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通变原则
1)  common flexibility principle
通变原则
2)  principle for adaptation
变通的原则
3)  current princeple
通电原则
4)  principle of limitation
沟通原则
1.
The Way of ZhongShu is both a principle of communication and a principle of limitation.
忠恕之道,既是一沟通原则,又是一限制原则。
5)  universal principle
通用原则
1.
They are restriction of universal principles of WTO.
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是我国重要的涉外行政管理工作 ,加入WTO对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的影响 ,主要来自WTO国际规则的自身影响 ,来自WTO规则本身的约束 ,即WTO通用原则的制约。
6)  involving rule
变换原则
1.
After introducing the basic theory of cellular automation and analyzing involving rule,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establishs the traffic cellular automation on traffic simulation,analyzes the updating rule and establishs a traffic simulation model for single lane,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of traffic cellular automation.
主要介绍了元胞自动机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元胞变换的原则;详细探讨了元胞自动机在道路交通模拟中的应用,设计出了交通元胞自动机的结构,分析了交通元胞自动机所采取的状态变换原则,建立了一维(单车道)交通流模拟模型;论述了元胞自动机的发展及在道路交通模拟中的研究前景。
补充资料:通变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实指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主要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在当时的文坛上,"竞今疏古"的风气盛行,普遍存在着"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的倾向。刘勰反对这种偏重在形式上诡诞求奇的文风,主张"还宗经诰",因而提出了"通变"说。"通变"并非复古,而是主张探本知源,做到"通则不乏"、"变则可久"。清人纪昀曾对此评论说:"齐、梁间风气绮靡,转相神圣,文士所作,如出一手,故彦和以通变立论。然求新于俗尚之中,则小智师心,转成纤仄。......故挽其返而求之古。盖当代之新声,既无非滥调,则古人之旧式,转属新声。复古而名以通变,盖以此尔。"(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引)这话深得刘勰补偏救弊的用心。不过复古和"通变"并不能划上等号。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才是"通变"精意之所在。
  
  刘勰主张革新创造,但并不过分强调革新创造,和唐代古文家还有区别。《通变》中举枚乘《七发》、司马相如《上林》等五例,以为"夸张声貌,则汉初已极,自兹厥后,循环相因,虽轩翥出辙,而终入笼内"。意谓写景状物,古今有相同之处;前人艺术构思的结晶,往往成为后来学习的典范,不一定都有变化,而且也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这虽是属于表现技巧的问题,但已说明"通变"是有因有革,而不是尽变前人。所以,刘勰在《风骨》和《通变》里特别强调继承传统的重要性。《风骨》说:"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莩甲新意,雕画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新意"、"奇辞"是可贵的,但要"新而不乱","奇而不黩",那就必须"昭体"而"晓变"。只有明辨文体的人,才能通古今之变,虽变而不失其道。《通变》论述历代文风的变革,说"(刘)宋初讹而新",其所以"讹",就是因为"近附而远疏","龌龊于偏解,矜激于一致",知新变而不知"通变",能摛辞而不能"昭体"的缘故。其结果也必然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风骨》)。
  
  "通变"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就其先后传承的一面而言,则为"通";就其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言,则为"变"。把"通变"连缀成一个完整的词义,是就其对立统一的关系而说的。因此,必须于"通"中求"变",同时又要"变"而不失其"通",把"会通"与"运变"统一起来。刘勰讲"通变"是兼顾这两个方面的。他在《通变》正文里强调继承,象认"楚骚"是"矩式周人",以及象所谓"矫讹翻浅,还宗经诰"等,都是侧重继承的;在"赞"里则强调革新,象所谓"日新其业"、"趋时必果"、"望今制奇"等。他认识到革新的重要,但重点是放在救弊上,所以在正文里强调继承。
  
  "通变"是理解文学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清代的叶燮在《原诗》中进一步发挥了这个道理。他用大量的文学历史事实证明,文学演变总的说来,是向前一步步推进的,但其发展的过程来源,则有时因变而得盛,也有时因变而致衰。其所以衰,正是由于或泥古或追新而不知"通变"的缘故。刘勰的话,针对六朝而言,所以强调"参古定法"、继承传统的一面;叶燮则是有感于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论而发的,所以强调革新的一面。救弊纠偏,用意各有不同,但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