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i Siguang's school of geomechanics
李四光地质力学学派
2) Yan-Li school
颜李学派
1.
They are the principal members of the Yan-Li school,either having a rule of learning.
颜元和李都是清初知名教育家,同为颜李学派最主要成员。
2.
Yan Yuan is a statecraft educator and thinker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he is the founder of Yan-Li School.
颜元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实学教育家、思想家,是颜李学派的创始人,为了宣传他的实学教育思想,颜元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大力抨击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学的同时,在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和体育教育中提倡实学教育并加以实施。
3.
Yan-Li school is world famed,and Baoding is the cradle.
颜李学派是闻名世界的学术流派,而保定则是颜李学派的发祥地。
3) Li Siguang's academic thought
李四光学术思想
4) Ricardo School
李嘉图学派
1.
The historical lesson of Ricardo School disintegration in the economics history declares publicly the importance of the persistence,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quires us to persist in the indisputable "core" , and the socialist ideology fully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persistence.
在经济学说史上李嘉图学派解体的历史教训昭示我们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原理的重要性;科学研究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一不可移易、不可反驳的“硬核”;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分表明坚持这一“硬核”的重要性。
5) 4D geology
四维地质学
1.
In terms of concept of 4D geology,the geologic process could be described as the time chain.
在四维地质学的概念中,地质过程可用“时间链”来描述。
6) geological mechanics
地质力学
1.
The mine construction project showed that the test and measurement results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geological mechanics applied to the support design,which could obviously improve the rationa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support design.
介绍了宁武煤矿副斜井、风井过空巷及小煤柱护巷,并用工程实例验证了将巷道围岩地质力学测试结果应用于支护设计,显著提高了支护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补充资料:李四光(1889~1971)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生于湖北黄岗,1971年4月29日逝世于北京。早年留学日本,1913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学,1918年获硕士学位,1931年获科学博士学位。1920年后,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34年赴英讲学,主持伦敦、剑桥等八所大学举行的"中国地质学"讲座。1948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46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自英回国,历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中国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50年代中叶,他还曾担任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李四光早年研究科化石,注意科外壳的微细构造。1923年提出了科鉴定方法,创立了十项标准作为分类演化的依据,沿用至今,从而开拓了微体古生物研究的道路,并解决了华北主要煤系地层的时代问题。他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者和研究的奠基人。他倡导和创建的地质力学形成有世界影响的独立学派。他以力学观点研究构造形迹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为构造地质研究开辟了新途径。他在20年代后期发表的关于东亚及全球构造的论文是涉及全球构造及其综合解释的尝试。他的关于中国构造体系及其应用的研究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从50年代起,李四光十分注意构造体系对矿产分布的控制,指出新华夏体系广阔的含油远景,后来的工作证实了这一论断,为此他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集体)。60~70年代他又倡议将地应力分析用于地震及地区稳定性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效,成为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典范。他的主要著作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1926)、《中国北部之科》(1927)、《古生代以后大陆上海水进退的规程》(1928)、《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1929)、《中国地质学》(1939)、《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1945)、《冰期之庐山》(1947)、《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1955)、《地质力学概论》(1962)、《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1970)和《论地震》(1977)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