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RC database
机读目录数据库
1.
Deepening the Depth of Description and Increasing the Approaches of Index --Briefly talk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C database with diversification and stereoscopy;
加深著录深度 增加检索途径——浅谈多元化、立体式机读目录数据库的建立
3) machine-readable bibliographic database
机读书目数据库
1.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machine-readable bibliographic database in library influences directly the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readers.
图书馆的机读书目数据库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到用户服务的质量。
4) directory database
目录数据库
1.
Multi-directory databas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hared platform of heterogeneous databases.
多目录数据库是异构信息共享平台中的一大模块,本文围绕如何通过多目录数据库技术,实现在异构信息共享平台中有效的管理和组织源数据,设计适合于异构信息共享平台的多目录数据库模型,解决信息数据的分布管理和集中使用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2.
This paper first analyse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unified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and then proposes that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irectory database is very important in system .
文章首先分析了基于目录服务的统一身份认证在现实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分析指出目录数据库在系统建设中的核心位置,进而指出目录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6) MARC On-line Collection
联机机读目录库
补充资料:机读目录
利用计算机识读和处理的目录。它是文献编目内容(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以代码形式记载在一定载体上而形成的一种目录。
发展简史 1963年,美国G.W.金等人发表关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书目系统自动化的报告,1965年1 月提交了关于机读目录的初步报告。1966年1 月,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实施MARC试验计划,吸收了16个图书馆参加,制订了MARCⅠ格式;试编了机读目录,同年9 月,生产出机读目录试验磁带。参加馆用这种磁带试验生产目录卡片、书本目录、新书通报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又设计了适合书目信息交换用的MARCⅡ格式,扩充了字符集,调整和改进了加工系统,1968年7月开始了正式的MARC计划。1969年3月向全国发行MARCⅡ格式的英文图书机读目录磁带。机读目录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技术的自动化和标准化。到80年代末,已有英国、联邦德国、 法国、 加拿大、丹麦、意大利、挪威、瑞典、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拉丁美洲和非洲共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机读目录的研究和开发,建立了机读目录系统,生产和发行机读目录产品。1977年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还主持制定了《国际机读目录格式》(UNIMARC)。中国国家图书馆即北京图书馆于1987年开始了中国机读目录的开发工作,1991年1月正式发行机读目录。
编制过程 将编目数据转换为机读记录,通常要经过以下步骤:①编制输入工作单:编目人员按照著录和编目规则,在工作单上对文献进行著录标引,同时根据计算机处理的要求,填入代码数据以及各种标识符号。②输入数据:将输入工作单上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代码形式,并经过机器和人工反复校验。③计算机处理:计算机对输入的数据,按要求进行各种加工处理,组织成统一格式的机读记录。一个机读记录相当一条书目款目。构成机读目录的数据,是以一定的国际、国家或地区的字符图形编码字符集的代码来记载的,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 MARC使用的就是ALA字符集(美国图书馆协会字符集)。④存储和输出:处理好的机读记录可存入数据库或通过通信线路传送到其他系统,也可以显示、打印、以缩微品形式输出,或者记录到磁带、软盘等磁介质上以供交换。
功用 机读目录是图书馆书目数据处理自动化的基础。它可以用来辅助图书馆的文献采集、编目、流通等工作;编制和生产目录卡片、联合目录、新书通报及其他目录索引;开展书目信息检索和参考咨询服务;还可以进行地区间和国际间的书目信息交换,实现资源共享。
发展简史 1963年,美国G.W.金等人发表关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书目系统自动化的报告,1965年1 月提交了关于机读目录的初步报告。1966年1 月,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实施MARC试验计划,吸收了16个图书馆参加,制订了MARCⅠ格式;试编了机读目录,同年9 月,生产出机读目录试验磁带。参加馆用这种磁带试验生产目录卡片、书本目录、新书通报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又设计了适合书目信息交换用的MARCⅡ格式,扩充了字符集,调整和改进了加工系统,1968年7月开始了正式的MARC计划。1969年3月向全国发行MARCⅡ格式的英文图书机读目录磁带。机读目录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技术的自动化和标准化。到80年代末,已有英国、联邦德国、 法国、 加拿大、丹麦、意大利、挪威、瑞典、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拉丁美洲和非洲共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机读目录的研究和开发,建立了机读目录系统,生产和发行机读目录产品。1977年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还主持制定了《国际机读目录格式》(UNIMARC)。中国国家图书馆即北京图书馆于1987年开始了中国机读目录的开发工作,1991年1月正式发行机读目录。
编制过程 将编目数据转换为机读记录,通常要经过以下步骤:①编制输入工作单:编目人员按照著录和编目规则,在工作单上对文献进行著录标引,同时根据计算机处理的要求,填入代码数据以及各种标识符号。②输入数据:将输入工作单上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代码形式,并经过机器和人工反复校验。③计算机处理:计算机对输入的数据,按要求进行各种加工处理,组织成统一格式的机读记录。一个机读记录相当一条书目款目。构成机读目录的数据,是以一定的国际、国家或地区的字符图形编码字符集的代码来记载的,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 MARC使用的就是ALA字符集(美国图书馆协会字符集)。④存储和输出:处理好的机读记录可存入数据库或通过通信线路传送到其他系统,也可以显示、打印、以缩微品形式输出,或者记录到磁带、软盘等磁介质上以供交换。
功用 机读目录是图书馆书目数据处理自动化的基础。它可以用来辅助图书馆的文献采集、编目、流通等工作;编制和生产目录卡片、联合目录、新书通报及其他目录索引;开展书目信息检索和参考咨询服务;还可以进行地区间和国际间的书目信息交换,实现资源共享。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