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uper-configuration
超动态配置
2) dynamic configuration
动态配置
1.
Key technology of plugin-based GIS software dynamic configuration;
基于插件的GIS软件动态配置关键技术研究
2.
Dynamic Configuration of EJB-Based Distributed Applications;
基于EJB分布式应用的动态配置
3.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configuration for the Snort system;
Snort系统的动态配置研究
3) dynamic configure
动态配置
1.
The realization method of hookup dynamic configure software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Object Oriented Program (OOP) technology for developing this software is emphasized, and the class definition of elements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 hookups is given combining the traits and needs of country power system.
介绍了电力系统接线图动态配置软件的实现方法 ,并重点阐述了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在软件开发中的实际应用 ,同时结合农电网的特点和需要 ,给出了电力系统接线图元件类的具体定义。
2.
"Radio resources dynamic configure system" is a new technique that is used in GSM system.
"无线资源动态配置系统"是目前在移动通信GSM网络中开始运行的一项新技术。
4) dynamic reconfiguration
动态配置
1.
Research on dynamic reconfiguration of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for e-manufacturing system;
e-制造系统的制造资源动态配置过程研究
2.
Architectural Level support for Dynamic Reconfiguration and Fault Tolerance in Component-Based Distributed Software;
基于组件的分布式软件的动态配置和容错
3.
The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Reconfiguration Model of Component-Based Distributed Software;
基于组件的分布式软件动态配置模型的研究
5) dynamic reconfiguration
动态重配置
1.
Software architecture oriented approach to dynamic reconfiguration;
一种面向软件体系结构的动态重配置方法
2.
At the same time,requires that such a system should be more flexible and adaptive have emerged,and component-based software system with dynamic reconfiguration ability can cater for these increasing requires.
基于构件的开发(Component-BasedSoftwareDevelopment,简称CBSD)逐渐成为创建大型可扩展系统的一种重要的开发方式,同时对基于构件的软件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能够动态重配置的构件系统可以满足这种不断增长的需求。
3.
Then it defines dynamic reconfiguration as the relations of fault-tolerant properties (or their implementations), descriptions of computing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dynamic adjusting algorithms.
首先把动态重配置定义成容错属性集(及其实现)、计算环境和资源变化描述、动态调整算法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然后采用反射模型和发布/订阅模型建立了一个动态重配置管理框架,可以使系统在发现计算环境的变化、定制动态调整算法等多方面得到有力的支持,为系统有效实施动态重配置奠定了基础。
