》
《Science》
1.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goals,submission requirements and review details on《Nature》and《Science》.
本文从《NATURE》和《SCIENCE》两刊的辑录特点和甄选原则分别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旨在帮助我国科研人员搭建阅读世界优秀学术期刊的平台,更好地了解《Nature》和《Science》,以提高投稿率和录用率,把我们出色的科研成果展示给世界。
4)  CGSP e-Science
CGSPe-Science
5)  e-science
e-science
1.
Research on e-science Adapted to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Study;
适宜环境与生态研究的e-science探讨
2.
Research on the Knowledge Gri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Science (IV)——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Grid in e-Science;
知识网格及其在e-Science中的应用研究(四)——知识网格在e-Science中的应用
3.
The Transform of the Operating Idea of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Institution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e-Science;
e-Science环境下文献情报机构运行理念的转变
6)  Web of Science
Web of Science
1.
Bibliometric study of AIDS literatures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基于Web of Science的HIV感染文献计量研究
2.
Trac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utations in Lung Cancer with "Web of Science";
肺癌EGFR基因突变“Web of Science”溯源
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itation Search Function between Web of Science and Google Scholar;
Web of Science和Google Scholar引文检索功能比较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中国针织史 history of knitting in China
zhongguo zhenzhishi
中国针织史(卷名:纺织)
history of knitting in China

  现代的针织技术是由早期的手工编织演变而来。针织业在整个纺织工业中是个年轻的部门,迄今约有400多年历史,而中国针织业发展历史仅有80多年。但是手工编织针织品很早以前就已存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原始人类的渔网编结。早期的手工编织是用两根或数根木(骨)质直针,将纱线弯曲,逐一成圈,编成简单而粗糙的织物。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家庭手工业。中国针织机械发展较迟,手工编织和手工钩编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延续时间较长,流传至今。中国手编技术水平很高,可编织出现在机器上无法编织的极为复杂的织品。



  从手编到机编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战国墓出土丝织品表明,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已有了手工编织物(见彩图)。自从1589年英国人W.李发明了第一台编织袜片的针织机后,针织生产开始由手工逐渐向半机械化转化。产业革命后,机械化纺纱、织布促进了针织机械的发展。中国开始使用的针织机械,是在清朝末年由国外传到上海和广州的。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上海开设全国第一家内衣厂景纶衫袜厂,专门生产桂地衫、棉毛衫和汗衫等。以后在各大城市相继创办和开设了针织工场和织袜工厂。从1896~1949年的50余年间,全国的主要针织机械设备(主要生产内衣)总数不到 1000台,所生产的织物仅限于棉、毛、丝为原料的少数简单品种,如汗衫、纱袜、卫生衫裤、棉毛衫裤和围巾等。现在已能制造各类针织机械,生产各类针织物,并发展了机织针织联合技术。
  纬编  1896年中国开始生产汗衫等纬编织物。此后,纬编技术的发展十分缓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中国的针织业处于萌芽时期,全国各地针织厂屈指可数,针织品市场仍由舶来品占据。大战爆发,外货进口减少,中国针织业获得了发展。中国实业家筹备创办针织厂,生产能力大增,品种有所扩大。1907年广州华兴织造总公司创建,1910年江苏松江履和袜厂建立,生产袜子、汗衫等产品。1912年天津捷足洋行建立,生产袜子。这个时期,中国的针织工业设备陈旧,手摇机占相当大的比重,新式电动织机很少,而且多为家庭性质的小型手工业作坊,生产效率很低,产品品种十分单调。50年代以后,中国已能制造棉毛机、袜机、台车和横机等。70年代开始设计制造提花圆机。1980年共有圆纬机约 2万台,横机约2.4万台。
  经编  经编在中国针织业中发展较晚。1920年左右,舌针经编机由外国传入上海、广州、天津、营口等地。1945年上海申新纱厂从美国进口10台钩针经编机,60年代初自行设计制造了钩针经编机,70年代又发展了舌针经编机和槽针经编机,到1980年共有经编机约2000多台,生产的产品有内衣布、外衣布和装饰布等。  
  针织产品从传统的内衣扩展到外衣,从传统的服用扩大到家用、装饰用、医用、农用,产品渗透到机织物的各个领域,花色品种不断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织工业发展迅速,产量质量稳步上升,新产品不断增加。针织用纱量,1980年比1949年增长将近20倍。已建成专业的针织机械厂和针织织造厂。针织产品已远销国外,针织在整个纺织生产中比重越来越大。
戴淑清 徐浡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