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道藏
1)  Collected Taoist Scriptures
道藏
1.
Collected Taoist Scriptures:It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Libraries;
论图书馆对《道藏》的开发与利用
2)  Dart concealing
省道隐藏
3)  hidden tunnels
隐藏巷道
1.
At present, no easy solution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automated detection of the intersections and the deletion of hidden tunnels when drawing underground tunnel maps.
目前国内在绘制巷道图时,不能自动判别巷道立体交叉及消去隐藏巷道的问题。
4)  the March 14 Riot in Tibet
西藏报道
1.
International Media s Divergences in Reports on the March 14 Riot in Tibet;
3·14西藏报道中的国际媒体分化现象分析
5)  buried channel
埋藏河道
6)  Zhengtong Daozang
《正统道藏》
补充资料:道藏
道藏

    汇集收藏所有道教经典及有关书籍的大丛书。道藏之名始见于唐初,有近1300多年历史。
    道教初期除《道德经》、《太平经》之外,其他经典很少。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道教的发展,各派道士撰写的经典日渐增多。一些道士开始搜集整理道书。南朝刘宋时道士陆修静广集道书,编写《三洞经书目录》,著录各类道经、符图及医药方技著作,共有1228卷。到了唐代初年,道书开始汇集成“藏”。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府下令搜访天下道经,汇编成《一切道经》,后世亦称《开元道藏》,共收入道书3744卷。北宋真宗时,道士张君房又奉命主持编修了《大宋天宫宝藏》,凡4359卷,分装成 466 函,每函依《千字文》顺序编号。宋徽宗时又将《天宫宝藏》扩编为5481卷,并首次在福州闽县刻板印刷,称作《万寿道藏》。金代在章宗时曾编刻《大金玄都宝藏》,凡6455卷。元朝初年,全真派道士宋德方主持编辑刊印的《玄都宝藏》,已增至7800多卷。但是上述唐宋金元时期编修的道藏,均已亡佚。
   今所见道藏,是由明朝第43代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刊成于明正统十年 (1445) 称为 《正统道藏》。万历三十五年(1607),明神宗又命第50代天师张国祥编成《 续道藏 》。 这部明代正、续道藏共收入各类道书1476种,5485卷,装为512函,仍以《千字文》编号。明道藏的刻板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全部焚毁,印出的经书也只有北京白云观收藏的一部尚基本完整。20世纪20年代,上海涵芬楼印书馆曾借白云观所藏《正统道藏》影印,改为线装册页本。近年来大陆和台湾一些出版社新印的道藏,都是以涵芬楼本影印的。
   《正统道藏》内容庞杂,卷帙浩繁。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等,是研究道教教义及其历史的百科全书。此外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经失传的古籍,可供研究古代学术思想者参考。道藏中还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有关医药养生之书,内外丹著作,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等等。这些对研究中国古代医药学、化学、天文学、气功、人体科学等都是重要的史料。
   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即将道书分为三洞和四辅七大部类,其中三洞各部又细分为12小类,共36小类。三洞即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四辅即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十二类为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章表类。这一分类体例是在南北朝时期道士编撰道书目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映六朝道书流传的情况。自唐以后历代编修道藏,均沿袭此分类编排体例。但随着新道派及道书的出现,这一体例已不适用。只因习惯而沿用至今。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