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县瑞云山下永昌 河北岸。俗称琉璃寺。始建于隋代,历代均有修缮。寺院主体建筑有大佛殿、二佛殿、三佛殿、金刚殿、天王殿、龙王殿、钟楼、山门等建筑,具有金元风格。寺内保存有大量砖雕和木雕艺术珍品。
主体建筑群坐北向南,以火墙为界分前后两处院落。前院包括山门和前、中、后三重佛殿,另有经房、禅房、钟楼、东西莲池和石碑经幢等。后院有佛殿一重,石碣两块。还有寺院附属建筑多所。
前院山门为南面带有檐廊的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山门两侧各置一耳门。前殿为面阔三间的单檐式硬山结构,西侧有配殿三间,东侧有一座条石砌基、青砖筑起的正方形钟楼,楼顶四周有砖雕仿木斗拱。
中殿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的单檐硬山式建筑物,四面带有回廊,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拱、龙凤大脊,正吻和脊兽大部尚存。中殿东侧用条石砌成的莲池尚未完整,西池已废。
后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式结构,中殿和后殿两侧的经(禅)房也都是单檐硬山结构。
前殿与山门之间有清顺治十四年和康熙五十九年石碑各一通,一为“重修安国寺记”;一为“重修钟楼碑记”。中殿与后殿之间有清乾隆元年“重修安国寺金妆神像碑记”和“曹洞正宗”残碑各一通。
火墙(由石碣得名)高约 4米,自东而西将整个寺院分为前后院。正中为门楼,内外沿及额头雕二龙戏珠等图案,火墙南面东侧为砖雕蟠龙图案,西侧为麒麟图案,门楣西侧为五瑞图。火墙上嵌有明隆庆四年“重修瑞云山安国禅寺火墙序”石碣各一块。
正殿在火墙北侧,面阔五间,单檐硬山式结构,搪下施三踩单昂斗拱,龙凤大脊。正吻和走兽等砖雕装饰及廊檐下的木雕八仙人物图案等基本完整,雕花六抹格扇门基本完好,廊下承檐的四根小八角体磨光青石柱是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重修改换的,高约 3米。
又一处:
安国寺,位于离石市西10公里的乌崖山麓的一个石洼之中。周围山峦耸立,绝壁悬崖,群山环抱,松柏丛生,郁郁葱葱。尤使人惊叹的是突兀石上,忽生怪柏,盘根外露。那林中异状万千的嶙嶙怪石,如伏如蹲,如走如奔。在石林之间又有遍生的野草山花,如锦似绣,竞相争艳。寺内水源丰富,清泉长流不息。
安国寺原名安吉寺,据碑记创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曾为唐代宗女昌化公主食邑地。代宗以佛牙二枚赐与昌化,置铜塔贮之,今寺中铜塔楼就是当年供奉、贮放佛牙之处。当地还流传有昌化公主迎佛骨的故事。该寺依山势而建,整体布局错落有致,亭台楼阁、殿宇禅房比比相连。寺主院分上下两层,偏院分内外两进,共四处院落。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铜塔楼、钟鼓楼、万佛阁、关帝阁、观音楼、十王殿、洞宾楼,又有于清端公祠、于莱公祠、于成龙读书楼,还有莱公别墅、石牌坊、砖塔等,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雄宝殿为元代建筑,多处留有唐代遗风。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布瓦,双翘单下昂,五踩斗拱,中间花拱,单檐悬山式木结构建筑。殿内供奉着三尊高大精美的三身佛,高达4.8米,造型独特,栩栩如生。殿左右有60平方米的明代佛传壁画,采用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色彩明快,形象生动。铜塔楼为重檐歇山顶,二层木构建筑,上下层四周有围栏设木梯可攀登上楼,下又有暗室三间。钟鼓楼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砖塔为宋式须弥座密檐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八层,束腰部分有砖雕图案,塔身全部采用磨砖对缝仿木构筑。
偏院又称清静处,有于清端公祠,楼上是关帝阁。后院古刹禅院,环境幽雅,建有于成龙读书楼。于成龙,永宁州(分离石)人,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两江总督,死后被谥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现有读书楼碑记可考。还建有洞宾楼、万佛阁等。
寺后百米石崖下是莱公别墅,是于成龙之孙于准在雍正丙午年(1725),就半山石壁天然形成的庞大石崖下修筑而成。其地势险要,景色奇特,构筑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