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ungous canker
真菌性溃疡病
4) Fungal corneal ulcer
真菌性角膜溃疡
1.
Detection of fungal corneal ulcer in rabbit eyes by general primer-mediati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通用引物PCR方法快速检测兔眼真菌性角膜溃疡
2.
The application of smears examination in diagnosis of fungal corneal ulcer
刮片镜检法在真菌性角膜溃疡诊断中的应用
3.
Therapeutic alliance of anti-fungal agents and conjunctival flap surgery on severe fungal corneal ulcer
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
5) Mycotic corneal ulcer
真菌性角膜溃疡
1.
Treatment development of mycotic corneal ulcer with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国内治疗现状
6) fungal keratitis
真菌性角膜溃疡
1.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grative therapy on fungal keratitis;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治疗观察
2.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fluconazole on fungal keratitis compared with ketoconazole;
氟康唑与酮康唑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对比探讨
3.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serious fungal keratitis with anterior seg-ment reconstruction
眼前节重建术治疗严重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
补充资料:杨树真菌性溃疡病
一、症状特点。该病危害杨树的枝干,且以刚移栽的幼树发病为重。病斑有两种类型,①水疱型:此为该病害的最常见症状,通常以水渍状病斑为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cm,边缘不明显,手压病斑有褐色液体流出,后期病斑下陷,呈灰褐色,中央有裂缝。水疱型病斑仅发生在光皮杨树上,在皮孔的边缘形成水疱,初为圆形,极小;后水疱变大,直径O.5-2.Ocm,疱内充满淡褐色液体;随后水疱破裂,流出淡褐色液体,遇空气变成黑褐色,并把病斑周围染成黑褐色;最后病斑干缩下陷,中央有一纵裂小缝。②枯斑型:树皮上出现数毫米大小的水渍状圆斑,稍隆起,手压有湿润感,后干缩成微陷的圆斑,黑褐色。
在春季出现的病斑上,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秋季形成的病斑,分生孢子器常在下一年形成。病斑下的皮层变褐坏死。病害主要发生在主干中下部,严重时扩展到干上部及枝条。受害最重的是新定植的幼树,不仅发病株率高,病斑总面积所占干表面积的比例也大。’
二、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和未成熟的子实体在病组织内越冬。越冬病斑内产生分生孢子器和成熟的分生孢子,成为当年侵染的主要来源。翌年4月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一个发病高峰。7-8月气温增高时病势减缓,月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此时病菌来源于当年春季病斑形成的分生孢子,10月以后停止。春季气温达10℃以上,相对湿度在60%以上时,病害开始发生;24-28℃时最适宜发病。病菌从伤口或皮孔进入,潜育期约1个月。从发病到形成分生孢子期需要2-3个月,秋季在病斑上形成囊腔和子囊孢子。潜伏侵染是杨树溃疡病的重要特点,当树势衰弱时,有利于发生病害。当年在健壮的树上发病的病斑,翌年有些可以自然愈合。同一株病树,阳面病斑多于阴面。
未移植的苗木一般不发病或病害很轻。一经移植,水分失去平衡,树势衰弱,病害便易于发生。春季发病高峰是前年秋季侵染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当年春季侵染的缘故。春季造林时,初定植幼林上的新病斑也是头年在苗圃感染所致。所以,苗木带菌数量与新林地幼树的发病程度密切相关。干旱瘠薄的立地条件是发病的重要诱因,也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的“三北”地区溃疡病特别普遍而严重的主要原因。起苗时大量伤根和造林时苗木大量失水,是初栽幼树易于发病的内在原因。
杨树的不同种类及品系对溃疡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白杨派树种抗病,黑杨派树种抗性中等,而青杨派树种则多易感病。青杨派与黑杨派树种的杂交品系绝大多数也是较易感病的。青杨、小青杨、群众杨、北京杨都是高度感病的杨树。在抗病的派别中,有的品系是感病的,如毛白杨是较抗病的树种,其中有些品系(三倍体毛白杨)却十分感病。在感病类型中也有抗病品系。同时,树种的感病性与其所在环境条件关系也非常密切。