6) PLL dynamic reconfiguration
PLL动态配置
补充资料:动态超高压技术
极强的冲击波(即激波)在介质(主要指固体)中传播时,会使介质的压力、密度、温度等状态参量发生急剧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动态超高压状态,产生强冲击波的技术称为动态超高压技术。
动态超高压技术及其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展成熟的。它的任务通常是研究固体靶在动态超高压(压力达100千巴以上,1巴等于105帕)条件下的力学性质。在这种情况下,靶材料的剪切刚度对它们力学响应特性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产生强冲击波的方法主要有:①接触爆炸法;②高速碰撞法;③能量快速沉积法;④冲击波马赫反射法。
接触爆炸法 利用爆轰的高温高压产物对其周围介质的膨胀作功,产生巨大的冲击作用。化学炸药与固体靶接触爆炸(装置见图1)时,在靶中能产生数十千巴到数百千巴的冲击压力。核爆炸比化学炸药爆炸猛烈得多。在封闭式核爆炸条件下(装置见图2),核爆炸的高温产物也对周围介质产生巨大的冲击压力。一个兆吨级TNT当量的核爆炸,在邻接爆室壁的被研究样品中约可产生数兆巴到20兆巴的冲击压力。另外,如果用核爆炸产生的中子去引发相距不远的235U,也可以在贴紧铀块的固体材料中产生强冲击波。美国的C.E.拉根(第三)等就用这方法在钼样品中产生了20兆巴压力的冲击波(装置见图3)。
高速碰撞法 高速弹丸与静止靶相碰,可以在靶中产生强冲击波。当靶材料一定时,碰撞面上的压力p同弹丸密度ρ、弹丸速度v的关系如下:p∝ρv2。加速弹丸的方法主要有气炮加速法和爆炸加速法。
气炮装置一般由高压室、快门机构(活塞头或膜片)、发射管、弹丸等组成(图4)。实验时,先向高压室充气,达到预定压力时,快门机构迅速打开,高压气体随之进入发射管,弹丸作加速运动,最后平稳地与靶相碰。工作气体通常为空气或氮气,弹丸速度在每秒2000米以下,靶压力在数百千巴以下。如果改用火药推动的活塞压缩高压室中的气体,然后驱动发射管中弹丸,还能进一步提高弹丸的速度。这种装置称为二级轻气炮(图5),工作气体为氦气或氢气,固体靶中压力可达6~7兆巴。如果用金属箔电爆炸产生的高压蒸气代替高压室气体,就成为一种电炮装置(图6)。在这种装置中,飞片(即弹丸)由金属蒸气推动,经过几毫米长的发射管加速,也可以得到每秒几百米到一万多米的速度。电炮的飞片很薄,所以靶内冲击脉冲作用时间较短。化爆加速飞片的典型装置如图7所示。飞片在爆轰产物的推动下,在数十毫米长的飞行空腔内充分吸收爆轰产物提供的能量,最后达到稳定速度,其值为每秒近一千米到一万多米。聚能装药是一种产生高速射流(可视为无数弹丸的集合体)的装置(图8之a)。在爆轰波作用下,金属罩发生轴向运动,在轴线处相碰,并形成一股沿轴线运动的高速射流以及后随的低速杵体(射流形成过程见图8之b)。头部射流速度可高达每秒20千米以上,但是射流形状和速度不易严格控制。此外,还有静电加速和电磁场加速弹丸等方法。这些方法驱动弹丸的质量较小,弹丸性能也难以精确控制,较少采用。
能量快速沉积法 在激光、电子束或核爆炸产生的强X射线等高功率辐照源的照射下,固体靶表面的一薄层物质会在能量快速沉积作用下迅速加热,因而产生一个向深处的"冷"靶内传播的强冲击波(见粒子束爆炸)。已发表的资料多数是脉冲电子束的实验结果,其压力从数十千巴到一兆巴左右。另外,根据美国的R.J.特雷纳等人的分析,利用激光装置Shiva(能量104焦耳,激光脉冲半宽度1纳秒),可望在氘、氢化锂、铁和铀中产生50~100兆巴的冲击压力。
冲击波马赫反射法 如果采取措施使利用上述方法产生的强冲击波形成马赫反射(见空中爆炸),可以提高冲击压力。苏联的Л.В.阿尔特舒勒等人提出了如图9所示的高压装置。实验中,用 420千巴的平面入射冲击波,在铁靶中发生马赫反射,产生1.71兆巴的高压(在马赫波区);当入射波压力提高到1.7兆巴时,铁靶中马赫波后的压力为6兆巴。法国的德博蒙等人还设计成锥形会聚冲击波的马赫反射高压装置(图10):铜飞片在爆轰产物推动下,同时撞击一锥形靶表面,在靶中产生锥形会聚冲击波,并在中心轴的部位上发生马赫反射。他利用这个装置,分别在铀和铜中产生15兆巴和12兆巴的压力。 动态超高压技术在物态方程测量、人工合成新材料(如金刚石)、地球内部结构研究、冲击引爆机理、陨石成坑及对空间飞行器的破坏,以及穿甲、侵彻、爆炸加工等研究工作中是一项重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固体物理、天体物理、地球物理、固体化学、爆炸力学、军事科学等学科以及许多工业技术的研究工作中。
参考书目
R.S. Bradley, ed., High Pressure Physics and Chemistry,Vol.2,Chap.9, Academic Press,New York,1963.
P.C.Chou and Hopkins,ed., Dynamic Response of Materials to Intense Impulsive Loading,Chap.8,p.405,U.S.A.,1973.
