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目录
|
[编辑] ===================================================================================================
[编辑] 原文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编辑] ===================================================================================================
词牌释义
西江月
〔题考〕
李白【苏台览古】诗:“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又张佑诗:“西江江上月,远远照征衣。”本调调名所本也,一名﹝步虚词﹞。吴任臣云:“﹝步虚词﹞乃道家法曲,如佛家梵呗之类;且庾子山诸君所作,与﹝西江月﹞全不类,是昔人之误。”毛先舒则云:“﹝步虚词﹞即﹝西江月﹞,此是词家假古题以名其词,取新耳目,非误也。”
〔作法〕
本调五十字,平仄两协,为以前诸体所无。【莲子居诗话】云:“﹝西江月﹞、﹝一剪梅﹞二调,易至俗庸,故词人多不作。”诚以此调平仄互协,较难处置,最易失之呆滞耳。起句六字,不用韵,为仄仄平平仄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通融。第二句用平韵,而平仄恰与首句相反;然一三两字平仄可以互调,而第五字则不能勉强。第三句协平韵,为平起平收之七言句,一三两字平仄不论。第四句换协仄韵,而句法全与第一句同。后半阕字句作法与前半阕相同。
宝髻松松挽就,
⊙●⊙○⊙●(句)
铅华淡淡妆成。
⊙○⊙●○△(平韵)
红烟翠雾罩轻盈,
⊙○⊙●●○△(协平韵)
飞絮游丝无定。
⊙●⊙○⊙▲(换协仄韵)
相见争如不见,
⊙●⊙○⊙●(句)
有情还似无情。
⊙○⊙●○△(协平韵)
笙歌散后酒微醒,
⊙○⊙●●○△(协平韵)
深院月明人静。
⊙●⊙○⊙▲(换协仄韵)
[编辑] ===================================================================================================
[编辑] 赏析
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渳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