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virtual collection resources
虚拟馆藏资源
1.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irtual collection resources;
对虚拟馆藏资源建设的思考
3) development of hypothesized resources collection
虚拟馆藏资源开发
4) virtual library collection
虚拟馆藏
1.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China, this paper presents some opinions on information sharing, developing virtual library collec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trend of digitalization of books and docu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立足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内外图书文献数字化的趋势,提出资源共享,建设虚拟馆藏的观点,并就实现的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2.
Based on this,and by combining practical experience,the paper has put forward strategy of agriculture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realistic library collection development,virtual library collection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从理论上对信息资源、农业信息资源的概念及其特点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依据,结合本馆的实际工作,从现实馆藏资源建设、虚拟馆藏资源建设、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农业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
3.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evaluation standard limitations of document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n traditional libra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ocument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n modern library, authors inquire into how to deal wit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owning practical library collection and accessing virtual library collection.
在分析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评价标准的局限性和当前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特点的基础上 ,就如何处理“拥有”现实馆藏和“存取”虚拟馆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5) virtual collection
虚拟馆藏
1.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irtual collection resources;
对虚拟馆藏资源建设的思考
2.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features and changes of collective information literature resourc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new era, and based on this, advances some concrete constitution conception of doing well the real and virtual collections.
阐述了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搞好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两大方面的具体建设构想。
3.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the virtual collection of newspapers in the library, probes in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ble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collection of newspapers, and advances some countermeasures.
简述了建立图书馆报纸虚拟馆藏的必要性,探讨了报纸虚拟馆藏建设中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6) virtual holdings
