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ea surface height
海面高
1.
The sea surface height abnormity time series in South China Sea region,are analyzed by wavelet multi-resolution technique.
利用小波多分辨分析方法对1992年10月至2002年8月南海区域海面高异常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处理,提取了该区域海面高线性升高信息。
2.
The significant wave height,backscatter coefficient,geophysical corrections and corrected sea surface height of two version of Jason-1 data are compared with synchronous T/P data based on collinear method.
基于共线平差方法,比较了同步运行段Jason-1两种观测数据和T/P观测数据的有效波高、后向散射系数、各项地球物理改正以及改正后的海面高,解算比较了两颗卫星的各自单星交叉点不符值。
3.
The high resolution and high precision mean sea surface model(WHIGG_C) is computed in China Sea and its vicinity,and is compared with CLS01,GSFC00 and KMS001 sea surface height model.
利用新的海潮模型(NAO99B)更为合理的共线方法和交叠平差技术,有效改善了ERM数据的径向轨道误差和时变海面高的影响,提高了浅海海域测高数据的测高精度。
2) sea level height
海面高
1.
The influence of sea level height on the Beidou navigation and positioning on the sea is studied and the emulation is carried out.
研究了海面高要素对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定位精度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仿真计算,利用研制的海上用户接收机进行了陆地试验和海上试验,证明了考虑海面高因素的海上用户接收机能有效地提高北斗定位精度。
2.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ea level height and seasurface topography in the china sea and neighbour by TOPOX/POSEIDON (T/P)satellite altimeter data.
处理了T/P59~82周(Cycle)1994年第83d~311d的数据,将59~82周数据分成两部分分别估计海面高,并分析了海面高变化。
3) sea level altitudes
海面高程
4) sea surface height
海面高度
1.
Seasonal variation mechanism of sea surface height in the north of the SCS;
南海北部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机制
2.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sea surface heigh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南海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
3.
Relationship between fishing ground of Sym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 and sea surface height in the northwest Indian ocean;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渔场分布与海面高度的关系
5) high sea level
高海平面
1.