三、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派系或品种;不从病区或发病园圃调运苗木。2.适地适树。植树前,应根据栽植地发生溃疡病可能性的大小选择树种。干旱、瘠薄的土壤地段属病害高发区,忌用感病树种造林,并做好各种防治准备。3.清除苗圃周围病树,以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4.加强苗木管理。起苗、栽植注意保护根系;减少苗木运输时间,以减少苗木失水量;在有条件的地方,苗木起出后,立即浸入水中24小时,以利于树皮含水量的保持;栽前对根部喷以2,4-D之类的促生剂,有利于新根系的生长,增加吸水力,减少病害;栽后应随即灌水。5.沙地造林时,如能在幼树根部覆盖1mx1m的塑料薄膜,非常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和提高地温,加速新根的生长,从而提高树皮的含水量。土壤中加入吸水剂之类等有益于保持土壤水分的各种措施,对干旱条件下的幼树都有减轻病害的作用。6.在华北部分地区,秋季造林有利于杨树根系的恢复和春季早发根,具有减轻病害的效果。7.药剂防治:(1)加强苗木栽培管理,秋季(9月初)对来年要出圃的苗木用70%的甲基托布津2OO倍液普遍喷洒一次,以减少苗木带菌量;(2)苗木定植前(或已定植,但需在发病高峰以前,即4月初),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2.12%的843康复剂100倍液、菌毒清300倍液)喷洒或涂干。(《中国花卉报》2004.04.15)
在春季出现的病斑上,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秋季形成的病斑,分生孢子器常在下一年形成。病斑下的皮层变褐坏死。病害主要发生在主干中下部,严重时扩展到干上部及枝条。受害最重的是新定植的幼树,不仅发病株率高,病斑总面积所占干表面积的比例也大。’
二、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和未成熟的子实体在病组织内越冬。越冬病斑内产生分生孢子器和成熟的分生孢子,成为当年侵染的主要来源。翌年4月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一个发病高峰。7-8月气温增高时病势减缓,月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此时病菌来源于当年春季病斑形成的分生孢子,10月以后停止。春季气温达10℃以上,相对湿度在60%以上时,病害开始发生;24-28℃时最适宜发病。病菌从伤口或皮孔进入,潜育期约1个月。从发病到形成分生孢子期需要2-3个月,秋季在病斑上形成囊腔和子囊孢子。潜伏侵染是杨树溃疡病的重要特点,当树势衰弱时,有利于发生病害。当年在健壮的树上发病的病斑,翌年有些可以自然愈合。同一株病树,阳面病斑多于阴面。
未移植的苗木一般不发病或病害很轻。一经移植,水分失去平衡,树势衰弱,病害便易于发生。春季发病高峰是前年秋季侵染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当年春季侵染的缘故。春季造林时,初定植幼林上的新病斑也是头年在苗圃感染所致。所以,苗木带菌数量与新林地幼树的发病程度密切相关。干旱瘠薄的立地条件是发病的重要诱因,也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的“三北”地区溃疡病特别普遍而严重的主要原因。起苗时大量伤根和造林时苗木大量失水,是初栽幼树易于发病的内在原因。
杨树的不同种类及品系对溃疡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白杨派树种抗病,黑杨派树种抗性中等,而青杨派树种则多易感病。青杨派与黑杨派树种的杂交品系绝大多数也是较易感病的。青杨、小青杨、群众杨、北京杨都是高度感病的杨树。在抗病的派别中,有的品系是感病的,如毛白杨是较抗病的树种,其中有些品系(三倍体毛白杨)却十分感病。在感病类型中也有抗病品系。同时,树种的感病性与其所在环境条件关系也非常密切。
三、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派系或品种;不从病区或发病园圃调运苗木。2.适地适树。植树前,应根据栽植地发生溃疡病可能性的大小选择树种。干旱、瘠薄的土壤地段属病害高发区,忌用感病树种造林,并做好各种防治准备。3.清除苗圃周围病树,以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4.加强苗木管理。起苗、栽植注意保护根系;减少苗木运输时间,以减少苗木失水量;在有条件的地方,苗木起出后,立即浸入水中24小时,以利于树皮含水量的保持;栽前对根部喷以2,4-D之类的促生剂,有利于新根系的生长,增加吸水力,减少病害;栽后应随即灌水。5.沙地造林时,如能在幼树根部覆盖1mx1m的塑料薄膜,非常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和提高地温,加速新根的生长,从而提高树皮的含水量。土壤中加入吸水剂之类等有益于保持土壤水分的各种措施,对干旱条件下的幼树都有减轻病害的作用。6.在华北部分地区,秋季造林有利于杨树根系的恢复和春季早发根,具有减轻病害的效果。7.药剂防治:(1)加强苗木栽培管理,秋季(9月初)对来年要出圃的苗木用70%的甲基托布津2OO倍液普遍喷洒一次,以减少苗木带菌量;(2)苗木定植前(或已定植,但需在发病高峰以前,即4月初),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2.12%的843康复剂100倍液、菌毒清300倍液)喷洒或涂干。(《中国花卉报》2004.04.1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