虚拟馆藏
1.
This paper discus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university library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and points out that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solid holdings and virtual holdings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cted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university library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讨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建设,指出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有机整合是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2.
This paper analyz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al holdings and virtual holdings of university library,and points out that university library should develop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form the virtual holdings,and based on this,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real holdings and virtual holdings of the library.
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现实馆藏及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形成虚拟馆藏,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图书馆的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
3.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Jinche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ibrary,points out itsexisting problems,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measures for establishing the virtual holdings and broadening theinformation resources,and sums up several enlightenment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the virtual holdings.
介绍了晋城市科技图书馆成立的背景、现状、特点及作用,指出了该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虚拟馆藏、拓展信息资源的具体措施,并总结出有关虚拟馆藏建设的几点启示。
补充资料:馆藏体系与馆藏结构
描述图书馆馆藏状态的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
馆藏体系 图书馆所积累的文献的整体。从本质上说,馆藏体系是经过长期的精心选择和馆藏组织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知识体系。图书馆根据各自的服务对象和任务,搜集、筛选、整理不同学科、不同水平、不同文种、不同载体、不同出版时间的文献,构成有主有从、有专有博、互相依赖、互相配合,具有特定功能的藏书整体,形成各具特色的馆藏体系。
馆藏结构 构成馆藏体系各部分相互结合的形式或构成形式。经过研究归纳的馆藏结构框架可以作为描述馆藏体系的模式;结合某一图书馆的方针任务而确定的馆藏结构是该馆馆藏体系的组织法,馆藏建设的蓝图。
馆藏体系所反映的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进行知识的补充与更新活动,既有输入(收集)又有输出(剔除)。因此,馆藏结构既相对稳定,又是可变的。图书馆的性质任务,用户对象和需求状况,本地区资源分布和协调共享的状况,原有的文献基础、收藏特点和经费、设备状况,以及一定地区或国家的文献出版发行状况等,它们都从不同的方面影响和决定着馆藏结构的形成。
馆藏体系与结构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文献作为人脑记忆力的延伸,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早期文献的收藏量不大,无所谓结构问题,文献选择一般只注重每种文献的质量水平与需要,并无整体考虑。后来逐步有所认识,但也只限于文献类型或学科文献的选择。图书馆被视为"知识的宝库",人们倾向于完备地收集所有的文献,但对"宝库"内知识的构成与特色的研究则不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献量迅猛增加,文献积累的速度大大加快,图书馆不可能无所不包地搜集各种文献,于是便产生了从整体上规划和建设馆藏的要求。这种认识是从一本本单独的书与藏书整体的关系开始的。
