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汉学
1)  sinology [英][si'nɔlədʒi]  [美][saɪ'nɑlədʒɪ]
汉学
1.
Beginning of British Sinology——Study on Purchas his pilgrims;
英国汉学的萌芽——《珀切斯游记》研究
2.
The Function of Sinology and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Image: Studiesin the Image of "Cultural China" in 19~(th) Century French Literature;
试论汉学建构形象之功能——以19世纪法国文学中的“文化中国”形象为例
3.
On Richard Wilhelm s Achievements in Sinology and Its Position;
论卫礼贤的汉学成就与地位
2)  Han learning
汉学
1.
The Research of Wang Xianqian s Academic Thought of Han Learning;
王先谦汉学研究与书院传播
2.
On one hand,they advocate the Song learning,and on the other,the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Han learning as well.
由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康熙、乾隆二帝一方面尊崇程朱理学,提倡宋学;另一方面又重视汉学考证。
3.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an learning , Song learning and Chinese historiography if we want to study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ography thoughts of Qing Dynasty .
考察清代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不能忽视汉学、宋学与史学的交互作用。
3)  the Han School of classical philology
汉学
1.
QIAN Da-xin made comments on the Han School of Classical Philology,the Song School of Classical Philology and the academic study in Qing Dynasty,praising highly the Han School of Classical Philology without any sectarian bias.
乾嘉时期,钱大昕对汉学、宋学和清代学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论。
2.
In the academie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Weng Fang-gang was such a scholar who could keep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Han school of classical philology and the Song school of classical philolo-gy.
仅关注其表面上的汉学家考订之“理”的成分,而忽略其背后隐藏着的宋学家的义理之理,是对翁方纲诗学思想的最大误解。
4)  Hanxue
汉学
1.
The Influence of Hanxue Thought In Qing Dynasty Upon《Si Ku Quan Shu Zong Mu》;
清代汉学思潮对《四库全书总目》之影响
2.
On one hand, his thoughts originated from Hanxue.
庄述祖的经学思想既有以汉学为根株,又具有说经宗西汉的双重性格。
3.
WU Yi was an important scholar at the Hanxue in Henan province at the period of Qianjia.
武亿是乾嘉时期中州汉学的重要人物 ,在经学、金石学、方志学等领域造诣极高。
5)  Chinese language and Sinology
汉文汉学
6)  Chinese medicine
汉方医学
1.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e of Chinese medicine in Japan;
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与现状
2.
Rise and fall of Chinese medicine in Japan and its revelation on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of Chinese medicine;
日本汉方医学的盛衰消长及其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启示
补充资料:汉学
汉学
Sinology

    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又称中国学。
    研究对象  从汉学发展的历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实际上是研究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整个中国的学问。由于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而且汉学最初发轫于汉语文领域,因而学术界一直将汉学的名称沿用下来。也有学者用中国学来称呼传统的汉学。
   汉学以整个中国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汉学包括了中国的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的汉学只涉及哲学、宗教、历史、语言文字等部分社会科学,诸如传统的版本、目录、校勘、音韵、训诂、考证等。从课题方面看,汉学已涉及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和将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态,从学科体系看,汉学已经囊括了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所有知识形态。
    学科历史  汉学的产生发展,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有联系,又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普遍发展相关联。一般认为,汉学萌芽于16~17世纪来华传教的教士的著述中。400余年里,汉学经历了发轫期、确立期、发展期和繁荣期4个阶段。
