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朗读](/dictall/images/read.gif)
![点击朗读](/dictall/images/read.gif)
![点击朗读](/dictall/images/read.gif)
![点击朗读](/dictall/images/read.gif)
![点击朗读](/dictall/images/read.gif)
![点击朗读](/dictall/images/read.gif)
台湾“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自40年代起,装备了多代美制军用飞机。其中战斗机就包括p-39、p-51、f-86、f-104、f-5、f-16a block20等,由螺旋桨战斗机一直到第三代喷气战斗机。长期装备美式先进战斗机,使得仅统辖着2000万人的台湾当局,一直在空军战斗机层面保持着与大陆间的技术均势。但负面的影响即台湾一直缺乏自行研制战斗机的能力,而且处处受美国武器售台政策困扰。为此台湾当局在70年代后励精图治,力求在美国支持下,最大程度的独立研制一种较为先进的战斗机。
点击查看idf及其他台湾军力部署示意图
70年代末期的时局背景是,台空军现役的f-104、f-5日渐老迈,更新替换的机种一直没有着落。当时台方最佳的选择是美国刚研制成功,先进程度仅次于f-15的f-16a/b战斗机,但美方拒绝出售。美国原本还有另外两种专为出口而研制的低档战机f-20“虎鲨”(f-5战斗机的改进型)和f-16/79(换装低性能的j-79发动机的f-16),本来台方“退而求其次”也挺好。但82年中国与美国签订了8·17公报,美方因此暂时停止了向台售武。同时解放军空军的歼-8高空高速战斗机研制成功,歼-7系列进入成熟阶段,对台湾的威胁越发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不得不下决心研制战斗机。当然美国当局及各大军火厂商在背地里承诺给予台方充分技术支援。
台先进战斗机计划1983年展开,战斗机定名为idf(indigenous defence fighter 自制防御战机)。计划总的目标是研究一种防御性的战斗机,针对目标为解放军大量装备的歼-7、歼-8战斗机和对地攻击飞机,力求在质量上取得优势。总研制计划称为“安翔计划”,内辖四个子计划,分别是空气动力和机体设计的“鹰扬计划”,先进发动机的“云汉计划”,飞行控制和航空电子系统的“天雷计划”,最后是自行研制空对空导弹的“天剑计划”。整个研制计划最终耗费超过10亿美元。
为了集中全台湾的科研力量完成idf战斗机,台当局斩除户系派别阻挠,于83年将隶属空军总部的航空发展中心合并到中山科学院中。当时航发中心人员为此还有被“降格”的想法。
准备阶段的另一件大事是台方选定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为主要技术支持提供商,主要参与“鹰扬计划”。当时通用动力公司研制了f-16战斗机,诺思罗普公司则研制了f-20。后者是台空军主力战斗机f5e的母公司,与台方合作是轻车熟路,性能不太先进的f-20在政治层面也较为容易躲过大陆方面的压力。但是,台方考虑到f-20当时一架都没有卖出去(至今f-20外销量仍为0),诺思罗普公司很可能为了f-20的前途考虑,在援助台方自行研制战斗机时留一手。用当时台军方决策人之一郝柏村的话说:“我不放心,因为没有人会笨到替买主设计新飞机,而扼杀自己产品的市场。”最终台方选定了通用动力,这使得idf在很多方面有模仿f-16的痕迹。
idf在设计期间有过很多的布局方案,此处不过多描述。下表为布局方案示意图。
通用动力公司在idf计划中的角色不容忽视,可以说没有通用动力,idf恐怕永远飞不上天。台方与通用动力85年签订的具体协议规定:研发经费及风险完全由台方负责;美政府同意通用动力公司人员以个人身份来台,按照f-16的研制模式与经验参与工作,技术出口许可由美政府分阶段核准;美政府和通用动力公司同意,idf战斗机尽量采用f-16零部件;相关软件设计第一阶段由通用动力公司负责,再就台方维护能力转交台方,第二阶段再台方依台方武器系统自行深入发展。从上述条约可以看出,idf从根本上来说是美国援助的成果,台方在其中起的是辅助作用。台方唯一真正的独立研制内容是相关软件开发的第二阶段。当然,这不是说台科研力量一无是处,但无疑美国技术力量起的是核心作用。
美方百余来台赴台技术人员中,有现职人员,也有退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