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istory of geography
地理学史
2) Historical Geography
历史地理学
1.
Some ideal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in the 21st century;
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
2.
The discuss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new geographical technology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地学新技术在历史地理学中的应用探讨
3.
The Environmental Thought in Hou Ren-zhi s Historical Geography;
论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环境变迁”思想
3) geo-history
地理历史学
1.
The integr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may produce a new sub-discipline,that is,the science of geo-history.
历史学和地理学可能交叉整合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地理历史学。
4) historical region geography
历史地区地理学
5) historical geography theory
历史地理学理论
1.
Since 1984, with the ris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works of research on historical geography theory are growing.
1984年以来,伴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兴起,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论著也日渐增多,虽然与历史地理学的其它部分相比,历史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仍相对薄弱,但与其自身相比,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6)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历史生物地理学
1.
The theory of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mainly consists of vicariance and dispersion.
历史生物地理学的理论主要是扩散和隔离分化的理论。
补充资料:德国地理学史
在近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中德国地理学占有重要地位,对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研究都有突出的贡献。德国既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又是环境、区域和景观三大学派的故乡(见地理学发展史)。
早期发展 早期的德国地理学主要是搜集地理事实,分析因果关系,谋求地理知识的科学体系化。1544年出版的由S.明斯特尔主持编辑的《宇宙志》,是早期地理大发现以后发表的第一本地理学著作,叙述了托勒密所称世界的一般情况和地球的主要分区,在一个多世纪内被看作是世界地理的权威著作。1650年,B.瓦伦纽斯写成《普通地理学》(曾译《通论地理》),把地理学分成普通(或通论)地理学和特殊(或专门)地理学两部分,并指出它们是一个整体的相互依赖的两个部分。18世纪的哲学家I.康德把地理看成空间的描述,并认为自然地理学是"自然的概括",是"所有其他可能的地理学"的基础。
近代时期 A.von洪堡和 C.李特尔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799~1804年,洪堡考察美洲,广泛观察自然现象和居民生活,收集了大量资料。他把自然界作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地理学的目的是研究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关系和互相依存。坚持"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域结合"的论点,他的代表性著作是《宇宙》(5卷,1845~1862)。1820年,李特尔开办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他建立了在人地关系基础上的近代地理学。他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探讨了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强调人地关系的综合性和统一性,运用经验法和比较法对各种地理现象进行研究,并侧重人文现象。他长期任教,其地理思想对后世有重要影响。他的代表性地理学著作是《地学通论》(19卷,1817~1859)。1828年,德国柏林地理学会成立。从19世纪后半叶起,继洪堡和李特尔之后,德国地理学有很大的发展。
自然地理学 O.佩舍尔研究了地表自然特征,确立了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分支学科地位。把新地理学引进德国大学并培养出一些杰出地理学家的主要人物是F.von李希霍芬,他把地理学定义为研究地球表面以及与其有成因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并确认地理学的研究限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触的地方。在部门自然地理学方面,A.彭克创用"地表形态学"一词,论述了地球形态的起源和发展。他把阿尔卑斯山第四纪冰川时期划分为3个间冰期和4个冰期的理论曾成为冰川地貌和冰期研究的重要基础。彭克还积极倡导各国协作编制百万分之一世界地图。W.P.柯本在1900~1936年制订了以全球植被分布为基础,以气温和降水量为指标的气候分类(见柯本气候分类)。W.彭克研究了地貌学的理论问题,提出地貌演化学说。