    发轫期(16世纪末~17世纪末) 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则始于16世纪末。第一本专门讲述中国的书是1585年在罗马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门萨多著)。该书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有影响的早期著作还有《中华帝国志》、《中国改朝及中国基督教现状》、《中国度量衡考》等。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对中国的研究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
    确立期(18世纪初~19世纪初) 18世纪初清王朝和罗马教皇有“仪礼”之争,刺激西方各派传教士对中国礼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科学院派来的优秀传教士,拟定了具体而系统的中国研究项目:中国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史;中国古今通史;汉字的起源;中国的动植物和医学等自然科学史;中国各门艺术的历史;中国现状,国家治安、政局和习俗,矿产和物产等。其结果出现了一批汉学成果:《中国仪礼论》(李明)、《鞑靼史》(刘应)、《书经以前之时代与中国神话之关系》(马约瑟)、《中国通史》(冯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荣)、《大唐史纲》(宋君荣)。而作为18世纪汉学双璧的是杜赫德编著的《中华帝国史全志》(共4卷)、当时北京教士研究中国成果汇集《中国杂纂》(共16册)。在18世纪法国教士汉学成果的基础上,19世纪初出现了法国雷慕沙(1788~1832)和德国克拉勃罗德(1788~1830)两位博学多才的汉学大师。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历史、语言、文学、宗教、地理学等众多领域。两人于1818年联合发起成立亚洲协会,发行期刊《亚洲学报》,主要刊发汉学研究成果。随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立(1823),刊《皇家亚洲学会会报》。以此为标志,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
    发展期(19世纪中后期)  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试图将中国殖民化,与中国政府发生政治、军事冲突的时期。西方各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研究,改变了法国垄断汉学的局面。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奥地利、俄国都有一批卓有成绩的汉学家:法国继雷慕沙之后有儒莲、毕瓯、巴参,荷兰有霍夫门、施古德,德国有奚伯尔特、晓特、甲柏连,英国有理雅格、毕尔、卫烈亚力,俄国有萨哈诺夫、帕底雷阿斯、白莱脱胥乃德、伊凡诺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乔玛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国天文学,晓特的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仍有价值,毕尔开中国佛教文献学的先河,乔玛成为公认的藏学创始人。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不少汉学家集中毕生精力翻译中国古代典籍,译文水平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理雅格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确地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书经》、《诗经》、《孟子》、《春秋左传》、《易经》、《孝经》、《道德经》和《离骚》,成为汉籍西译大家。
    繁荣期(20世纪) 20世纪近百年的汉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世纪初期,甘肃敦煌石窟藏经洞被发现,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汉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写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汉学家来到敦煌考察,并掠走大批文物文献。这批珍贵的文物文献令汉学界震惊。以此为契机,促进汉学研究的新发展。西方一些大学纷纷设立汉学课程,成立专门的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专门的汉学研究期刊。如法国巴黎大学高等中国研究所、荷兰汉学研究会、莱顿大学中国研究所、法兰克福中国学院、美国中国研究所、美国中国学会、美国汉学促进委员会、日本支那学社、日本中国研究所、日本中国学会,前苏联中国学家协会等。此外还有藏学和敦煌学的一些专门组织、机构,这些汉学机构或团体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门汉学杂志。还有研究东方或亚洲的学术刊物也是发表汉学成果的重要阵地。
   美国和日本汉学研究在20世纪后来居上是汉学繁荣的突出表现。它们的汉学研究虽然晚于英、法、德等国,但在20世纪以各自的优势令汉学界瞩目。美国以其雄厚的国力广集中国文物资料,网罗汉学精英,形成超过欧洲的阵容。日本以其与中国文化同源和邻邦的条件,由传统的朱子学到20世纪初的支那学,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学,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风格和学科体系。虽然美国和日本的中国研究有其政治目的,但客观上促进了汉学的发展。
   20世纪上半期,法国有沙畹、伯希和,英国有翟理斯、斯坦因;德国有米勒、哥隆维德,美国有夏德、劳佛尔,日本有和田清等一大批汉学大家。他们以中国考古,敦煌、吐鲁番研究带动中国研究的深入。20世纪后半期,各国都形成自己的汉学学派。将马克思主义、西方现代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研究,出现一大批优秀成果。德国福兰阁及其儿子福吾康关于中国古代史的著作,瑞典高本汉的《 中国音韵学研究 》、英国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美国卫特夫的《中国经济与社会》、法国戴密微的《吐番僧诤记》、日本佐藤长的《古代西藏史研究》等都是精湛的汉学论著。汉学研究的国际性合作交流,华人入籍西方从事汉学研究等,都是促进20世纪汉学发展、繁荣的重要因素。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