1977年,美国J.C.鲍曼发表《迈向馆藏发展的结构途径》一文,提出馆藏发展是使用(需求面)、知识 (学科面) 和图书馆学(学科文献关系面)的结合。文章揭示出藏书使用与馆藏发展的密切关系,并从科学学的研究出发,指出文献静力学( 学科或专题知识在文献中的分布状态、核心出版物、出版者等)和文献动力学(文献查询中联合主题的关系和文献范式: 时间、语言等因素)对馆藏结构的作用。文中探索的结构方法,就是寻求文献之间关系的模式,用以在选书决策中进行文献分析,馆藏结构的确定可使馆藏计划变得更加清晰。
美国图书馆协会的资源与技术工作部馆藏发展委员会在总结许多图书馆具体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多年讨论,于 1979年公布了题为 《馆藏发展方针规范指南》 (见《馆藏发展指南》) 的文件,作为图书馆制定藏书发展方针及藏书计划的工具和交流语言。其中重点规定了藏书密度与搜求深度的级别(五级),并划分人类知识体系为约500 个学科,还考虑了语文、搜集的时间、地点以及文献类型的限制,实际应用了结构方法。美国研究图书馆组织制定的"大纲"则采用分析、描述馆藏结构的方法,为合作发展馆藏奠定了基础。
1979年苏联图书馆学家Ю.Ж.斯托利亚罗夫等采用系统的观点,将图书馆藏书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认识到图书馆藏书的 "整体性",藏书作为 "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自组织性"和"随机性","集中性"和"有序性"等特征。将藏书作为"整体"和"体系"研究,有助于认识和鉴别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和构成体系的各因素。
中国图书馆界长期使用"体系"、"整体"等概念来描述和要求藏书,多采用经验的方法,逐本选书,奉行"保证重点, 兼顾一般"、"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等采购方针。1981年肖自力发表《试论藏书结构》一文,在中国首次系统介绍和阐述了藏书结构的理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部分图书馆还进行了试验和实践。对馆藏结构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实用方案也开始形成。
馆藏结构举例 馆藏的学科结构 收集和组织文献是为了获得其中所记录的知识情报,而知识情报通常是按学科或专业领域来分类的。现代科学发展既日益专深,又相互交叉渗透,出现了不少边缘学科和横断学科。学科和专业的划分在不断变化, 图书馆应 尽力反映教育、研究和职业分工的新进展。馆藏的学科结构处于知识面(学科分类),使用面(职业和专业划分)和藏书组织 (实质即图书馆对知识记录即文献的分类、组织) 的结合点上。从用户的专业出发,可以将学科与专业划分得很细,但结合文献的特点和实用的需要,通常是采用粗分的大类来表示收集文献的范围。美国图书馆协会推荐了一个有近500个类的学科表,联邦德国则用一个有111个类的学科表。由于中国大多数图书馆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有关专家目前正以它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生产的实际情况制订学科表。
馆藏的等级结构 图书馆馆藏是按一定的目的与功能建设的,根据目的与功能的要求和使用者的水平,可以将馆藏划分若干等级,这些等级可反映所收集文献的内容的深浅程度,完备程度,以及满足某种性质工作对文献的需求的水平。各国对馆藏等级划分的标准与层次不尽相同,同一国家的不同图书馆的做法也不一致。在美国将藏书划分为完整级、研究级、学习级 (包括高等学习级和初等学习级 )、基础级、最低级。中国图书馆界多倾向于划分为以下5级:
甲级(完整级):努力搜求某学科(专题领域)所有的文献,不管其内容的水平、文种、出版形式、著作形式如何,以搜集齐全为准。实际上不一定都能搜集到,但对某一种特藏来说则应竭尽全力达到这个等级。
乙级(研究级):以满足独立研究的需要为目标,因而必须收集该专业领域的各学派有代表性的全部著作,包括主要外国文种的著作、 论文集、 会议录、核心期刊、参考工具书等。科学研究单位所定的研究领域,大学中承担科研任务或招收研究生的专业,其藏书应达到这个等级。
丙级(大学级):以满足大学生和个人自学大学课程的需要为目标,应当搜集全部基础著作、重要作者所写的全部著作和有关评论、优秀教科书、参考书、工具书、书目资料,范围比较广泛的基础期刊。科研单位的相关领域,大学中招生或准备招生的学科,以及一切打算帮助青年自学达到大学水平的图书馆,其有关专业领域的藏书,应该达到这个等级。
丁级(基础级):是经过精选的藏书,以介绍人们认识专业领域为目标,应搜集公认代表性的著作,基础教科书、参考书、代表性期刊,原则上不收外文书刊。研究单位和大学图书馆在其可能有关的领域,应该达到这一等级;中专和技校图书馆的收藏也属这一级;大学生提高文化修养和开扩视野所需的某些专业领域书刊资料也属于这一级。
戊级(最低级):是指收藏范围之外的专业领域,只选收少量很基本的著作或工具书,以备不时之需。
上述五级中的乙、丙、丁三级大致反映了藏书的功能和用户需求的水平,基本上适应中国目前专业教育和工作人员需求状况(高、中、初级)以及文献内容的深浅程度。完整级和最低级也各自反映一种特殊的需求状况。
馆藏的时间结构 是按文献资料出版时间划分的层次,它反映了知识记录源远流长和推陈出新的纵向关系。知识有更新的现象,记录知识的文献也因此有其"生命"。不同学科、不同水平的著作,各有不同的价值,也各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因此,藏书的时间范围对利用图书馆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应当在馆藏结构中予以明确,标明某一学科某一级别文献搜集的起止时间。
馆藏的语文结构 文献所用的语言文字是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符号,是文献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反映图书馆收藏水平、用户的需求水平和需求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在馆藏结构中予以反映,通常以常用语种的缩写字母代表某种语文,不常用的语种则径直注明。