人文地理学 F.拉采尔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探讨了环境对人类活动及演化的影响。他认为存在着协调的人地关系,包括环境与人的协调关系、地表同一区域内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拉采尔最先提出"生存空间"概念。它所涉及的是作为一种空间(地理)组织的人类社会与其物质背景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个概念后被K.豪斯霍弗等篡用,作为领土扩张的理论,但在科学上它是有关人类社会生活和需要方面的一个富有成果的概念。对人文地理学、经济学、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基本理论也都源于德国,如J.H.von屠能的农业区位论、A.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以及W.克里斯塔勒始创的中心地学说等。
区域地理学和景观学 区域地理学和景观学是德国地理学的传统研究方向。A.赫特纳对区域地理学作出卓越贡献。他强调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区域分异的科学,即研究地表现象分布的地区差异。他认为区域是自然与人类现象相互结合的具体体现,区域地理学是地理研究的顶峰。他长期从事地理学方法论研究,其经典著作是《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赫特纳地理学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O.施吕特尔首先把景观作为地理概念。他提出地理学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感觉到的事物,认为景观学研究是地理学的中心目的。他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分析景观,提出了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区别。S.帕萨尔格系统地提出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和分级的原理和方法,并创立城市景观的概念。他的代表著作有《景观学基础》(1919~1920)和《比较景观学》(1921~1930)。
地缘政治学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曾出现一股地理思想上的逆流,即利用地缘政治学为其领土扩张服务。K.豪斯霍弗是这股逆流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地缘政治是利用地理知识来支持和指导一个国家的政策的一种艺术,综合了国家有机体说、民族优越论、生存空间论及大区域观念等,主张国家的空间应该随国家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地扩大。他将这种思想为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政策服务。当然,不应把已存在的地缘政治学说都说成是反动的。
现代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两个国家。德国的地理学经过重建在60年代已重新占有重要地位。地理学研究保持了传统的统一思想。在地理教学中,这种统一思想把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联系在一起;在地理研究领域内,表现为部门地理和区域地理共同发展。
地貌学是德国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研究的重点是用大量的计算方法研究形态动力过程和地形演变的原因。自然地理学研究广义的环境和地生态学问题,区域生态学研究地球表面上自然现象的区域组合和生活形式的联系。联邦德国的C.特罗尔致力于开展山地地生态学和高山比较地理学的研究,提出景观生态学,倡导并组织了南北美洲及欧亚大陆山地地生态学的研究工作。民主德国也很重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包括地生态学分类和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等。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和小区域的高质量制图则仍然是两个德国的地理研究的特色和长处。
人文地理学的一般趋势是明显地离开旧的传统地理学方法,愈来愈趋向于空间分析,用系统分析和统计方法论证功能和结构。60年代以来,民主德国着重研究工业人口和居民点的集结以及国土问题。
区域研究在地区开发方面有重要地位。联邦德国的延续10多年的大型协作项目──墨西哥计划,以"人类和环境的演化"为总题,在有限面积的范围内研究了人类从开始至今的历史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大约80%的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在国外搞野外工作。区域研究的重点地区还包括热带非洲、南美洲和亚洲等。
早期发展 早期的德国地理学主要是搜集地理事实,分析因果关系,谋求地理知识的科学体系化。1544年出版的由S.明斯特尔主持编辑的《宇宙志》,是早期地理大发现以后发表的第一本地理学著作,叙述了托勒密所称世界的一般情况和地球的主要分区,在一个多世纪内被看作是世界地理的权威著作。1650年,B.瓦伦纽斯写成《普通地理学》(曾译《通论地理》),把地理学分成普通(或通论)地理学和特殊(或专门)地理学两部分,并指出它们是一个整体的相互依赖的两个部分。18世纪的哲学家I.康德把地理看成空间的描述,并认为自然地理学是"自然的概括",是"所有其他可能的地理学"的基础。
近代时期 A.von洪堡和 C.李特尔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799~1804年,洪堡考察美洲,广泛观察自然现象和居民生活,收集了大量资料。他把自然界作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地理学的目的是研究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关系和互相依存。坚持"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域结合"的论点,他的代表性著作是《宇宙》(5卷,1845~1862)。1820年,李特尔开办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他建立了在人地关系基础上的近代地理学。他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探讨了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强调人地关系的综合性和统一性,运用经验法和比较法对各种地理现象进行研究,并侧重人文现象。他长期任教,其地理思想对后世有重要影响。他的代表性地理学著作是《地学通论》(19卷,1817~1859)。1828年,德国柏林地理学会成立。从19世纪后半叶起,继洪堡和李特尔之后,德国地理学有很大的发展。