On elevation differentiation of the Holocene high sea level relic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rea;
南海地区全新世高海平面遗迹高程的区域差异问题
2.
Some disputes and hot questions are mainly discussed and the conclusions indicate that high sea level in mid-Holocene reached maximally 2~3 m above present mean sea level during 7.
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前人有关中全新世以来南海海平面变化研究的主要成果,着重探讨了研究中出现的争议和热点问题,结果表明,南海中全新世确实存在高海平面,海平面最高有2~3 m,出现在7。
3.
According to the field survey and 14C dating at Luhuitou, southern Hainan Island, a subsiding area, the authors conclude the high sea level history recorded by coral reef in the Holocene.
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海南岛南部全新世以来以沉降活动为主要特征,鹿回头珊瑚礁能够反映全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鹿回头岸礁礁坪面上的原生珊瑚礁是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的产物。
6) sea level elevation
海面标高
补充资料:海面气层湍流输送
大气物理属性在海面以上厚约数十米的大气层中因湍流而引起的铅直输送。它直接体现了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湍流输送通过由小到大的海洋湍涡或大气湍涡的相互传递,分别影响到各自的大尺度现象。因而,海面气层的湍流输送是深入研究海洋和大气的关系的重要问题。
海面大气层的湍流输送主要有三方面:①湍流的动量和动能的传输,例如风的湍流对海浪、海水表层湍流和海面漂流的动量和能量的传递;②湍流的热量输送,例如海面的水以感热和潜热等方式向大气的能量输送;③物质输送,例如海洋的水分、盐类和气体等向大气的湍流输送。湍流输送的结果,必然反映在海-气界面上下的海洋要素和气象要素之中,同时影响海洋和大气的物理现象。
海面大气层中,除了紧贴海面的区域以外,湍流得到充分的发展。海洋和大气间的各种物理量的交换是大气在铅直方向产生湍流扩散和混合的结果。在恒定和匀速的风所作用下,海面气层内的湍流动量、感热和水汽的铅直通量不随高度改变,因而在该层内不同高度处的铅直通量,可以代表贴近海面处的海-气交换量。
海面气层内的各种物理量的湍流铅直通量,是难以用常规的手段测量的。1936年,H.U.斯韦尔德鲁普首先对海面气层的某些属性的湍流铅直通量作了理论计算,但直到1954年,A.C.莫宁和A.M.奥布霍夫提出近地面大气层的相似理论以后,对海面气层的湍流铅直通量,才有了大量的研究。
直接测定法 湍流动量(τ)、感热(H)和水汽的铅直通量(E)可分别表示成
式中ρ是空气密度;cp是空气的定压比热容;u′、w′、θ′和q′分别是风速、铅直速度、位温和比湿相对于平均值的脉动值;横杠表示平均值;星号表示特征尺度。用精密仪器测量气层内各物理量在任一高度处的脉动值,再按以上各式分别算出τ 、H 和E。
梯度观测法 湍流交换系数包括湍流动量交换系数KM、感热交换系数KH和水汽交换系数KE。
式中 k是卡门数;Prt是湍流普朗特数;Sct是湍流斯密特数;φM、φH和φE分别是相应属性的稳定度函数。在中性层结稳定度时,φM=φH=φE=1,由上列三式的积分,可求得海面大气层中的风速、位温和比湿的廓线:
式中下标s表示海面的量;z0、zθ和zq是相应属性的参量(z0称为海面粗糙度参数),它们分别表示海面的摩擦、传导和扩散的影响,通常可取к=0.4, Prt/к=Sct/к=2.2。然后,根据风速、位温和比湿在不同高度上的梯度的观测值,分别拟合上列三式,从而可确定u*、θ*、q*、z0、zθ和zq,并且得到相应的铅直通量值。应该指出,在非中性稳定度的条件下,必须考虑浮力脉动的影响,这时稳定度函数不等于1。
参数化确定法 为了实际应用简便起见,各铅直通量可表示为:
