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塍镇位于嘉兴市郊区的西部,北濒烂溪塘,隔河与江苏省相望,南临京杭
大运河,与桐乡市接壤,西北同洛东乡毗连,东南和高照乡相接。镇区距嘉兴市区136公
里,是郊区西部一个水陆交通便捷、工商业繁荣的中心城镇。1998年,在郊区综合考核中名
列第三位。
【镇名来历〓建置沿革】新塍,古称新城。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在此筑新城备越。至唐代建镇,仍称新城。“会昌元年(841),尝垒土为城,谓之新城”(《大清一统志》)”。以后一直属嘉兴(秀水)县。1949年5月解放,成立新塍镇人民政府。1951年5月,新塍升格为县直属镇。以后隶属于嘉兴县、嘉兴市、嘉兴市郊区人民政府。1992年7月,新农乡并入新塍镇。1998年5月,桃园乡、八字乡并入新塍镇。宋代,有时也称新塍,“
塍”即“堤”,因当地苦于大水,筑塍(堤)御之。清末,为与其他称新城之地名区别,定名新塍迄今。
【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1978年,八字公社镇南大队第二生产队划归新塍镇管理,次年正式成立新塍镇蔬菜队。1979年,新塍邮电局改装电话交换机200门开通使用,与嘉兴市内自动电话联网。1980年,新建新塍至嘉兴公路通车,全长17公里。1984年起,新塍国营商业实行“改、转、租”,推动全镇的商业改革。1990年,完成有线电视网安装工程。1992年,全镇举行首次田径运动会;新农乡并入新塍镇,实行镇管村体制。1995年,会同杭州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所编制完成新塍镇总体规划(1995~2010年)。1996年,投资500万元,日供水1万吨的地面自来水厂建成。1997年,旧城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新塍镇志》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千年古刹能仁寺恢复开放,1998年元旦举行盛大恢复迎佛仪式。1998年,桃园乡、八字乡并入新塍镇,使新塍成为郊区最大的中心城镇。
【省级示范性成校——新塍镇成校】新塍镇成校创办于1986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得到不断发展,仅1996~1998年,投入资金近百万元。学校共办班401期,参加培训24511人次,培训初、中级技术人才228名。培养机电、财会、经济管理中专生240名,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工业经济的发展;农函大绿色证书、特种养殖业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大大提高了全镇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1998年,创建为省级示范性成校。
【一方名村——大通村】大通村位于新塍镇最南面,依托京杭大运河和新塍至八字公路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是一个工业、农业全面发展的经济强村。全村总人口2934人,耕地面积5235.8亩。199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65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571万元,利润10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393元。有一家郊区优势工程企业——郊区摩托车配件厂,一个面积为780亩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1997、1998年分别被
命名为嘉兴市经济百强村和郊区十强村。
【一方胜迹——能仁寺与小蓬莱】能仁寺,位于镇东南,始建于梁代天监二年(503),距今近1500年。唐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舍宅筑基,名福业院,宋政和七年(1117)改称能仁院,清乾隆二年(1737)称能仁禅寺。能仁寺阅历千载,几经兴衰,屡废屡建,殿宇宏伟,气势雄浑,四周环水,占地70余亩。民国27年(1938)农历五月十三,日寇纵火焚烧东南半镇,能仁寺被焚毁,幸存遗址有蚕王殿、砖塔及千年古银杏树。1997年12月,能仁寺恢复开放。小蓬莱,为能仁寺附属建筑十二禅房之一(环清房),与寺院仅一水之隔,有小桥相通,环境幽静,景色秀丽,人称能仁寺为新塍之名胜,而环清房则为能仁寺之胜景。环清房又雅称“小桃源”,后改名为“小蓬莱”。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重建,辟为公园。经多年修葺整饬,现公园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厅堂、楼阁、水榭等建筑与天然景色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江南田园风光,古老胜地又显得青春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