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1)  booklist of good edition of ancient books in China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1.
Examples of mistakes and omissions in booklist of good edition of ancient books in China ——take complete history of wu and yue as an example;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失误举隅——《吴越备史》馆藏等情况的记载舛漏之正补
2)  ancient rare book
古籍善本
3)  chinese ancient book
中国古代书籍
4)  bibliography of ancient books
古籍书目
1.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of utilizing the Internet and the ancient books cataloguing,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of the free bibliography of ancient books on Internet,and expounds some methods for using this bibliography.
从利用互联网和古籍编目工作的实践出发,对互联网上可用的重要免费古籍书目资源及使用方法作了介绍。
5)  stockrooms for rare books
善本古籍库
1.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stockrooms for rare books as well as the experiences in practce, which can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preserving the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our nation.
阐述并介绍了善本古籍库建筑设计的特殊要求和经验 ,对于保护我国珍贵文化遗产有重要参考作用。
6)  An Anthology of Well-compiled Books in China
《中国善本书提要》
1.
An Anthology of Well-compiled Books in China by Mr. Wang Yousan;
王有三先生《中国善本书提要》发微
补充资料:中国古籍形制
      中国古籍外在形式。依时代先后有:简册、帛书、卷轴、旋风叶、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简册  《书·周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在甲骨文里册写作,金文写作,像把写上字的片片编连起来的模样,甲骨文中的典写作,金文写作,像把册用手捧着或放在架子上。写上字的片片叫简,编起来的简称为策,策即册的通假字。中国比较成熟的文字始于殷商,主要刻在甲骨上,专记卜辞;其他文献都用简册书写。春秋战国以后书籍大量产生,多数沿用简册形式。每根简上的字多少不等,多者40个,少者仅8个字。最初是用漆书写,后改用石墨书写,用两条皮或丝质的带子将简连缀成册。
  
  帛书形制:折叠式或卷轴式  中国至迟在战国时已用帛来写字,除简册之外已流行帛书。帛书有折叠和卷轴两种形式。长沙战国墓发现的楚帛书是折叠式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现的帛书既有折叠式又有卷轴式,卷轴式是将帛卷在一根木片上的。东汉时虽已有纸,但当时人们重视帛书而轻视纸写的卷轴书。晋南北朝时帛书被纸卷轴书取代。
  
  卷轴  用纸写的卷轴书,也称"卷子",盛行于南北朝至唐代。敦煌千佛洞发现的数以万计的古写本书几乎都是卷轴形式。卷宽约一尺,长短不一。卷上用铅或墨划"栏",叫"乌丝栏",用朱划则叫"朱丝栏",上下框叫"栏",分隔每行文字的叫"边准",也叫"界行"或"解行"。佛经每行一般写17个字,其他古籍则每行多少字不等。纸质卷轴出现后,中国始用"卷"为图书计量单位。一部书往往有好几卷以至几十、几百卷。在卷轴外面还得包上"帙"。卷轴在内,帙在外,就像书卷穿上衣服,所以称它为"书衣"。卷数少的一部书只包一个帙,多则分若干帙。帙用细竹帘编成,外面蒙上缣、绢、绨、绫等丝织品或麻布,有各种色彩。卷轴用帙包裹后还需标出书名以便从架上寻找(图1),所以在轴的朝外一头挂上一小块象牙作的签,通称"牙签",上刻书名和卷数,有时染上不同的颜色以区别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图书。
  
  
  旋风叶  由卷轴演变而来。卷轴装若纸卷太长时卷舒不便,尤其字书、韵书,要查找中间某韵、某字,非把纸卷拉开一大段不可,费时、费力。于是在唐代后期就对卷轴装加以改进,把纸卷一正一反地折叠成长方形的折子(图2),前后连起来包上一张书皮,把原先的一卷书改成了一册书,不仅要翻到哪里就可翻到哪里,即使从头到尾翻一遍也快如"旋风",于是得名。"旋风叶",又称"旋风装"、"旋风册子",简称"叶"、"叶子"。此外还曾被称为"梵"和"经摺" (因雕版印刷出现后刻印的佛经经常折成这种旋风叶形式),也有人认为旋风叶即龙鳞装。
  
  
  蝴蝶装  由于旋风叶折叠处容易断裂,而成为零星的散页,不便整理,于是后来改成单页,把有文字的一面对折起来,将对折好的一叠单页的折缝处粘连在一张纸上,外面包上硬纸,成为一册书。打开后各页左右对称,状如蝴蝶展翅,因而得名。又作"蝴蜨装",简称"蝶装"或"蜨装"。蝴蝶装在宋代最流行,元代沿用,到明代被淘汰。在蝴蝶装中,包在书前后的硬纸叫"书衣",书衣正面左边贴着写有书名、册次的狭长纸条叫"书签",书册上端切齐之处叫"书头",下端切齐之处叫"书根",翻阅的一边(即左边)叫书口,另一边叫"书背"或"书脊"(图3)。
  
  
  包背装  由于蝴蝶装书页后半页的背面和第二页前半页的背面不相连接,读完一面后必须连翻两页,打开书时常遇上空白无字的背面,于是到南宋后期,人们开始把书页反面对反面折起来,让书页的两个外边粘在书背上,再包上书衣,就成为"包背装",也叫"裹背装"(图4)。后改在边上打两个或三个小孔,用纸捻穿进小孔把书页订牢,再包上书衣。穿纸捻处称为"书脑"。包背装在元代和明代前期最为流行。
  
  线装  出现于明代中期,很快就取代包背装,成为中国古籍最后的也是最通行的形式,今天还常把古籍称作"线装书"。因为包背装的书背易于破损,于是改用两张和书页同样大小的书衣分置书的前后,在书脑处打孔穿线订成(图5)。一般只打4个孔,叫"四针眼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订书的线讲究用白色或米黄色丝线,双道。有时还在上下两个书角处用浅蓝、浅黄或棕色的绫包起来,叫"包角"。书衣和正文之间至少订进一张空白页,有时多至两三张,叫"护页"或"副页"。
  
  明清时还爱给线装书做"书套",也称之为"函",用硬纸衬里,外面裱糊蓝布,讲究的还用锦,把书的四边包起,用两枚骨签插紧,只空出书根和书头,讲究的则连书根、书头也包起,叫"四合套",更讲究的把包书根、书头的两块相接处挖成云纹镶嵌,叫"云字套"。有人还用两块和书册一样大小的木板(称夹板),上下两头各穿上一根布带,把书册夹住扎牢。此外,珍贵的书还常做精致的木匣或小木箱装起来,匣面、箱面刻上书名、版本和册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