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ubmarine heat flow
海底热流
1.
Sediment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for computing submarine heat flow.
沉积物热导率是计算海底热流的一个重要参数。
2) submarine hydrothermal spring
海底热水流体
1.
These all suggest that V ore depos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marine hydrothermal spring.
上述特征都反映出该地区钒矿床具有典型的海底热水流体特征,此类钒矿床可称之为海底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3) seafloor exhalative hydrothermal sedimentary mineralization
海底喷流热水沉积成矿
4) Miaozi barium deposit
海底喷流热水沉积
1.
Based on systematic studies, the authors have reache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Miaozi barium deposit belongs to witherite barytocalcite barytodolomite type of exhalative hydrothermal sedimentary origin.
庙子钡矿床是属于海底喷流热水沉积型毒重石 -钡解石 -钡白云石矿床。
5) submarine hydrothermal venting
海底热水流体活动
补充资料:海底热流测量
测定海底热流量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壳来到地表的热量,称为地热流。在物理上将地球看成温度变化场,用每秒钟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来表示热流量。它是向量,可以表示成
Q=KgradT
即热流量Q为岩石的热传导率K和温度梯度gradT 的乘积,其单位为微卡/(厘米2·秒),简写成 HFU。1HFU=41.87毫瓦/米2。在地球表面,由于海陆有很大差异,在海洋地区和大陆地区,所使用的测量手段和方法也不同,从而有海底热流测量和陆地热流测量之分。深海底层水的温度不随季节变化,所以在洋底测定热流值,没有必要穿透太深。而且海底沉积物的热传导率K 可以看成是各向同性的,因此,上式可简化为
式中z为垂直深度。这样,只要在海底表层不同深度上测定温度差,并取得海底沉积物样品以测定热传导率K,就可以求得热流量Q。
研究简史 陆地热流测量始于1939年,是由A.E.本菲尔德在南非大陆上所做的测定。而海底热流测量则较晚,始于50年代初。1950年,A.马克斯韦尔在3米长尖头钢管(直径4.2厘米)的不同部位放置温度传感器,上端附有耐压容器放置记录器作为探针测量дT/дz,并用采样器取得海底沉积物样品测定K。1954年,E.C.布拉德作成的海底温度梯度探针长3~5米,直径2.5~4.0厘米,用热电偶测量。1962年,R.杰勒德等设计出采样器与温度梯度探针联合在一起的热流测定器,也称为尤因型热流测定器,使测量工作趋于简便。海底热流测量虽较陆地晚,但现在世界上的热流测定数据中,来自大洋底的却占90%(1968)。这主要是由于海底热流测量容易选择测点,而测量时间也较短的缘故。
海底热流量分布特征 海底热流值不仅与地球的热活动有关,而且也是构造活动的一个指标。海底大地形是构造运动的直接反映,因此不同的海底地形单元有着不同的热流值特征。
①大洋的热流量。在世界大洋地区热流的平均值为1.64±1.11HFU。太平洋的平均热流值(1.78±1.15HFU)高于大西洋(1.34±0.88HFU)和印度洋(1.54±1.18HFU),这个情况说明太平洋的热活动性和构造活动性强。
②大洋洋脊的热流量。大洋中高热流值区分布于大洋洋脊附近。东太平洋洋脊的热流平均值为2.26±1.71HFU,其脊轴两侧存在着两个宽50~90公里的异常高热流带,其间被宽100~150公里的高热流带所隔开,再向外为低热流带。高热流的大洋洋脊有浅源地震活动和条带状磁异常的存在。不伴有地震活动的海岭如皇帝海岭等处(热流值为 1.15±0.32HFU)则没有发现高热流带。大西洋中脊上有高于两侧盆地的热流值。雷克雅内斯洋脊上有两个热流峰值,与脊峰上的中央裂谷两侧地形相对应,并有条带状磁异常伴生。印度洋洋脊的热流值也高于平均值。
③海沟的热流量。海沟地区的热流值一般为低值(小于1HFU),例如秘鲁-智利海沟、千岛海沟、汤加-克马德克海沟、新赫布里底海沟、日本海沟、琉球海沟、伊豆-小笠原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等。 但在雅浦海沟和帛琉海沟却观测到高热流值,而中美海沟和爪哇海沟则是既有高热流值,又有低热流值的混合型。阿留申海沟的中部呈低热流值,而东部为高热流值。因此,一般地说,低热流值与俯冲带直接有关,而高热流值则受到新生代火山活动的影响。
