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史(the history of china tea) 中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业发源地。在战国以前,中国茶的生产,饮用,主要流行于巴蜀地区。 中国茶业兴于唐代,随着少数民族地区饮茶的兴趣,茶叶贸易和南方茶叶生产也显著发展起来。茶成为一种对全国经济、文化有较大影响的行业。 宋代政府垄断茶利、实行专买专卖的榷茶政策。 明、清是中国制茶技术和茶叶出口贸易有重大发展的时期。清代前期和中期,中国茶叶出口和茶业一度达到了最为繁荣的阶段。但至19世纪末年,由于英国在南亚纷纷建立茶园,对中国及其茶业的不断侵略和摧残,中国茶业开始衰落了。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相传始于“神农时代”,其初是作为药用。在西周初生,巴蜀即已开始种茶和饮茶。 中国其他地区的茶业,是秦人取蜀以后,才渐次传播开来的。至迟在西汉时,茶业就由巴蜀传到了今湖北、湖南一带。在东汉或三国时,又由荆楚进一步传播到了长江下游的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三国时,东吴的很多地方已开始种茶,茶的饮用可能还局限于上层社会。至两晋南北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著名茶叶产地有:巴东、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安州(今湖北省安陆县)、武昌、西阳(今湖北黄冈县)、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茶陵、庐江(今安徽省霍山县东北)、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吴兴、永嘉等等。所以,两晋南北朝时,在荆湘和江淮以南,茶叶的饮用便已相当普及,并常作待客和祭奠之用。 唐开元(713-741),唐肃宗下令禁酒,民间以茶代酒,由是北方饮茶逐渐风行各地。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形成了饮茶的习俗,出现了以马换茶的边茶贸易。 唐代北方饮茶的突然兴起,推动了南方茶叶生产和贸易的发展。茶叶的产地,已遍及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和岭南等地的40多个州郡。 唐代南方各地所产的茶叶,大多先集中扬州,然后由运河或两岸的“御道”再转运京城或北方。唐代茶叶贸易十分兴旺。中国茶业的重心,已由巴蜀东移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唐代陆羽撰写《茶经》,开创了为茶著书立说之始,促进了茶业的发展。唐代以前“荼”字借作茶,中唐以后将荼减一横始有茶字。以茶为礼的风俗,中唐以后普及全国,出现了茶宴、茶集和茶会等以茶相集的社交活动,使茶的生产、饮用还成为唐朝文化的特点之一,传到了今越南、朝鲜及日本等国。 宋代虽然长期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但其茶业在生产和贸易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宋代茶叶产地扩大到111个州军。出现了很多以茶为业的农民和大规模的官营茶园。其中不少是年产茶叶万担以上的茶场。 宋代茶叶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中国最早的茶行这种茶商同业组织。 宋初制作贡茶,往往杂以龙脑诸香。从而进一步创制了花茶。南宋时,用以窨茶的鲜花已增加到十种左右。 元代时,中国制茶已转为以末茶和叶茶为主的阶段。 明代在制茶工艺特别是绿茶制造工艺上有很大发展。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命罢贡龙团凤饼,改为制芽茶以进,进一步推动了散茶制造技术的发展。散茶在明代是指晒青、蒸青和炒青等一类绿茶。在元代以前,主要是生产蒸青;到明代时,普遍改蒸为炒,炒青绿茶及其制作技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明朝在茶树栽培技术上,也达到了较高水平。 中国茶叶运销国外发展为一种正式的行业,始于顺治和康熙年间。清代茶叶出口,分海陆两路。海路长期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所垄断,由广州出海经印度洋、绕非洲至伦敦再转销美欧各国;陆路则为俄国商队所擅,主要从华北经恰克图、伊尔库茨克再运到俄国欧洲本土。另一种也即古丝绸之路由中国茶商贩运至甘肃、新疆,然后流入俄国的中亚地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茶业也明显呈现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原来垄断茶叶出口的行商,也为洋行所代替。 英国等殖民主义者在大肆搜刮中国茶货的同时,从19世纪20年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他们也大力从中国引进茶种和茶叶生产技术,在他们当时的南亚殖民地发展和建立茶园。至19世纪末,随着这些新建茶园的陆续投产,尤其在生产中不断采用了近代科学技术成果,使中国长期占国际茶叶贸易的领先地位,迅速被他们所超过和压倒,从而中国清代中后期所开垦出来的茶园,大多变为荒山秃岭。中国茶业的这种衰落局面,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告结束,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