自然地理学 O.佩舍尔研究了地表自然特征,确立了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分支学科地位。把新地理学引进德国大学并培养出一些杰出地理学家的主要人物是F.von李希霍芬,他把地理学定义为研究地球表面以及与其有成因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并确认地理学的研究限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触的地方。在部门自然地理学方面,A.彭克创用"地表形态学"一词,论述了地球形态的起源和发展。他把阿尔卑斯山第四纪冰川时期划分为3个间冰期和4个冰期的理论曾成为冰川地貌和冰期研究的重要基础。彭克还积极倡导各国协作编制百万分之一世界地图。W.P.柯本在1900~1936年制订了以全球植被分布为基础,以气温和降水量为指标的气候分类(见柯本气候分类)。W.彭克研究了地貌学的理论问题,提出地貌演化学说。
人文地理学 F.拉采尔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探讨了环境对人类活动及演化的影响。他认为存在着协调的人地关系,包括环境与人的协调关系、地表同一区域内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拉采尔最先提出"生存空间"概念。它所涉及的是作为一种空间(地理)组织的人类社会与其物质背景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个概念后被K.豪斯霍弗等篡用,作为领土扩张的理论,但在科学上它是有关人类社会生活和需要方面的一个富有成果的概念。对人文地理学、经济学、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基本理论也都源于德国,如J.H.von屠能的农业区位论、A.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以及W.克里斯塔勒始创的中心地学说等。
区域地理学和景观学 区域地理学和景观学是德国地理学的传统研究方向。A.赫特纳对区域地理学作出卓越贡献。他强调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区域分异的科学,即研究地表现象分布的地区差异。他认为区域是自然与人类现象相互结合的具体体现,区域地理学是地理研究的顶峰。他长期从事地理学方法论研究,其经典著作是《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赫特纳地理学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O.施吕特尔首先把景观作为地理概念。他提出地理学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感觉到的事物,认为景观学研究是地理学的中心目的。他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分析景观,提出了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区别。S.帕萨尔格系统地提出全球范围内景观分类和分级的原理和方法,并创立城市景观的概念。他的代表著作有《景观学基础》(1919~1920)和《比较景观学》(1921~1930)。
地缘政治学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曾出现一股地理思想上的逆流,即利用地缘政治学为其领土扩张服务。K.豪斯霍弗是这股逆流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地缘政治是利用地理知识来支持和指导一个国家的政策的一种艺术,综合了国家有机体说、民族优越论、生存空间论及大区域观念等,主张国家的空间应该随国家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地扩大。他将这种思想为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政策服务。当然,不应把已存在的地缘政治学说都说成是反动的。
现代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两个国家。德国的地理学经过重建在60年代已重新占有重要地位。地理学研究保持了传统的统一思想。在地理教学中,这种统一思想把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联系在一起;在地理研究领域内,表现为部门地理和区域地理共同发展。
地貌学是德国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研究的重点是用大量的计算方法研究形态动力过程和地形演变的原因。自然地理学研究广义的环境和地生态学问题,区域生态学研究地球表面上自然现象的区域组合和生活形式的联系。联邦德国的C.特罗尔致力于开展山地地生态学和高山比较地理学的研究,提出景观生态学,倡导并组织了南北美洲及欧亚大陆山地地生态学的研究工作。民主德国也很重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包括地生态学分类和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等。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和小区域的高质量制图则仍然是两个德国的地理研究的特色和长处。
人文地理学的一般趋势是明显地离开旧的传统地理学方法,愈来愈趋向于空间分析,用系统分析和统计方法论证功能和结构。60年代以来,民主德国着重研究工业人口和居民点的集结以及国土问题。
区域研究在地区开发方面有重要地位。联邦德国的延续10多年的大型协作项目──墨西哥计划,以"人类和环境的演化"为总题,在有限面积的范围内研究了人类从开始至今的历史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大约80%的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在国外搞野外工作。区域研究的重点地区还包括热带非洲、南美洲和亚洲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