馆藏的文献类型结构 文献的编写、出版发行、载体等各不相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文献类型,且各具特色。用户常把文献类型作为查询的目标,图书馆也常按不同的文献类型来划分和管理文献,并以某些文献类型作为馆藏特色,所以馆藏结构也有文献类型这一重要方面。
一个图书馆如能按学科将自己的收集级别、时间、语文、文献类型逐一注明,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即可形成馆藏结构一览表。它可作为利用馆藏的指南和搜集文献的蓝图。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将语文、时间、文献类型包括在等级结构中加以说明,使一览表简化为只有学科领域和收藏级别两项,更加简明扼要。
意义和作用 馆藏体系和馆藏结构的研究,使文献情报机构的文献收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认识上将藏书作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知识体系,可以克服文献收集中的盲目性,克服"大而全"、"小而全"等弊端,有助于建设有特色的馆藏。从工作实际出发,馆藏结构的分析与综合提供了一套切实的方法,其模式与框架可以作为藏书规划和馆藏评价的工具;馆藏结构一览表可以让用户迅速掌握文献的特点,成为利用文献的向导;在开展馆际协作,实行资源共享活动中,馆藏结构又可以方便地成为各馆之间的接口和交流语言。对于馆藏体系和馆藏结构的研究和应用正在继续深入,其成果将可能促进文献收集的规范化,促进文献收集工作和供应系统的自动化,从而大大加强和改善图书馆以至整个国家的文献资源建设。
馆藏体系 图书馆所积累的文献的整体。从本质上说,馆藏体系是经过长期的精心选择和馆藏组织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知识体系。图书馆根据各自的服务对象和任务,搜集、筛选、整理不同学科、不同水平、不同文种、不同载体、不同出版时间的文献,构成有主有从、有专有博、互相依赖、互相配合,具有特定功能的藏书整体,形成各具特色的馆藏体系。
馆藏结构 构成馆藏体系各部分相互结合的形式或构成形式。经过研究归纳的馆藏结构框架可以作为描述馆藏体系的模式;结合某一图书馆的方针任务而确定的馆藏结构是该馆馆藏体系的组织法,馆藏建设的蓝图。
馆藏体系所反映的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进行知识的补充与更新活动,既有输入(收集)又有输出(剔除)。因此,馆藏结构既相对稳定,又是可变的。图书馆的性质任务,用户对象和需求状况,本地区资源分布和协调共享的状况,原有的文献基础、收藏特点和经费、设备状况,以及一定地区或国家的文献出版发行状况等,它们都从不同的方面影响和决定着馆藏结构的形成。
馆藏体系与结构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文献作为人脑记忆力的延伸,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早期文献的收藏量不大,无所谓结构问题,文献选择一般只注重每种文献的质量水平与需要,并无整体考虑。后来逐步有所认识,但也只限于文献类型或学科文献的选择。图书馆被视为"知识的宝库",人们倾向于完备地收集所有的文献,但对"宝库"内知识的构成与特色的研究则不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献量迅猛增加,文献积累的速度大大加快,图书馆不可能无所不包地搜集各种文献,于是便产生了从整体上规划和建设馆藏的要求。这种认识是从一本本单独的书与藏书整体的关系开始的。
1977年,美国J.C.鲍曼发表《迈向馆藏发展的结构途径》一文,提出馆藏发展是使用(需求面)、知识 (学科面) 和图书馆学(学科文献关系面)的结合。文章揭示出藏书使用与馆藏发展的密切关系,并从科学学的研究出发,指出文献静力学( 学科或专题知识在文献中的分布状态、核心出版物、出版者等)和文献动力学(文献查询中联合主题的关系和文献范式: 时间、语言等因素)对馆藏结构的作用。文中探索的结构方法,就是寻求文献之间关系的模式,用以在选书决策中进行文献分析,馆藏结构的确定可使馆藏计划变得更加清晰。
美国图书馆协会的资源与技术工作部馆藏发展委员会在总结许多图书馆具体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多年讨论,于 1979年公布了题为 《馆藏发展方针规范指南》 (见《馆藏发展指南》) 的文件,作为图书馆制定藏书发展方针及藏书计划的工具和交流语言。其中重点规定了藏书密度与搜求深度的级别(五级),并划分人类知识体系为约500 个学科,还考虑了语文、搜集的时间、地点以及文献类型的限制,实际应用了结构方法。美国研究图书馆组织制定的"大纲"则采用分析、描述馆藏结构的方法,为合作发展馆藏奠定了基础。
1979年苏联图书馆学家Ю.Ж.斯托利亚罗夫等采用系统的观点,将图书馆藏书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认识到图书馆藏书的 "整体性",藏书作为 "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自组织性"和"随机性","集中性"和"有序性"等特征。将藏书作为"整体"和"体系"研究,有助于认识和鉴别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和构成体系的各因素。
中国图书馆界长期使用"体系"、"整体"等概念来描述和要求藏书,多采用经验的方法,逐本选书,奉行"保证重点, 兼顾一般"、"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等采购方针。1981年肖自力发表《试论藏书结构》一文,在中国首次系统介绍和阐述了藏书结构的理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部分图书馆还进行了试验和实践。对馆藏结构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实用方案也开始形成。
