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地震条带
1)  Seismic belt
地震条带
1.
Seismic periodicities,first occurring earthquakes,seismic quiet periods and seismic gaps along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s of China before the 2008 Wenchuan M8.
0级地震前南北地震带大震轮回、首发大震、地震平静或空区、地震条带等地震活动图像在震前分析的基础上就地震预测问题进行了思考。
2)  earthquake belt
地震条带
3)  Earthquake conjugated stripe
地震共轭条带
4)  Seismic band network
地震条带网络
5)  small seismic stripe
小震条带
1.
It is considered to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using the small seismic stripes to predict earthquake in this area and the level of regional seismic activity in next 50 and 100 years is predicted with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methods.
认为利用小震条带预报本区地震具有积极意义 ,并运用数理统计法预测了本区今后 5 0及 10 0年内的地震活动水
6)  Small earthquake band
弱震条带
1.
Small earthquake band suggested the moderate earthquake occurrence in Capital Circle Region in 2001;
弱震条带对2001年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指示意义
补充资料:地震带
地震带
seismic belt

   过去多次发生强烈地震而中小地震又比较密集的地带 。地震带的形成与地球表层的构造运动有关。
   全球有五大地震带,即美洲西海岸地震带、太平洋西北边缘地震带、大洋岛弧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全球海岭及裂谷系地震带。前三个地震带过去曾合称环太平洋地震带,这里是全球几个大板块的边界地带。海洋板块在边界处向地幔中消减,造成板块边界附近地区强烈的构造运动,从而形成全球最大的地震带。这里浅源地震能量约占全球的75%,中深源地震约占全球的89%,深源地震则是100%。
   亚欧地震带处于欧亚大陆南部与非洲板块、印度-澳洲板块的边界地带,这里没有明显的板块消减运动,但印 - 澳板块与亚洲大陆的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系的造山运动,非洲板块与欧洲部分的板块碰撞形成阿尔卑斯山系的造山运动 。这两个造山运动都带来地震活动,形成从地中海沿岸经土耳其、伊朗一直到中国的亚欧地震带。这里浅源地震能量约占全球的23%,中深源地震占11%。全球海岭系主要是印度洋海岭、东太平洋海岭和大西洋海岭,其中印度洋海岭又同东非裂谷带相连,故合称全球海岭及裂谷系地震带。这个地震带也与构造运动有关。在海岭中心线的大洋中脊,地幔物质上升成为新生的板块,在中脊附近的转换断层是经常发生中小地震之处,偶而也有7级左右地震发生。
    在小尺度的区域内,每个国家也可以按地震活动性的不同划分小规模的地震带。例如中国,划分23个地震活动带。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