动态超高压技术及其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展成熟的。它的任务通常是研究固体靶在动态超高压(压力达100千巴以上,1巴等于105帕)条件下的力学性质。在这种情况下,靶材料的剪切刚度对它们力学响应特性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产生强冲击波的方法主要有:①接触爆炸法;②高速碰撞法;③能量快速沉积法;④冲击波马赫反射法。
接触爆炸法 利用爆轰的高温高压产物对其周围介质的膨胀作功,产生巨大的冲击作用。化学炸药与固体靶接触爆炸(装置见图1)时,在靶中能产生数十千巴到数百千巴的冲击压力。核爆炸比化学炸药爆炸猛烈得多。在封闭式核爆炸条件下(装置见图2),核爆炸的高温产物也对周围介质产生巨大的冲击压力。一个兆吨级TNT当量的核爆炸,在邻接爆室壁的被研究样品中约可产生数兆巴到20兆巴的冲击压力。另外,如果用核爆炸产生的中子去引发相距不远的235U,也可以在贴紧铀块的固体材料中产生强冲击波。美国的C.E.拉根(第三)等就用这方法在钼样品中产生了20兆巴压力的冲击波(装置见图3)。
高速碰撞法 高速弹丸与静止靶相碰,可以在靶中产生强冲击波。当靶材料一定时,碰撞面上的压力p同弹丸密度ρ、弹丸速度v的关系如下:p∝ρv2。加速弹丸的方法主要有气炮加速法和爆炸加速法。
气炮装置一般由高压室、快门机构(活塞头或膜片)、发射管、弹丸等组成(图4)。实验时,先向高压室充气,达到预定压力时,快门机构迅速打开,高压气体随之进入发射管,弹丸作加速运动,最后平稳地与靶相碰。工作气体通常为空气或氮气,弹丸速度在每秒2000米以下,靶压力在数百千巴以下。如果改用火药推动的活塞压缩高压室中的气体,然后驱动发射管中弹丸,还能进一步提高弹丸的速度。这种装置称为二级轻气炮(图5),工作气体为氦气或氢气,固体靶中压力可达6~7兆巴。如果用金属箔电爆炸产生的高压蒸气代替高压室气体,就成为一种电炮装置(图6)。在这种装置中,飞片(即弹丸)由金属蒸气推动,经过几毫米长的发射管加速,也可以得到每秒几百米到一万多米的速度。电炮的飞片很薄,所以靶内冲击脉冲作用时间较短。化爆加速飞片的典型装置如图7所示。飞片在爆轰产物的推动下,在数十毫米长的飞行空腔内充分吸收爆轰产物提供的能量,最后达到稳定速度,其值为每秒近一千米到一万多米。聚能装药是一种产生高速射流(可视为无数弹丸的集合体)的装置(图8之a)。在爆轰波作用下,金属罩发生轴向运动,在轴线处相碰,并形成一股沿轴线运动的高速射流以及后随的低速杵体(射流形成过程见图8之b)。头部射流速度可高达每秒20千米以上,但是射流形状和速度不易严格控制。此外,还有静电加速和电磁场加速弹丸等方法。这些方法驱动弹丸的质量较小,弹丸性能也难以精确控制,较少采用。
能量快速沉积法 在激光、电子束或核爆炸产生的强X射线等高功率辐照源的照射下,固体靶表面的一薄层物质会在能量快速沉积作用下迅速加热,因而产生一个向深处的"冷"靶内传播的强冲击波(见粒子束爆炸)。已发表的资料多数是脉冲电子束的实验结果,其压力从数十千巴到一兆巴左右。另外,根据美国的R.J.特雷纳等人的分析,利用激光装置Shiva(能量104焦耳,激光脉冲半宽度1纳秒),可望在氘、氢化锂、铁和铀中产生50~100兆巴的冲击压力。
冲击波马赫反射法 如果采取措施使利用上述方法产生的强冲击波形成马赫反射(见空中爆炸),可以提高冲击压力。苏联的Л.В.阿尔特舒勒等人提出了如图9所示的高压装置。实验中,用 420千巴的平面入射冲击波,在铁靶中发生马赫反射,产生1.71兆巴的高压(在马赫波区);当入射波压力提高到1.7兆巴时,铁靶中马赫波后的压力为6兆巴。法国的德博蒙等人还设计成锥形会聚冲击波的马赫反射高压装置(图10):铜飞片在爆轰产物推动下,同时撞击一锥形靶表面,在靶中产生锥形会聚冲击波,并在中心轴的部位上发生马赫反射。他利用这个装置,分别在铀和铜中产生15兆巴和12兆巴的压力。 动态超高压技术在物态方程测量、人工合成新材料(如金刚石)、地球内部结构研究、冲击引爆机理、陨石成坑及对空间飞行器的破坏,以及穿甲、侵彻、爆炸加工等研究工作中是一项重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固体物理、天体物理、地球物理、固体化学、爆炸力学、军事科学等学科以及许多工业技术的研究工作中。
参考书目
R.S. Bradley, ed., High Pressure Physics and Chemistry,Vol.2,Chap.9, Academic Press,New York,1963.
P.C.Chou and Hopkins,ed., Dynamic Response of Materials to Intense Impulsive Loading,Chap.8,p.405,U.S.A.,197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