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diting and publishing study
编辑出版社
2) press editor
出版社编辑
1.
The commercialized operation ask that the press editor should transform idea to firmly set up the market awareness.
出版社的企业化运作要求出版社编辑必须转变观念,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
3) editing and publication
编辑出版
1.
Be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contino us improvement of the editing and publication,using the computer discs to contri bute becomes more and more urgent.
利用微机进行磁盘投稿已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编辑出版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愈加迫切。
2.
The curriculum setting is one of the major concerns of education,yet great differences can be found in different universities when the setting of basic theory courses and specialized courses for post-graduates of editing and publication is studied,and even the core curriculums vary a lot.
课程问题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基础理论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在不同高校有着较大的差别,甚至连核心课程也都不统一,但都表现出概论式课程多、实践课程少等特点。
3.
The editing and planning is a special manifestation in the editing and publication industry.
编辑策划是作为策划在编辑出版领域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既具有一般策划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性。
4) editing and publishing
编辑出版
1.
On editing and publishing journal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era of internet;
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2.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Chines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education;
我国编辑出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
This paper aims at combing SHI Zhe_cun s periodicals and books editing and publishing activities in more than 80 years and points out that it s the fifth window -.
其实,他同时从事期刊和图书编辑出版活动八十余载,成就同样斐然,为自己开了人生第五扇窗子———天窗。
6) Edition and publication
编辑出版
1.
The analysis on public opinion guiding of the edition and publication that have been reformed;
改制后编辑出版的舆论导向探析
2.
Hence,there should be another perspective of the new literature history in China:edition and publication.
编辑出版行为是新文学文化“现代性”的表征之一 ,而文学发生系统决不单纯是文学一元的自足状态 ,它必定牵涉许多与文学有关的元素。
补充资料:出版社
负责编辑出版书籍、图片、乐谱、期刊和其他出版物的机构。它的性质、方针、任务和工作范围是由社会政治和国家制度的性质以及文化发展状况决定的,是随着时代和出版工作的发展水平变化的。
中国出版机构的发展 中国出版事业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奴隶社会已出现原始的书籍,到春秋战国就有了编辑工作。一些儒家经典,很多都是那时整理编辑出来的,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之后,出现了民间的私营出版业性质的刻坊。宋元时代的官刻机构──国子监、兴文署设有专职官员、编辑校勘人员和刻字工人、印刷工人,是后来印书馆、印书局的雏型。明代的国家出版机构已分门别类刻书 (如都察院、工部、礼部、兵部等国家机关兼理刻书工作);地方出版机构比宋、元时期有所发展,各省都有布政司、按察司刻书,许多府县也刊刻书籍和地方志。清代初期改变了明代中央机关分管出书的办法,官刻集中统一于皇室内府的武英殿。刻坊是一般书商所办的手工业刻书机构,在唐代出现,到宋代更为兴盛,成为书籍出版的重要力量。宋时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书坊,杭州和建阳最为发展。元代的坊刻比官刻还多。明代时,刻坊遍布各地,刻书种类有医书、类书、小说、戏曲等。清代坊刻更为兴盛。除官刻、坊刻外,还有一种私刻,也称家刻,是私人出资校刊书籍。这些人尽量选择优秀善本,进行认真细致的校订翻印,一般质量较高,其中不少成了传世的"善本书"。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印刷设备的传入,外国传教士办的墨海书馆于1843年由新加坡迁到上海。清政府创立的同文馆(1862)、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68)开始编译书籍。一批近代资本主义出版企业如商务印书馆(1897)、文明书局(1902)、中华书局(1912)、亚东图书馆(1913)、泰东图书局(1918)等先后成立,并大量编印图书。