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Tonglushan Mine
铜绿山矿
1.
The Application of Chaos and Fractal Cheory to Precipitation Forecast in Tonglushan Mine;
混沌分形在铜绿山矿区降雨量预测中的应用
2.
Tonglushan mine is about to enter deep mining stage, ore body attenuation intricacy and exploitation specification intricacy.
铜绿山矿即将进入深部开采,矿体变薄,开采技术条件复杂,为满足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对矿石生产能力的要求,也为改善深部开采采矿技术经济指标,本文结合铜绿山矿深部矿床赋存特征,以优化采场结构为目标,综合考虑采矿工程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有针对性地分析了采场结构的影响因素,选用系统综合测度指数,进行了采场结构方案的优化研究。
3.
This article combine the demand of Tonglushan mine deep mining with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stoping work, and improve the stoping technology of panel mechanized layered filling method.
结合铜绿山矿高分层连续回采工艺研究,在一定的矿岩特征条件下,有针对性的采用中深孔落矿爆破技术,并试验研究了中深孔爆破参数的优选问题。
5) Tonglushan ore deposit
铜绿山矿床
1.
In this thesis, guided with the regional metallogeny theory, started from the g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the mineralization-controlling structures of Tonglushan ore deposit, we researched and compa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karn and cryptoexplosive breccia ore-body from their trace elements, REE, stable isotopes and fluid inclusions.
本文以区域成矿学理论为指导,从铜绿山矿床地质特征和控矿构造入手,通过岩矿石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测试,对夕卡岩型和隐爆角砾岩型矿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对比,探讨了铜绿山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成因,建立了铜绿山矿床成矿模式,总结了成矿规律,并指出了找矿方向。
6) Tonglüshan ore district
铜绿山矿田
1.
Re-Os dating of molybdenite from Tonglüshan ore district in southeastern Hubei Province,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belt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鄂东南铜绿山矿田矽卡岩型铜铁金矿床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补充资料: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
中国第一座反映古代矿冶科技史的专门性博物馆。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境内。1984年12月建成开放。
古铜矿遗址是在铜绿山矿露天开采中发现的。矿区已探明的12个矿体,古代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开采。根据遗留的炼渣推算,约产铜8~10万吨。1974年春至1985年夏,考古部门配合矿山生产有重点地进行了科学发掘,清理出西周至西汉延绵1000多年间的数百个(条)不同结构的木支架维护的采矿井巷和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炼铜竖炉,同时还出土了手工开采所需要的各种生产工具。国家已将该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决定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古矿遗存长期保留,所压矿藏不予开采。古铜矿博物馆就建在保护区内一处春秋时期采矿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上。
博物馆展览大厅长36米,宽30米,高14米。4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现场内,清晰地展示了春秋时期运用木制榫接方框支架维护的竖井70个,平巷66条,盲井、斜井各 1个。它们纵横交错,层层迭压,再现了当时开拓井巷采掘矿石的情况。排水巷道和木制水,蜿蜒其间。一件件出土的工具依然放置在当时使用的地方。大厅四周墙裙上复原的地质剖面,与遗址现场浑然一体,加强了大厅的现场感。设置在大厅南侧的辅助陈列室,运用出土文物、矿石标本、照片、图表、模型等反映了遗址的地质地貌、发掘经过、年代测定、采冶结合等状况,并陈列有出土器物。此外,大厅外东南向深约20米的地下,还保护有西周至春秋时期2000平方米采矿遗存。
古铜矿遗址是在铜绿山矿露天开采中发现的。矿区已探明的12个矿体,古代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开采。根据遗留的炼渣推算,约产铜8~10万吨。1974年春至1985年夏,考古部门配合矿山生产有重点地进行了科学发掘,清理出西周至西汉延绵1000多年间的数百个(条)不同结构的木支架维护的采矿井巷和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炼铜竖炉,同时还出土了手工开采所需要的各种生产工具。国家已将该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决定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古矿遗存长期保留,所压矿藏不予开采。古铜矿博物馆就建在保护区内一处春秋时期采矿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上。
博物馆展览大厅长36米,宽30米,高14米。4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现场内,清晰地展示了春秋时期运用木制榫接方框支架维护的竖井70个,平巷66条,盲井、斜井各 1个。它们纵横交错,层层迭压,再现了当时开拓井巷采掘矿石的情况。排水巷道和木制水,蜿蜒其间。一件件出土的工具依然放置在当时使用的地方。大厅四周墙裙上复原的地质剖面,与遗址现场浑然一体,加强了大厅的现场感。设置在大厅南侧的辅助陈列室,运用出土文物、矿石标本、照片、图表、模型等反映了遗址的地质地貌、发掘经过、年代测定、采冶结合等状况,并陈列有出土器物。此外,大厅外东南向深约20米的地下,还保护有西周至春秋时期2000平方米采矿遗存。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