式中CD、St和Dɑ分别是阻滞系数、斯坦顿数和道尔顿数。如果根据海面上 10米高度和海面处的观测值,同时取CD埄St埄Dɑ=1.5×10-3,即可算出上述湍流通量。
以上各通量的估算是在天气变化不显著而风速较低的情况下获得。如果处在风暴天气和高风速的条件下,则上述结果必须作适当的修正。 这是因为海-气界面在气流的激发下,产生风浪,从而使波峰倒塌并出现气泡。当气泡沉入水中时,其内腔空气与腔壁水间发生感热和水汽的交换。当气泡浮升至水面时即自行破裂,这时腔内空气进入大气。这样,就通过气泡内的空气,在海-气之间进行动量、感热和水汽的交换。另一方面,除了风切削波峰和波峰上的空气动力学吸引而在大气中产生水滴以外,海面气泡破碎时,产生的膜滴和喷滴溅入大气中。膜滴细小,是由突出水面的气泡膜分裂而成;喷滴较大,是由气泡底部凹面水向上喷射而成。这种喷滴在海面上形成了大量的浪沫,当其脱离海面,在飞行和重新落入海面的过程中,不断和周围的空气发生动量、感热和水汽的交换。沫滴的动量、感热和水汽等的铅直通量,主要取决于沫滴浓度、滴径分布、飞行轨迹,以及与周围环境的速度、温度和湿度等的差值大小。
参考书目
鸟羽良明:《海面境界过程》,《海洋物理》Ⅰ,東海大学出版会,東京,1970。
海面大气层的湍流输送主要有三方面:①湍流的动量和动能的传输,例如风的湍流对海浪、海水表层湍流和海面漂流的动量和能量的传递;②湍流的热量输送,例如海面的水以感热和潜热等方式向大气的能量输送;③物质输送,例如海洋的水分、盐类和气体等向大气的湍流输送。湍流输送的结果,必然反映在海-气界面上下的海洋要素和气象要素之中,同时影响海洋和大气的物理现象。
海面大气层中,除了紧贴海面的区域以外,湍流得到充分的发展。海洋和大气间的各种物理量的交换是大气在铅直方向产生湍流扩散和混合的结果。在恒定和匀速的风所作用下,海面气层内的湍流动量、感热和水汽的铅直通量不随高度改变,因而在该层内不同高度处的铅直通量,可以代表贴近海面处的海-气交换量。
海面气层内的各种物理量的湍流铅直通量,是难以用常规的手段测量的。1936年,H.U.斯韦尔德鲁普首先对海面气层的某些属性的湍流铅直通量作了理论计算,但直到1954年,A.C.莫宁和A.M.奥布霍夫提出近地面大气层的相似理论以后,对海面气层的湍流铅直通量,才有了大量的研究。
直接测定法 湍流动量(τ)、感热(H)和水汽的铅直通量(E)可分别表示成
式中ρ是空气密度;cp是空气的定压比热容;u′、w′、θ′和q′分别是风速、铅直速度、位温和比湿相对于平均值的脉动值;横杠表示平均值;星号表示特征尺度。用精密仪器测量气层内各物理量在任一高度处的脉动值,再按以上各式分别算出τ 、H 和E。
梯度观测法 湍流交换系数包括湍流动量交换系数KM、感热交换系数KH和水汽交换系数KE。
式中 k是卡门数;Prt是湍流普朗特数;Sct是湍流斯密特数;φM、φH和φE分别是相应属性的稳定度函数。在中性层结稳定度时,φM=φH=φE=1,由上列三式的积分,可求得海面大气层中的风速、位温和比湿的廓线:
式中下标s表示海面的量;z0、zθ和zq是相应属性的参量(z0称为海面粗糙度参数),它们分别表示海面的摩擦、传导和扩散的影响,通常可取к=0.4, Prt/к=Sct/к=2.2。然后,根据风速、位温和比湿在不同高度上的梯度的观测值,分别拟合上列三式,从而可确定u*、θ*、q*、z0、zθ和zq,并且得到相应的铅直通量值。应该指出,在非中性稳定度的条件下,必须考虑浮力脉动的影响,这时稳定度函数不等于1。
参数化确定法 为了实际应用简便起见,各铅直通量可表示为:
式中CD、St和Dɑ分别是阻滞系数、斯坦顿数和道尔顿数。如果根据海面上 10米高度和海面处的观测值,同时取CD埄St埄Dɑ=1.5×10-3,即可算出上述湍流通量。
以上各通量的估算是在天气变化不显著而风速较低的情况下获得。如果处在风暴天气和高风速的条件下,则上述结果必须作适当的修正。 这是因为海-气界面在气流的激发下,产生风浪,从而使波峰倒塌并出现气泡。当气泡沉入水中时,其内腔空气与腔壁水间发生感热和水汽的交换。当气泡浮升至水面时即自行破裂,这时腔内空气进入大气。这样,就通过气泡内的空气,在海-气之间进行动量、感热和水汽的交换。另一方面,除了风切削波峰和波峰上的空气动力学吸引而在大气中产生水滴以外,海面气泡破碎时,产生的膜滴和喷滴溅入大气中。膜滴细小,是由突出水面的气泡膜分裂而成;喷滴较大,是由气泡底部凹面水向上喷射而成。这种喷滴在海面上形成了大量的浪沫,当其脱离海面,在飞行和重新落入海面的过程中,不断和周围的空气发生动量、感热和水汽的交换。沫滴的动量、感热和水汽等的铅直通量,主要取决于沫滴浓度、滴径分布、飞行轨迹,以及与周围环境的速度、温度和湿度等的差值大小。
参考书目
鸟羽良明:《海面境界过程》,《海洋物理》Ⅰ,東海大学出版会,東京,197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