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出版事业开始有了大的转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1921.9)、上海书店(1923.11)、长江书店(1926.11)、华兴书局(1929)先后成立。一大批私营出版企业,如华夏书店、光华书店、开明书店等和著名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以及共产党领导的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知识书店一起在艰苦的条件下,编辑出版图书。到1949年,全国公私营图书出版社有 200多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新华书店兼有出版、印刷和发行三重任务。1950年全国新华书店第二届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国营书刊出版印刷发行企业分工专业化与调整公私关系的决定》,从此,出版、印刷、发行分开管理。同年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211家,其中,中央级6家,地方21家,私营184家。到1956年底,经过合营调整,减为 101家。30多年来,尤其是在1978年以后,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中国出版事业有了大的发展,到1987年底,全国共有图书出版社 467家。在图书出版社中兼办音像出版物的有24家,另有专营音像出版物的出版社72家(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事业)。
出版社的类型、工作范围和组织机构 出版社的类型,在中国,按隶属关系区分,有中央级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按业务范围区分,有综合性出版社和专业出版社。综合性出版社的出书门类比较多,专业出版社只负责编辑出版一定专业和门类的读物。按出版物的形式分,有图书出版社和音像出版社。出版社的工作范围,从历史上和广义来看,包括编辑、印刷、发行。在中国,出版社中只有少数有自己的印刷厂。从现状来看,出版社只负责编辑和出版,其具体内容包括:制定选题,确定作者,组织稿件,审阅稿件,编辑加工,定稿发稿 (包括插图和版面、封面的装帧设计), 校对付印等。出版社由社长主管全面工作,总编辑负责编辑工作。大型出版社还设有社务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会主管制订全社的长远出书规划和年度出书计划,确定丛书、套书和重点书的编辑计划等。具体编辑工作由按专业分工成立的各编辑室、组和总编办公室负责。对稿件一般实行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和总编辑终审的三审制。装帧设计和校对工作由出版部负责。经营管理工作由经理部负责。对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实行职称制,按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不同,分为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编审 4种。国外的出版社,编辑人员有组稿编辑和文字编辑之分,组稿编辑具有较高的水平。
西方国家出版机构的发展 在欧洲,作为出版印刷物企业的出版社,是在15世纪产生的。15世纪中叶 (约1440~1448)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为大量出版文字材料提供了条件。当时欧洲出版业的中心是意大利、德国和法国。在16~18世纪,第 1批著名的印刷出版家有W.卡克斯顿(英国)、C.普朗坦(法国)、马努蒂乌斯(意大利)、埃尔塞维尔(荷兰)、R.艾斯蒂安(法国)等。
随着出版物印刷设备的不断发明和应用,出版物的种类和印数大为增加。到19世纪初,出版物的推销和发行工作逐渐从印刷出版者的手里转移到书商手里,图书出版商开始同印刷商与书商区别开来,出版社成了一项特殊的独立行业。大多数出版商自己购置印刷设备,向作者征求稿件,然后把产品交给书商出售。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西方各国特别是英国、美国等又出现了一大批出版社,著名的有:德国的贝克出版公司(1763)、布罗克豪斯出版公司(1805);英国的托马斯·纳尔逊父子出版有限公司(1789)、威廉·布莱克伍德父子出版有限公司(1804)、布莱克出版有限公司(1807)、布莱基父子出版有限公司 (1809)、 威廉·柯林斯父子出版有限公司(1819);法国的加尼耶出版公司(1833)、普隆出版公司(1854);美国的利平科特出版公司(1792)、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1807)、哈珀与罗出版公司(1817)、普特南父子出版公司(1840)、查尔斯·斯克里布纳父子出版公司(1846)等。到19世纪中叶,随着新的印刷技术的出现,出版业中开始了资本集中和出版、印刷企业的专业化过程。从20世纪初起,这一过程更加强了。有些大的出版公司雇员有1000多人,有专门管理生产、市场和会计业务的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不断出现的新学科的需要和照相排版技术、胶印技术的普遍采用以及其他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出版社的门类和数量大大增加。根据联邦德国绍尔出版公司1985年出?娴摹豆食霭嫔讨改稀吠臣疲澜绺鞴际槌霭嫔纭⑵诳霭嫔纭⒓扑慊砑霭嫔绾筒斡氤霭婊疃耐盘逶谀诘某霭婊乖加?160436家。其中,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荷兰、联邦德国等国的出版社数目约占当前世界出版社总数的60%。
