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chumpeterian Hypotheses
熊彼特假说
1.
The paper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s of Schumpeterian Hypotheses.
本文梳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熊彼特假说的主要理论和实证文献。
2) Schumpeterian Hypothesis
熊彼特假设
1.
Schumpter developed a famous predication that we now called “Schumpeterian Hypothesis”,arguing that opportunity and large scale are benefit for firm s innovation.
本文运用分位点回归方法估计带惩罚的非参数回归模型,寻找企业科技活动人力投入强度、R&D活动人力投入强度与企业人员规模之间的各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熊彼特假设”对上海大中型工业企业不完全成立,两种人力投入强度与企业人员规模之间存在着倒U型、多峰型、水平直线型和非标准V型等多种关系。
3) Schumpeter
熊彼特
1.
Review of Schumpeteri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 Thought and its Prevalence;
熊彼特的创新创业思想、传播及其评述
2.
Criticizing and Inheriting to Austrian Traditions of Schumpeter and Hayek-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lrasian Equilibrium;
熊彼特与哈耶克对奥地利传统的批判与继承——以瓦尔拉斯均衡为切入点
3.
Reflections on the Democracy and Socialism of Schumpeter;
关于熊彼特“民主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几点思考
5)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
熊彼特,J.A.
6) Schumpeterian
[,ʃumpə'tiəriən]
熊彼特主义
1.
Innovation,Creative Destruction and Endogenous Economic Change:The Development of Schumpeterian Economic Theory;
创新、创造性破坏与内生经济变迁——熊彼特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补充资料:熊彼特,J.A.
美籍奥国经济学家,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
生平 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特里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家庭。早年肄业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是E.von柏姆-巴维克的门生,随后游学伦敦,求教于A.马歇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曾在奥国的几所大学任教,1913~1914年,受聘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并被该校授以荣誉博士学位。1918年,曾一度出任由K.考茨基、R.希法亭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化委员会"的顾问。1919年,又曾短期出任由O.鲍威尔(1881~1938)等人为首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参加组成的奥国混合内阁的财政部部长。1921年,任私营皮达曼银行经理。1925~1932年,又从官场仕途回到学术界,赴德国任波恩大学经济学教授。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逝世。其间,1937~1941年,曾任"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
著作 熊彼特的主要著作如下:《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德文版,1934年英文修订版)、《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1939)、《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42)、《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1951,由生前所写传记评论汇集而成)、《经济分析史》(1954)。
创新理论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和分析,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资本主义就是这种"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即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在熊彼特假定存在的一种所谓循环运行的均衡情况下,不存在企业家,没有创新,没有变动和发展,企业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生产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资",因而不产生利润,也不存在资本和利息。只有在他所说的实现了创新的发展的情况下,才存在企业家和资本,才产生利润和利息。这时,企业总收入超过总支出,这种余额或剩余就是企业家利润,是企业家由于实现了新组合而应得的合理报酬。资本的职能是为企业家进行创新提供必要的支付手段,其所得利息便是从企业家利润中偿付的,如同对利润的一种课税。在这个创新理论中,人们只能看到生产技术和企业组织的变化,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剥削关系则完全看不见了。
经济周期理论 熊彼特又以"创新理论"为依据,在《经济周期》及有关书刊中,提出了他的经济周期理论。他认为,一种创新通过扩散,刺激大规模的投资,引起了高涨,一旦投资机会消失,便转入了衰退。由于创新的引进不是连续平稳的,而是时高时低的,这样就产生了经济周期。历史上的创新千差万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大小不同,因而周期有长有短。他综合了前人的论点,提出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三种周期的主张:①历时50~60年的经济长周期或长波,又称"康德拉季耶夫周期";②通常所说的平均9~10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又称"朱格拉周期";③平均40个月的所谓短周期或短波,又称"基钦周期"。他宣称,这几种周期并存而且互相交织的情况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创新理论"的正确性。
自动过渡论 熊彼特还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一书中攻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他提出了资本主义将自动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论点。他断言:一旦经济进步使一切都非人身化和自动化了,无需人的作用了,创新本身降为例行事物了,那时企业家就因创新职能日弱、投资机会日渐消失而变得无用,"资本主义就将活不下去",并将自动地进入"社会主义"。然而熊彼特所谓的"社会主义",以及作为社会主义标志的"公有"和"公营",实际上仍然是资产阶级的国有化和国营,根本没有改变或触动资本主义所有制。
当前熊彼特学说在西方学术界的影响有更大的扩展,特别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受到西方更多学者的重视。
参考书目
S. E. Harris,ed., Schumpeter:Social Scientis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1951.
生平 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特里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家庭。早年肄业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是E.von柏姆-巴维克的门生,随后游学伦敦,求教于A.马歇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曾在奥国的几所大学任教,1913~1914年,受聘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并被该校授以荣誉博士学位。1918年,曾一度出任由K.考茨基、R.希法亭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化委员会"的顾问。1919年,又曾短期出任由O.鲍威尔(1881~1938)等人为首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参加组成的奥国混合内阁的财政部部长。1921年,任私营皮达曼银行经理。1925~1932年,又从官场仕途回到学术界,赴德国任波恩大学经济学教授。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逝世。其间,1937~1941年,曾任"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
著作 熊彼特的主要著作如下:《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德文版,1934年英文修订版)、《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1939)、《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42)、《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1951,由生前所写传记评论汇集而成)、《经济分析史》(1954)。
创新理论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和分析,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资本主义就是这种"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即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在熊彼特假定存在的一种所谓循环运行的均衡情况下,不存在企业家,没有创新,没有变动和发展,企业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生产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资",因而不产生利润,也不存在资本和利息。只有在他所说的实现了创新的发展的情况下,才存在企业家和资本,才产生利润和利息。这时,企业总收入超过总支出,这种余额或剩余就是企业家利润,是企业家由于实现了新组合而应得的合理报酬。资本的职能是为企业家进行创新提供必要的支付手段,其所得利息便是从企业家利润中偿付的,如同对利润的一种课税。在这个创新理论中,人们只能看到生产技术和企业组织的变化,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剥削关系则完全看不见了。
经济周期理论 熊彼特又以"创新理论"为依据,在《经济周期》及有关书刊中,提出了他的经济周期理论。他认为,一种创新通过扩散,刺激大规模的投资,引起了高涨,一旦投资机会消失,便转入了衰退。由于创新的引进不是连续平稳的,而是时高时低的,这样就产生了经济周期。历史上的创新千差万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大小不同,因而周期有长有短。他综合了前人的论点,提出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三种周期的主张:①历时50~60年的经济长周期或长波,又称"康德拉季耶夫周期";②通常所说的平均9~10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又称"朱格拉周期";③平均40个月的所谓短周期或短波,又称"基钦周期"。他宣称,这几种周期并存而且互相交织的情况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创新理论"的正确性。
自动过渡论 熊彼特还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一书中攻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他提出了资本主义将自动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论点。他断言:一旦经济进步使一切都非人身化和自动化了,无需人的作用了,创新本身降为例行事物了,那时企业家就因创新职能日弱、投资机会日渐消失而变得无用,"资本主义就将活不下去",并将自动地进入"社会主义"。然而熊彼特所谓的"社会主义",以及作为社会主义标志的"公有"和"公营",实际上仍然是资产阶级的国有化和国营,根本没有改变或触动资本主义所有制。
当前熊彼特学说在西方学术界的影响有更大的扩展,特别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受到西方更多学者的重视。
参考书目
S. E. Harris,ed., Schumpeter:Social Scientis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195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