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私人利益与公众利益
1)  benefit of individual and public
私人利益与公众利益
2)  public interest and private interest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3)  Public interest
公众利益
1.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finite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planners in Hong Kong, especially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ublic interes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hange of Hong Kong socially, economically and politically.
尝试剖析政府的专业规划师如何理解“公众利益”和如何以公众利益之名行事 ,从而探讨在重建市区的需要越来越迫切的情况下 ,香港整体社会可能面对的挑战和问题。
2.
Regulating fair use and restricting writers will do goo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library and preserve the public interests in the end.
对此,我们必须辩证地加以分析:一方面要遵循著作权法的规定,保护着权利人的利益,而另一方面又要协调好权利人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
3.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tive that merger may be a means of extending market power to significantly impact on "public interest".
国外对企业并购的动机有多种论说,该文探讨其中企业并购扩展市场势力的动因和对社会公众利益的影响。
4)  public interests
公众利益
1.
Public landscape and public interests:on the control and guide to the park real estate
公共景观与公众利益——关于“公园地产”的规划控制和引导
2.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make clear the oriented value of public interests in practice of land use planning of China, which is conducive to its fairness.
研究目的明确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利益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实现规划实践的公平性。
3.
Thus, as a statutory right, the copyright law is legitimate only if it promotes the more important public interests.
由于版权是一种法定权利,它对于作为自然权利的言论自由的限制,必须能够促进更加重要的公众利益才具有正当性。
5)  Public benefit
公众利益
1.
Humanity s advanced technology,the copyright person right expansion as well as the traditional copyright authorization channel was narrow and so on the question initiates serious conflicts between the digital works copyright person benefit and the social public benefit.
人类的先进技术、版权人权利的扩张以及传统版权授权通道狭窄等问题引发了数字作品版权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严重冲突。
6)  private benefit
私人利益
1.
The enterprise alliance can be evaluated by the private benefit and comment benefit model;
企业联盟绩效私人利益和共同利益评价系统
补充资料:利益法学派
      现代资产阶级法学派别之一,属于社会学法学派的一个支派。该学派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以强调法官应注意平衡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为其理论基础。20世纪初,西方各国正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法律领域中也随之发生了变革,特别是在德国,1900年开始实施新制定的《德国民法典》,其中总则部分包括不少抽象原则,例如第 138条"违反善良风俗的法律行为无效",在适用这些规则时产生了复杂的法律解释以及法官的作用问题。利益法学派和自由法学派的学说都是在这种新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利益法学派主要代表人是德国的P.von黑克(1858~1943)、H.施托尔 (1891~1937)和R.米勒-埃尔茨巴赫(1874~1959)等人。该派主要观点是反对传统的概念论和形式主义法学观点,即假定现行法律制度是没有漏洞的,法官只要通过适当的逻辑推论,就可以从现行的实在法演绎出正确的判决。他们认为这种假定是毫无根据的,相反地,每一法律制度必然是不完全的和充满漏洞的;法是立法者为解决相互冲突的各种利益而制定的原则,因而法只表明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胜过另一集团的利益,或双方的利益都应服从第三个集团或整个社会的利益。这里所讲的利益是从最广义讲的,包括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为了获得公正的判决,法官对一定法律,必须首先确定什么是立法者所要保护的利益。法官决不应象一台按照逻辑机械法则运行的法律自动售货机,而应是独立思考的立法者的助手,他不仅应注意法律条文的字句,而且要通过亲自对有关利益的考察去掌握立法者的意图,对法律作出评价。法学的任务也在于通过法律和社会生活的研究来促进法官完成这一任务。
  
  这一学派开始时主要致力于对私法的解释,后来逐步扩展到宪法、行政法和刑法等领域。在刑法中,由于罪刑法定主义一般仍是公认的原则,因而法官在刑事案件中平衡各种相互冲突利益的活动,主要体现在如何根据法定刑来量刑。在行政法领域中,行政法庭必须密切注意利益冲突的平衡,因而该派有较大影响。
  
  在反对传统法学观点、扩大法官权力、强调调和利益这些方面,该派观点与自由法学派极为相似,但它自认为与自由法学派不同,例如,它并不主张法官有权根据正义感进行判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