中国出版机构的发展 中国出版事业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奴隶社会已出现原始的书籍,到春秋战国就有了编辑工作。一些儒家经典,很多都是那时整理编辑出来的,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之后,出现了民间的私营出版业性质的刻坊。宋元时代的官刻机构──国子监、兴文署设有专职官员、编辑校勘人员和刻字工人、印刷工人,是后来印书馆、印书局的雏型。明代的国家出版机构已分门别类刻书 (如都察院、工部、礼部、兵部等国家机关兼理刻书工作);地方出版机构比宋、元时期有所发展,各省都有布政司、按察司刻书,许多府县也刊刻书籍和地方志。清代初期改变了明代中央机关分管出书的办法,官刻集中统一于皇室内府的武英殿。刻坊是一般书商所办的手工业刻书机构,在唐代出现,到宋代更为兴盛,成为书籍出版的重要力量。宋时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书坊,杭州和建阳最为发展。元代的坊刻比官刻还多。明代时,刻坊遍布各地,刻书种类有医书、类书、小说、戏曲等。清代坊刻更为兴盛。除官刻、坊刻外,还有一种私刻,也称家刻,是私人出资校刊书籍。这些人尽量选择优秀善本,进行认真细致的校订翻印,一般质量较高,其中不少成了传世的"善本书"。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印刷设备的传入,外国传教士办的墨海书馆于1843年由新加坡迁到上海。清政府创立的同文馆(1862)、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68)开始编译书籍。一批近代资本主义出版企业如商务印书馆(1897)、文明书局(1902)、中华书局(1912)、亚东图书馆(1913)、泰东图书局(1918)等先后成立,并大量编印图书。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出版事业开始有了大的转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1921.9)、上海书店(1923.11)、长江书店(1926.11)、华兴书局(1929)先后成立。一大批私营出版企业,如华夏书店、光华书店、开明书店等和著名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以及共产党领导的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知识书店一起在艰苦的条件下,编辑出版图书。到1949年,全国公私营图书出版社有 200多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新华书店兼有出版、印刷和发行三重任务。1950年全国新华书店第二届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国营书刊出版印刷发行企业分工专业化与调整公私关系的决定》,从此,出版、印刷、发行分开管理。同年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211家,其中,中央级6家,地方21家,私营184家。到1956年底,经过合营调整,减为 101家。30多年来,尤其是在1978年以后,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中国出版事业有了大的发展,到1987年底,全国共有图书出版社 467家。在图书出版社中兼办音像出版物的有24家,另有专营音像出版物的出版社72家(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事业)。
出版社的类型、工作范围和组织机构 出版社的类型,在中国,按隶属关系区分,有中央级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按业务范围区分,有综合性出版社和专业出版社。综合性出版社的出书门类比较多,专业出版社只负责编辑出版一定专业和门类的读物。按出版物的形式分,有图书出版社和音像出版社。出版社的工作范围,从历史上和广义来看,包括编辑、印刷、发行。在中国,出版社中只有少数有自己的印刷厂。从现状来看,出版社只负责编辑和出版,其具体内容包括:制定选题,确定作者,组织稿件,审阅稿件,编辑加工,定稿发稿 (包括插图和版面、封面的装帧设计), 校对付印等。出版社由社长主管全面工作,总编辑负责编辑工作。大型出版社还设有社务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会主管制订全社的长远出书规划和年度出书计划,确定丛书、套书和重点书的编辑计划等。具体编辑工作由按专业分工成立的各编辑室、组和总编办公室负责。对稿件一般实行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和总编辑终审的三审制。装帧设计和校对工作由出版部负责。经营管理工作由经理部负责。对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实行职称制,按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不同,分为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编审 4种。国外的出版社,编辑人员有组稿编辑和文字编辑之分,组稿编辑具有较高的水平。
西方国家出版机构的发展 在欧洲,作为出版印刷物企业的出版社,是在15世纪产生的。15世纪中叶 (约1440~1448)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为大量出版文字材料提供了条件。当时欧洲出版业的中心是意大利、德国和法国。在16~18世纪,第 1批著名的印刷出版家有W.卡克斯顿(英国)、C.普朗坦(法国)、马努蒂乌斯(意大利)、埃尔塞维尔(荷兰)、R.艾斯蒂安(法国)等。
随着出版物印刷设备的不断发明和应用,出版物的种类和印数大为增加。到19世纪初,出版物的推销和发行工作逐渐从印刷出版者的手里转移到书商手里,图书出版商开始同印刷商与书商区别开来,出版社成了一项特殊的独立行业。大多数出版商自己购置印刷设备,向作者征求稿件,然后把产品交给书商出售。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西方各国特别是英国、美国等又出现了一大批出版社,著名的有:德国的贝克出版公司(1763)、布罗克豪斯出版公司(1805);英国的托马斯·纳尔逊父子出版有限公司(1789)、威廉·布莱克伍德父子出版有限公司(1804)、布莱克出版有限公司(1807)、布莱基父子出版有限公司 (1809)、 威廉·柯林斯父子出版有限公司(1819);法国的加尼耶出版公司(1833)、普隆出版公司(1854);美国的利平科特出版公司(1792)、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1807)、哈珀与罗出版公司(1817)、普特南父子出版公司(1840)、查尔斯·斯克里布纳父子出版公司(1846)等。到19世纪中叶,随着新的印刷技术的出现,出版业中开始了资本集中和出版、印刷企业的专业化过程。从20世纪初起,这一过程更加强了。有些大的出版公司雇员有1000多人,有专门管理生产、市场和会计业务的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不断出现的新学科的需要和照相排版技术、胶印技术的普遍采用以及其他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出版社的门类和数量大大增加。根据联邦德国绍尔出版公司1985年出?娴摹豆食霭嫔讨改稀吠臣疲澜绺鞴际槌霭嫔纭⑵诳霭嫔纭⒓扑慊砑霭嫔绾筒斡氤霭婊疃耐盘逶谀诘某霭婊乖加?160436家。其中,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荷兰、联邦德国等国的出版社数目约占当前世界出版社总数的60%。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