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预计算辐射传输
1)  precomputed radiance transfer
预计算辐射传输
1.
Global illumination rendering with fixed materials can be solved by precomputed radiance transfer(PRT).
固定材质的实时全局光照明绘制可以采用预计算辐射传输(PRT)的方法来实现。
2)  radiative transfer calculation
辐射传输计算
1.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y of vicarious calibration satellite thermal infrared radiometer by using the field data of Yellow-East Sea of HD200304 cruise to calibrate FY-1D infrared channels,including the study on measurement of field radiance,spectral response match between satellite and field radiometer,atmosphere radiative transfer calculation and acquirement of coefficient.
以FY-1D卫星的热红外通道为例,利用2003年黄东海海上试验站点及其周围海域对辐射校正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包括对现场辐亮度的测量、星地光谱匹配、大气辐射传输计算、辐射校正系数获取等方面的研究。
3)  pre-computed radiance transport
预计算辐射度传递
1.
In the approach proposed, a wavelet transform based pre-computed radiance transport (PRT) algorithm is used to generate the PRT matrix, which is encoded later into a sparse form that is easy to be utilized by the GPU.
在预计算过程中使用基于小波变换的预计算辐射度传递(PRT)算法生成PRT矩阵,然后将其编码为易于被GPU使用的稀疏形式;在渲染过程中使用具有高度并行性的片断渲染器程序进行稀疏矩阵向量快速乘法计算,以求得最终渲染结果。
4)  precomputed transfer tensor
预计算传输张量
5)  radiative transfer
辐射传输
1.
Development and Simulation of a Fast High Spectral Resolution Infrared Radiative Transfer Algorithm for Dust-Storm Atmosphere;
沙尘大气红外高光谱快速辐射传输模式开发与仿真
2.
A false limit in atmospheric radiative transfer and the physics behind it
辐射传输中的一个伪极限问题及其数学物理原理
3.
However black box models are not universally applicable due to their poor theoretical bases, so this pape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model based on the radiative transfer equation, for analyzing the remote sensing data.
意识到辐射传输方程难以实用 ,提出基于辐射传输方程求解结论的水色遥感理论模型架构。
6)  radiation transfer
辐射传输
1.
The available simulating methods are not able to simulate big-footprint scene and complicated land cover types by using thermal radiation transfer models and imaging physical models.
针对现有模拟方法不能全部采用辐射传输、成像等物理模型,实现大场景、复杂地表覆盖情况下的热红外遥感成像模拟,在基于场景模型的热红外遥感成像模拟基础上,将模拟系统分为地表场景模拟、大气作用模拟及传感器成像场景,重点对模拟各场景所涉及的物理模型和算法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初步构建了大场景、复杂地表覆盖下模拟的技术框架,是对热红外遥感成像模拟的一种全新而有益的尝试,对相关研究工作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2.
The definition of radiative function in atmospheric short wave radiation transfer was improved to include the variation of the product of atmospheric scattering phase function and atmospheric single scattering albedo with height.
改进了大气短波辐射传输之辐射函数的定义,将大气散射相函数与大气单次散射反照率之积随高度的变化包括在内。
补充资料:回旋加速器辐射和同步加速器辐射
      当带电粒子(通常是电子)垂直注入均匀的恒磁场绕磁力线作圆周运动时,即使粒子的速率恒定,它也具有向心加速度,从而产生电磁辐射。由非相对论性(vc)低能电子发射的,叫回旋加速器辐射,由相对论性(v≈c)高能电子发射的,叫同步加速器辐射。它们首先是在回旋加速器和同步加速器中被观察到的,因而得名。有的文献中将两者统称回旋加速器辐射,苏联文献中常称为磁轫致辐射。
  
