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ongguan pattern
"东莞"发展模式
2) Dongguan urban Development
东莞城市发展
3) East-Asia Development Model
东亚发展模式
1.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the East-Asia Development Model;
论东亚发展模式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4) Guangdong development mode
广东发展模式
1.
Guangdong development mode 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ioneering,forward-looking and innovating.
广东发展模式具有开拓性、前瞻性、创新性。
6) Dongguan City
东莞
1.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agnosed in township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analysis of 205 cases
东莞乡镇医院205例强直性脊柱炎病例分析
2.
It analyz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griculture in Dongguan city.
在阐述都市农业的内涵、特征、及国内外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东莞市现阶段发展都市农业的独特优势,提出了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打造特色生态东莞,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思路。
3.
Dongguan city is the representative one of the hot summer and warm w.
东莞是夏热冬暖地区的典型城市,本文对其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室内热环境进行了实验测试研究。
补充资料:东莞概况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北距广州50公里,南离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47海里,至澳门48海里,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间,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名为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东莞。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5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抗日根据地,万千东莞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英勇战斗,浴血捐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使东莞成为南粤历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东莞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2年,又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1985年,东莞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辖。
东莞现辖32个镇区,546个村委会,132个居委会。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158.96万人,外来暂住人口为440.45万人。此外,还有港澳台同胞70多万人,海外侨胞2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东莞属珠江、东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有丰富的土地、森林资源。东莞濒临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3.3摄氏度,年均降水量2042.6毫米。地势自东往西倾斜,大部分为丘陵台地和冲积平原,依山傍海,海岸线115.98公里(含内航道);既宜于发展粮食生产,又有利于发展经济作物。东莞是我国传统的农业高产区盛产水稻、及香蕉、荔枝、龙眼、菠萝、橙、柑、桔等岭南佳果,水产资源也十分丰富。
东莞选择白玉兰为东莞市市花,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东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地理人文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东莞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二十年来,东莞的经济以平均每年22的增长率蓬勃发展,是中国综合经济实力30强城市之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以电子资讯产业为支柱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是国际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中国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115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6,增长速度创近五年新高。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427.8亿元,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9亿元,增长15.1。
2004年预算内三级财政总收入259.1亿元,增长25.5,其中市地方财政收入82.6亿元,增长22.5。全年进出口总额645.2亿美元,增长24,其中出口351.9亿美元,增长26.1;实际利用外资30.3亿美元,增长18.4。新签投资额超千万美元的项目45宗,增加12宗。
今天的东莞已成为一个冉冉升起的现代制造业名城,是广东省的中心城市之一。东莞形成了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为支柱的现代化的制造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累计引进外资210.13亿美元。投资者主要来自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荷兰、芬兰、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名为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东莞。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5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抗日根据地,万千东莞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英勇战斗,浴血捐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使东莞成为南粤历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东莞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2年,又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1985年,东莞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辖。
东莞现辖32个镇区,546个村委会,132个居委会。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158.96万人,外来暂住人口为440.45万人。此外,还有港澳台同胞70多万人,海外侨胞2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东莞属珠江、东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有丰富的土地、森林资源。东莞濒临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3.3摄氏度,年均降水量2042.6毫米。地势自东往西倾斜,大部分为丘陵台地和冲积平原,依山傍海,海岸线115.98公里(含内航道);既宜于发展粮食生产,又有利于发展经济作物。东莞是我国传统的农业高产区盛产水稻、及香蕉、荔枝、龙眼、菠萝、橙、柑、桔等岭南佳果,水产资源也十分丰富。
东莞选择白玉兰为东莞市市花,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东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地理人文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东莞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二十年来,东莞的经济以平均每年22的增长率蓬勃发展,是中国综合经济实力30强城市之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以电子资讯产业为支柱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是国际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中国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115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6,增长速度创近五年新高。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427.8亿元,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9亿元,增长15.1。
2004年预算内三级财政总收入259.1亿元,增长25.5,其中市地方财政收入82.6亿元,增长22.5。全年进出口总额645.2亿美元,增长24,其中出口351.9亿美元,增长26.1;实际利用外资30.3亿美元,增长18.4。新签投资额超千万美元的项目45宗,增加12宗。
今天的东莞已成为一个冉冉升起的现代制造业名城,是广东省的中心城市之一。东莞形成了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为支柱的现代化的制造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累计引进外资210.13亿美元。投资者主要来自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荷兰、芬兰、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