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传播与发展
1)  spread and development
传播与发展
2)  promote and disseminate
发展与传播
1.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value of visual literacy by applying knowledge of Semiotics,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Theory, sets up the ideas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and disseminate Chinese culture by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e with visual art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综合应用符号学、传播学、信息论和系统论等学科理论 ,揭示图像符号体系的功能特征 ,以信息时代的眼光审视、认识和开发视觉文化外显和潜在的传播价值 ,提出将民族文化与视觉艺术、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途径来发展与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新理念与新策
3)  Spreading,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传播传承与发展
4)  propagate and developed mechanism
传播与发展机制
5)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传播发展
1.
On the Five Key Factors of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考察传播发展的五个关键指标
2.
The connotation of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is rich,which requires the reseachers to take the following eight dimensions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studying a certain country s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latively independent political status;open and plural media structure;less reporting restrictions and more space;financial self-sufficiency;media c.
传播发展一方面受到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制约,另方面又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6)  develop and spread
发展传播
补充资料:因明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逻辑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明即佛教的逻辑。在梵语中,"因"含有理由、原因、知识之因的意思;"明"在汉语中也可被理解为学问、学说。因明最初产生于 4~5世纪的印度,并从6世纪随印度佛教东传,开始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主要有汉传和藏传两大支流。
  
  汉传因明  因明传入中国汉族地区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真谛等人于 6世纪传入的。后魏西域的三藏吉迦夜与昙曜合译了《方便心论》,真谛译了《如实论》,后魏三藏毗目智仙与翟昙流支译了《回净论》等因明著作,但却没有由此产生什么注疏或著述,因而这次传入产生的影响不大。唐代的玄奘从印度带回并翻译了很多印度佛学中的因明经典, 这是第二次传入。 贞观二十一年(647)玄奘在长安弘福寺译出商羯罗主的 《因明入正理论》。这部书包括真能立、似能立,真能破、似能破,真现量、似现量,真比量、似比量以及悟他和自悟等内容,是学习因明的入门书。贞观二十三年,玄奘又译《因明正理门论》。作者陈那是商羯罗主的老师,《因明正理门论》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能立及似能立,第二部分主要论述能破及似能破。玄奘不仅翻译《因明入正理论》、《因明正理门论》等因明著作,而且亲授讲义。他的弟子也竞作注疏。《因明入正理论》以大庄严寺的文轨和慈恩寺窥基的注疏最为流行。文轨的注疏共有 4卷,制作较早,后被称为《旧疏》。窥基的注疏共 8卷,解释繁广,后被称为《大疏》。其中,以后者的影响为最大。窥基的弟子慧沼写了《义断》、《纂要》和补足《大疏》末卷的《续疏》;再传弟子智周又写了《前记》、《后记》,以简别他家异义而宣扬窥基之说。《因明正理门论》汉译本,唯有神泰的《因明正理门论述记》和窥基的《大疏》(尝引《因明正理门论》诠文)尚存,其他注疏都已亡佚。后唐以后,《因明正理门论》就很少有人过问了。但到近代,因明的研究者渐多,成果也较大。1930年,欧阳竟无著《因明正理门论本叙》,对《因明正理门论》的要义以及它和《因明入正理论》、法称因明的同异详略问题,做了极其扼要的叙述。1927年吕澂与释印沧合写《因明正理门论本证文》,从中对勘《集量论》,考正释文,注出同异,并探讨因明学说的渊源。
  
  7世纪,日本的道昭仰慕玄奘的大名,远道来到中国学习。他回国后,创立了一个因明学派,称做"南寺传"。8世纪时,另一日本人玄昉把窥基的《大疏》和其他因明著作传入日本,并创立新的因明学派,后来被称为"北寺传"。
  
  藏传因明  因明传入中国藏族地区的情况以元末明初的宗喀巴为界,分为新旧两个时期。《因明入正理论》一书,最早由汉人胜藏和度语教童把玄奘的汉译本转译为藏文,并经汉人法宝校订,但却把原书的作者误作方象,即陈那。在西藏,陈那的主要著作和《集量论》的重要注疏,法称和法上的著作,几乎都有忠实的藏文译本。12世纪,西藏开始有了自己的因明著作。俄译师的三传弟子法师子(1109~1169)不仅注解了法称的因明论要籍《量决择论》,而且自著《量论略义去蔽论》一书。在他的著作中定义都非常精确。他把论辩思维分解为三段论的三个词项,即大项、中项和小项。在他看来,三段论的前提形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三个词项。他指出,辩论用一个推论式支持另一个推论式以表达一连串的思想,而第一个推论式的理由是第二个推论式的大项,如此循环直到原来的原则为止。于是,一连串的思想在他那里都可以采取以下的形式:假如有S就有P,因为有M;所以如此,因为有N;又所以如此,因为有O;如此等等。然而论敌可以反驳说:以上任何一个理由都不正确或不确定。法师子的弟子精进师子仿照老师的样子,也写了一部关于《量决择论》的注疏。13世纪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班庆喜幢(1182~1251)用便于记忆的颂体写了《正理藏论》,阐明自己的见解。他的弟子正理师子写了《正理藏论详解》,批判当时有关因明的各种说法,给学者以指归,从而在西藏得到极高的评价。明代永乐初年编西藏佛教要籍《六论》,将该著和法称的《量评释论》并列为因明的经典。14世纪末,仁达瓦(1349~1412)写了一部关于陈那因明体系总倾向的著作,从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是宗喀巴的老师,是西藏旧因明时期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新时期的因明作品可分为著述和课本两大类。宗喀巴写过一篇短论,题为《因明七论入门》。他的弟子贾曹杰(1364~1432)、克主杰(1385~1438)和根敦主巴(1391~1474)几乎对陈那和法称的全部著作作了注疏。当时,西藏各寺庙学校所用的因明课本,都由大喇嘛编写。宗喀巴还创立了新教"黄教",属于新教的寺庙学校至少有10所,并各有自己的课本和学术传统。学校的因明课程学习时间为4年。
  
  影响和意义  因明原著在印度虽已散佚,但在中国却保存下来。中国汉传因明以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与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为基础,中国藏传因明则以法称的因明著作为一切学术的基础。它们不仅忠实、全面地反映了印度在因明上所取得的最高成就,而且产生了大量的注疏,推动和发展了因明研究,丰富了中国古代逻辑的内容,同时也为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传统中的印度逻辑(见印度逻辑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