  此两种辐射的偏振状态相似,都在垂直于磁场的方向上线偏振,在沿磁场的方向上圆偏振,在斜方向上一般是椭圆偏振(见光的偏振)。
  
  两种辐射的频谱和角分布的特点有很大不同。回旋加速器辐射的谱是由拉莫尔角频率Ω0,及其谐频组成的分立谱(e和m0分别是电子的电荷和静止质量,B为磁感应强度,с为光速)。能量主要集中在基频,谐频成分极弱;辐射的方向性不强。相对论性电子的能量为γm0с2, 其中 v 是电子速度。 由于相对论效应,随着电子能量的增大,电子的质量m=m0γ增大,拉莫尔角频率 的数值减小,并因电子速度上的差异而有所分散,从而使回旋加速器辐射的谱线间隔减小,线宽加大。在极端相对论性条件下,辐射谱变为连续的,这便是同步加速器辐射。与回旋加速器辐射相比,同步加速器辐射具有以下一些不同的特征:
  
  ① 存在一个临界角频率(R为粒子轨道半径),在其附近能谱有极大值。ωωc时,辐射功率谱正比于ω时;ωωc时,正比于(ω/ωc)exp(-ω/ωc)。
  随着γ 的增大,能谱的极大值向更高级的谐频转移。
  
  ② 对于给定的磁场,总辐射功率正比于γ2;对于给定轨道半径,它正比于γ4,即总辐射功率随粒子能量的增大而急剧增强。
  
  ③ 辐射的方向性极强,它像探照灯似地分布在以粒子运动方向为轴的极窄角锥内,锥的半角宽度θ~1/γ(见图)。
  
  电子回旋运动产生电磁辐射的最早理论研究要追溯到20世纪初,G.A.肖脱于1912年计算了经典原子模型的辐射。40年代,Д.Д.伊万年科和И.Я.坡密朗丘克以及J.S.施温格曾考虑了这类辐射对设计圆形粒子加速器的重要性。尔后朱洪元(1948)和施温格(1949)发展了有关回旋加速器辐射的理论,这些理论公式已列入标准的教科书。理论计算表明,同步加速器中带电粒子能量U 因辐射而产生的损耗率为
  q为电荷。此式表明,随U 的增加极快。此外,对于质量小的电子,这种辐射消耗特别严重(∞m0-4)。这种辐射是高能圆形轨道加速器中最主要的能量损失机制。为了减少它,通常要采用很大的半径R。
  
  同步加速器辐射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高度准直并可连续调谐的强光光源。特别是在真空紫外和X射线波段,尚无可用的激光器与之匹敌。50年代同步加速器辐射已被广泛研究,60年代前期,美国国家标准局(NBS)的K.科德林、R.P.马登和他们的合作者开始把180MeV的同步加速器当作辐射源用于原子光谱的研究。近年来美国、苏联、日本和西欧许多国家都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用同步加速器或储存环发出的同步加速器辐射来进行光化学、生物学、固体及其表面、材料学、光子散射、非线性光学、X射线全息、X射线显微学、X 射线光刻等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以前多借助于粒子物理学的装置,近年来一批专用的设备正在设计或制造中。
  
  同步加速器辐射是天体物理学中一种重要辐射机制。目前普遍认为,很多具有幂律谱和偏振的非热宇宙射电辐射来源于高能粒子的同步加速器辐射。这类射电源中最著名的例子是为中国《宋史》记载的蟹状星云中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遗迹。
  
  

参考书目
   G A.Schott,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CambridgeUniv.Press, Cambridge,1912.
   D.I.Vanenko and J. Pomeranchuk, Phys. Rev.,Vol.65,p.343,1944.
   J. Schwinger, Phys. Rev., Vol 70, p.798,1946.
   H. Y. Tzu, Proc. Roy. Soc., A192, P.231,1948.
   J. Schwinger, Phys, Rev., Vol. 75, P.1912,1949.
   J. D.杰克逊著,朱培豫译:《经典电动力学》,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J.D.Jackson,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1976.)
   K. Codling and R.P.Madden,J.Appl.Phys.,Vol.36,p.380, 196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