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ngineering static mechanics
工程静力学
1.
The idea was introduced to computing of engineering static mechanics.
基于动态设计变量优化方法,编制出一个能解决单刚体、刚体系的平面和空间问题、摩擦问题和桁架所有工程静力学平衡问题的通用程序,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
2) engineering mechanics
工程力学
1.
The practice of exploratory course instruction mode in engineering mechanics;
探究型课程教学模式在工程力学教学中的实践
2.
Exploration into the PBL teaching system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工程力学PBL教学体系初探
3.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a engineering mechanics textbook;
工程力学教材设计研讨与实践
3) projects for the people with same ability
学力工程
4) the basic equation of static mechanics
静力学基本方程
6) equation of hydrostatics
铃静力学方程
补充资料:潮汐静力学理论
自从I.牛顿用引潮力解释潮汐运动之后,潮汐动力的基本问题已经清晰,但用牛顿的理论直接研究海洋中的潮汐问题时,遇到非常复杂的数学困难。为此,必须将海洋所占据的空间区域,理想化为它具有简单的几何形状。1740年,D.伯努利从静力学平衡的角度出发,假设地球表面都被海洋所覆盖,而且海面在任何时刻都能够保持与重力和引潮力的合力处处垂直。这种理想化了的海洋潮汐,称为平衡潮。伯努利的这种学说,称为平衡潮学说。在此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潮汐理论,为潮汐静力学理论。这是继牛顿之后第一个提出的潮汐理论。
由此理论得到,地球表面由月球引潮力所产生的太阳平衡潮的潮高为
式中γ为地球半径的平均值,θ为月球的天顶距,M 为月球的质量,E 为地球的质量,D为月-地距离,哹 为月-地平均距离,m 为长度单位"米"。由太阳引潮力所产生的太阳平衡潮的潮高,也有类似的表达式。
如果在公式中取D =哹,且当θ=0°或180°时,=0.356米,而当θ=90°或270°时,=-0.178米,这表明平衡潮面在对着月球和背着月球的地点形成高潮,而在矢径与地球和月球的中心连线垂直的地点,形成低潮。对固定地点来说,由于地球自转和月球绕地球公转,月中天时刻每天约推迟50分钟,因此潮汐在一个太阴日(平均约24时50分)内通常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而且高潮和低潮发生的时刻,平均每天都推迟50分钟。
每逢朔日或望日,月球和太阳在天球上的经度差不多相等或相差180°,此时太阴潮和太阳潮叠加的结果,使当地的潮汐涨落在每半个月当中最大,称为大潮。若月-地距离和日-地距离都取平均值,则大潮时潮差的理论值可达0.78米。每逢上弦和下弦,太阳和月球在天球上的经度大致相差90°,此时因太阴潮和太阳潮互相削弱的效果最大,就使当地的潮汐涨落在每半个月当中最小,称为小潮。如果月-地距离和日-地距离都取平均值,则小潮时潮差的理论值可低达0.29米。实际上,对太阴潮和太阳潮来说,哹/D 的极大值分别为1.071和1.017,其立方分别为1.23和1.05,故太阴平衡潮的潮差最大可达0.657米,太阳平衡潮的潮差最大可达0.258米,两者之和应为0.915米,这是平衡潮的潮差能够达到的最大值。
大洋里许多岛屿的大潮差大多接近1米。例如:中国台湾东岸的火烧岛附近的大潮差约为 1米;夏威夷群岛火奴鲁鲁一带的最大潮差约为0.9米。 这都接近于从平衡潮理论算出的数值。但在陆架海区,由于潮波能量的集中,因而潮差往往比上述数字大得多。例如:中国杭州湾的澉浦,曾测得最大潮差为8.93米;北美洲芬迪湾的潮差在世界上最大,大约比杭州湾大一倍。
为了说明潮汐的周期和振幅的变化,在前面公式中引入月球天顶距θ与月球赤纬δ、当地纬度φ和月球时角A 的关系,则前面的太阴平衡潮公式可化为