馆藏结构举例 馆藏的学科结构 收集和组织文献是为了获得其中所记录的知识情报,而知识情报通常是按学科或专业领域来分类的。现代科学发展既日益专深,又相互交叉渗透,出现了不少边缘学科和横断学科。学科和专业的划分在不断变化, 图书馆应 尽力反映教育、研究和职业分工的新进展。馆藏的学科结构处于知识面(学科分类),使用面(职业和专业划分)和藏书组织 (实质即图书馆对知识记录即文献的分类、组织) 的结合点上。从用户的专业出发,可以将学科与专业划分得很细,但结合文献的特点和实用的需要,通常是采用粗分的大类来表示收集文献的范围。美国图书馆协会推荐了一个有近500个类的学科表,联邦德国则用一个有111个类的学科表。由于中国大多数图书馆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有关专家目前正以它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生产的实际情况制订学科表。
馆藏的等级结构 图书馆馆藏是按一定的目的与功能建设的,根据目的与功能的要求和使用者的水平,可以将馆藏划分若干等级,这些等级可反映所收集文献的内容的深浅程度,完备程度,以及满足某种性质工作对文献的需求的水平。各国对馆藏等级划分的标准与层次不尽相同,同一国家的不同图书馆的做法也不一致。在美国将藏书划分为完整级、研究级、学习级 (包括高等学习级和初等学习级 )、基础级、最低级。中国图书馆界多倾向于划分为以下5级:
甲级(完整级):努力搜求某学科(专题领域)所有的文献,不管其内容的水平、文种、出版形式、著作形式如何,以搜集齐全为准。实际上不一定都能搜集到,但对某一种特藏来说则应竭尽全力达到这个等级。
乙级(研究级):以满足独立研究的需要为目标,因而必须收集该专业领域的各学派有代表性的全部著作,包括主要外国文种的著作、 论文集、 会议录、核心期刊、参考工具书等。科学研究单位所定的研究领域,大学中承担科研任务或招收研究生的专业,其藏书应达到这个等级。
丙级(大学级):以满足大学生和个人自学大学课程的需要为目标,应当搜集全部基础著作、重要作者所写的全部著作和有关评论、优秀教科书、参考书、工具书、书目资料,范围比较广泛的基础期刊。科研单位的相关领域,大学中招生或准备招生的学科,以及一切打算帮助青年自学达到大学水平的图书馆,其有关专业领域的藏书,应该达到这个等级。
丁级(基础级):是经过精选的藏书,以介绍人们认识专业领域为目标,应搜集公认代表性的著作,基础教科书、参考书、代表性期刊,原则上不收外文书刊。研究单位和大学图书馆在其可能有关的领域,应该达到这一等级;中专和技校图书馆的收藏也属这一级;大学生提高文化修养和开扩视野所需的某些专业领域书刊资料也属于这一级。
戊级(最低级):是指收藏范围之外的专业领域,只选收少量很基本的著作或工具书,以备不时之需。
上述五级中的乙、丙、丁三级大致反映了藏书的功能和用户需求的水平,基本上适应中国目前专业教育和工作人员需求状况(高、中、初级)以及文献内容的深浅程度。完整级和最低级也各自反映一种特殊的需求状况。
馆藏的时间结构 是按文献资料出版时间划分的层次,它反映了知识记录源远流长和推陈出新的纵向关系。知识有更新的现象,记录知识的文献也因此有其"生命"。不同学科、不同水平的著作,各有不同的价值,也各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因此,藏书的时间范围对利用图书馆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应当在馆藏结构中予以明确,标明某一学科某一级别文献搜集的起止时间。
馆藏的语文结构 文献所用的语言文字是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符号,是文献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反映图书馆收藏水平、用户的需求水平和需求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在馆藏结构中予以反映,通常以常用语种的缩写字母代表某种语文,不常用的语种则径直注明。
馆藏的文献类型结构 文献的编写、出版发行、载体等各不相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文献类型,且各具特色。用户常把文献类型作为查询的目标,图书馆也常按不同的文献类型来划分和管理文献,并以某些文献类型作为馆藏特色,所以馆藏结构也有文献类型这一重要方面。
一个图书馆如能按学科将自己的收集级别、时间、语文、文献类型逐一注明,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即可形成馆藏结构一览表。它可作为利用馆藏的指南和搜集文献的蓝图。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将语文、时间、文献类型包括在等级结构中加以说明,使一览表简化为只有学科领域和收藏级别两项,更加简明扼要。
意义和作用 馆藏体系和馆藏结构的研究,使文献情报机构的文献收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认识上将藏书作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知识体系,可以克服文献收集中的盲目性,克服"大而全"、"小而全"等弊端,有助于建设有特色的馆藏。从工作实际出发,馆藏结构的分析与综合提供了一套切实的方法,其模式与框架可以作为藏书规划和馆藏评价的工具;馆藏结构一览表可以让用户迅速掌握文献的特点,成为利用文献的向导;在开展馆际协作,实行资源共享活动中,馆藏结构又可以方便地成为各馆之间的接口和交流语言。对于馆藏体系和馆藏结构的研究和应用正在继续深入,其成果将可能促进文献收集的规范化,促进文献收集工作和供应系统的自动化,从而大大加强和改善图书馆以至整个国家的文献资源建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