④深海盆的热流量。比各大洋的平均值低,太平洋为1.59±1.01HFU,大西洋为1.24±0.36HFU,印度洋为1.41±0.79HFU,其中以太平洋为高。深海盆自由空间重力异常近于零,几乎没有地震活动,与大洋洋脊和海沟相比属于构造活动稳定的地区。
展望 尽管已经取得相当数量的海底热流资料,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但海底热流测量的数据毕竟还不多,而且在一些具有重要构造意义的地区,如海沟地区(总共有39个测点)的测量也进行得很不够。这是因为海沟形状狭长,水深很大,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较高。随着观测和研究的深入,海底热流量的设备和技术将会进一步完善,在提高测量质量的同时,将大量增加观测的数量,特别是在一些有重要意义的地区。
Q=KgradT
即热流量Q为岩石的热传导率K和温度梯度gradT 的乘积,其单位为微卡/(厘米2·秒),简写成 HFU。1HFU=41.87毫瓦/米2。在地球表面,由于海陆有很大差异,在海洋地区和大陆地区,所使用的测量手段和方法也不同,从而有海底热流测量和陆地热流测量之分。深海底层水的温度不随季节变化,所以在洋底测定热流值,没有必要穿透太深。而且海底沉积物的热传导率K 可以看成是各向同性的,因此,上式可简化为
式中z为垂直深度。这样,只要在海底表层不同深度上测定温度差,并取得海底沉积物样品以测定热传导率K,就可以求得热流量Q。
研究简史 陆地热流测量始于1939年,是由A.E.本菲尔德在南非大陆上所做的测定。而海底热流测量则较晚,始于50年代初。1950年,A.马克斯韦尔在3米长尖头钢管(直径4.2厘米)的不同部位放置温度传感器,上端附有耐压容器放置记录器作为探针测量дT/дz,并用采样器取得海底沉积物样品测定K。1954年,E.C.布拉德作成的海底温度梯度探针长3~5米,直径2.5~4.0厘米,用热电偶测量。1962年,R.杰勒德等设计出采样器与温度梯度探针联合在一起的热流测定器,也称为尤因型热流测定器,使测量工作趋于简便。海底热流测量虽较陆地晚,但现在世界上的热流测定数据中,来自大洋底的却占90%(1968)。这主要是由于海底热流测量容易选择测点,而测量时间也较短的缘故。
海底热流量分布特征 海底热流值不仅与地球的热活动有关,而且也是构造活动的一个指标。海底大地形是构造运动的直接反映,因此不同的海底地形单元有着不同的热流值特征。
①大洋的热流量。在世界大洋地区热流的平均值为1.64±1.11HFU。太平洋的平均热流值(1.78±1.15HFU)高于大西洋(1.34±0.88HFU)和印度洋(1.54±1.18HFU),这个情况说明太平洋的热活动性和构造活动性强。
②大洋洋脊的热流量。大洋中高热流值区分布于大洋洋脊附近。东太平洋洋脊的热流平均值为2.26±1.71HFU,其脊轴两侧存在着两个宽50~90公里的异常高热流带,其间被宽100~150公里的高热流带所隔开,再向外为低热流带。高热流的大洋洋脊有浅源地震活动和条带状磁异常的存在。不伴有地震活动的海岭如皇帝海岭等处(热流值为 1.15±0.32HFU)则没有发现高热流带。大西洋中脊上有高于两侧盆地的热流值。雷克雅内斯洋脊上有两个热流峰值,与脊峰上的中央裂谷两侧地形相对应,并有条带状磁异常伴生。印度洋洋脊的热流值也高于平均值。
③海沟的热流量。海沟地区的热流值一般为低值(小于1HFU),例如秘鲁-智利海沟、千岛海沟、汤加-克马德克海沟、新赫布里底海沟、日本海沟、琉球海沟、伊豆-小笠原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等。 但在雅浦海沟和帛琉海沟却观测到高热流值,而中美海沟和爪哇海沟则是既有高热流值,又有低热流值的混合型。阿留申海沟的中部呈低热流值,而东部为高热流值。因此,一般地说,低热流值与俯冲带直接有关,而高热流值则受到新生代火山活动的影响。
④深海盆的热流量。比各大洋的平均值低,太平洋为1.59±1.01HFU,大西洋为1.24±0.36HFU,印度洋为1.41±0.79HFU,其中以太平洋为高。深海盆自由空间重力异常近于零,几乎没有地震活动,与大洋洋脊和海沟相比属于构造活动稳定的地区。
展望 尽管已经取得相当数量的海底热流资料,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但海底热流测量的数据毕竟还不多,而且在一些具有重要构造意义的地区,如海沟地区(总共有39个测点)的测量也进行得很不够。这是因为海沟形状狭长,水深很大,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较高。随着观测和研究的深入,海底热流量的设备和技术将会进一步完善,在提高测量质量的同时,将大量增加观测的数量,特别是在一些有重要意义的地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