对于太阳平衡潮来说,也有类似的表达式。此公式表明,太阴平衡潮具有 3种基本周期:半日周期、全日周期和长周期。就时角A而言,对地球上任何地点来说,由于月球和太阳都约有360°的时角变化,2A在一日之间有720°的变化,故第一项为半日周期项,它的振幅与cos2δ 成正比,而月球的δ 变化范围为0°~±28.6°,故cos2δ变化于0.77~1.00之间,因此对一定地点来说,太阴(太阳)半日潮的高(低)潮的时间主要决定于时角,但月-地(日-地)距离和月球 (太阳)赤纬对潮差也有一定的影响。式中第二项的时角为全日周期项,但是对于月球来说,sin2δ大约具有周期为半个月的变化,而对于太阳则具有周期为半年的变化。在赤纬为0°时,全日周期项为零;当赤纬不为零时,除赤道外,在地球上其他各点,半日潮和全日潮同时存在,叠加的结果,就出现日潮不等的现象。随着赤纬的增大,日潮不等的现象更加显著,在赤纬达极值时最为突出。公式的第三项不包括时角,仅由赤纬决定。对于月球,其周期约为半个月;对于太阳,则为半年。这都属于潮汐变化中的长周期部分。
平衡潮学说虽能定性地说明潮汐的周期变化和不等现象,但实际的海洋潮汐是一种复杂的波动现象(潮波),属于流体动力学范畴,其运动规律不是静力学理论所能阐明的。
由此理论得到,地球表面由月球引潮力所产生的太阳平衡潮的潮高为
式中γ为地球半径的平均值,θ为月球的天顶距,M 为月球的质量,E 为地球的质量,D为月-地距离,哹 为月-地平均距离,m 为长度单位"米"。由太阳引潮力所产生的太阳平衡潮的潮高,也有类似的表达式。
如果在公式中取D =哹,且当θ=0°或180°时,=0.356米,而当θ=90°或270°时,=-0.178米,这表明平衡潮面在对着月球和背着月球的地点形成高潮,而在矢径与地球和月球的中心连线垂直的地点,形成低潮。对固定地点来说,由于地球自转和月球绕地球公转,月中天时刻每天约推迟50分钟,因此潮汐在一个太阴日(平均约24时50分)内通常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而且高潮和低潮发生的时刻,平均每天都推迟50分钟。
每逢朔日或望日,月球和太阳在天球上的经度差不多相等或相差180°,此时太阴潮和太阳潮叠加的结果,使当地的潮汐涨落在每半个月当中最大,称为大潮。若月-地距离和日-地距离都取平均值,则大潮时潮差的理论值可达0.78米。每逢上弦和下弦,太阳和月球在天球上的经度大致相差90°,此时因太阴潮和太阳潮互相削弱的效果最大,就使当地的潮汐涨落在每半个月当中最小,称为小潮。如果月-地距离和日-地距离都取平均值,则小潮时潮差的理论值可低达0.29米。实际上,对太阴潮和太阳潮来说,哹/D 的极大值分别为1.071和1.017,其立方分别为1.23和1.05,故太阴平衡潮的潮差最大可达0.657米,太阳平衡潮的潮差最大可达0.258米,两者之和应为0.915米,这是平衡潮的潮差能够达到的最大值。
大洋里许多岛屿的大潮差大多接近1米。例如:中国台湾东岸的火烧岛附近的大潮差约为 1米;夏威夷群岛火奴鲁鲁一带的最大潮差约为0.9米。 这都接近于从平衡潮理论算出的数值。但在陆架海区,由于潮波能量的集中,因而潮差往往比上述数字大得多。例如:中国杭州湾的澉浦,曾测得最大潮差为8.93米;北美洲芬迪湾的潮差在世界上最大,大约比杭州湾大一倍。
为了说明潮汐的周期和振幅的变化,在前面公式中引入月球天顶距θ与月球赤纬δ、当地纬度φ和月球时角A 的关系,则前面的太阴平衡潮公式可化为
对于太阳平衡潮来说,也有类似的表达式。此公式表明,太阴平衡潮具有 3种基本周期:半日周期、全日周期和长周期。就时角A而言,对地球上任何地点来说,由于月球和太阳都约有360°的时角变化,2A在一日之间有720°的变化,故第一项为半日周期项,它的振幅与cos2δ 成正比,而月球的δ 变化范围为0°~±28.6°,故cos2δ变化于0.77~1.00之间,因此对一定地点来说,太阴(太阳)半日潮的高(低)潮的时间主要决定于时角,但月-地(日-地)距离和月球 (太阳)赤纬对潮差也有一定的影响。式中第二项的时角为全日周期项,但是对于月球来说,sin2δ大约具有周期为半个月的变化,而对于太阳则具有周期为半年的变化。在赤纬为0°时,全日周期项为零;当赤纬不为零时,除赤道外,在地球上其他各点,半日潮和全日潮同时存在,叠加的结果,就出现日潮不等的现象。随着赤纬的增大,日潮不等的现象更加显著,在赤纬达极值时最为突出。公式的第三项不包括时角,仅由赤纬决定。对于月球,其周期约为半个月;对于太阳,则为半年。这都属于潮汐变化中的长周期部分。
平衡潮学说虽能定性地说明潮汐的周期变化和不等现象,但实际的海洋潮汐是一种复杂的波动现象(潮波),属于流体动力学范畴,其运动规律不是静力学理论所能阐明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