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结构化P2P环境
1)  structured P2P network environment
结构化P2P环境
2)  structured P2P
结构化P2P
1.
Research of routing algorithms in structured P2P network based on super nodes;
基于超节点的结构化P2P路由算法的研究
2.
Study on Overlay Matching in Structured P2P Systems;
结构化P2P系统中覆盖图拓扑匹配的研究
3.
Research on Structured P2P Routing Algorithm Based on Proximity
基于邻近度的结构化P2P路由算法研究
3)  unstructured P2P
非结构化P2P
1.
RNP2P—A replica network-based unstructured P2P system;
RNP2P——一种基于复本网络的非结构化P2P系统
2.
EIR:The Search Framework of Multi-dimensional Dataset on Unstructured P2P Network with Super-peer;
EIR:具有超级结点的非结构化P2P中多维数据搜索框架研究
3.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duplic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unstructured P2P network;
基于非结构化P2P的副本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4)  unstructured pure P2P
非结构化纯P2P
5)  Structured P2P networks
结构化P2P网络
1.
Structured P2P network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or their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resource consumption.
结构化P2P网络因其查找效率高、资源消耗少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缺少易于开发和应用的平台,结构化P2P网络上的应用还没有广泛出现,这限制了结构化P2P网络的普及。
6)  Hierarchical unstructered P2P
分层非结构化P2P
补充资料:环境结构
      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总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个独立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配置,是描述总体环境的有序性和基本格局的宏观概念。环境的内部结构和相互作用直接制约着环境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功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各自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特点。
  
  自然环境结构  从全球的自然环境看,可分为大气、陆地和海洋三大部分。聚集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总质量约为5×1015吨,约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的密度、温度、化学组成等都随着距地表的高度而变化。按大气温度随着距地表高度的分布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等。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地球上的天气变化多发生在对流层内。陆地是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浸没的部分,总面积约为149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 29.2%左右。其中面积广大的称为大陆。全球有六块大陆,按面积大小依次为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总面积约为 13910万平方公里。散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陆地称为岛屿,按成因分为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和冲积岛)。全球岛屿面积约为 97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环境的次级结构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湖泊、沼泽和冰川;还有森林、草原和荒漠。海洋是地球上广大连续水体的总称。其中,广阔的水域称为洋,大洋边缘部分称为海。海洋的面积有361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 70.8%左右。海与洋沟通组成了统一的世界大洋。全球有四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海洋的次级结构为海岸(包括潮间带、海滨、海滩)、海峡、海湾,在海洋底部有大陆架、大陆坡、海台、海盆、海沟、海槽、礁石(岩礁和珊瑚礁)等。
  
  社会环境结构  可分为城市、工矿区、村落、道路、桥梁、农田、牧场、林场、港口、旅游胜地及其他人工构筑物。
  
  环境结构的特点  就地球环境而言,环境结构的配置及其相互关系具有圈层性、地带性、节律性、等级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① 圈层性:在垂直方向上,整个地球环境的结构具有同心圆状的圈层性。在地壳表面分布着土壤-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在这种格局的支配下,地球上的环境系统,与这种圈层性相适应。地球表面是土壤-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交会之处。这个无机界和有机界交互作用的最集中的区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另外,地球表面各处的重力作用相差无几,所获得的能量以及向外释放的能量处于同一数量级,因此使地球表面处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被耦合在一处的特殊位置上。这对于植物的引种和传播,动物的活动和迁徙,环境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均产生积极的作用。
  
  ② 地带性:在水平方向上,从赤道到两极,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分带性。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球表面,由于球面各处的位置、曲率和方向的不同,造成能量密度在地表分布的差异,因而产生了与纬线相平行的地带性结构格局。这种地带性分布的界线是模糊的、过渡状的。陆地和海洋,对于太阳辐射能量的吸收、反射、发射、贮存、转化等的方式和速率都有很大差异,这就引起地带性的畸变和扭曲。从赤道到两极的气候带依次为:赤道带(跨两个半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和寒带。其相应的土壤和植被带为:砖红壤赤道雨林带,红壤热带雨林带,棕色森林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灰化棕色森林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棕色灰化土温带针林和落叶林混交林带,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带。高山-深谷地区的地带性表现为随高度递变的规律性,这是因为温度随高度迅速降低,而降水和湿度在一定条件下随高度增加。在不同纬度中,垂直带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在极地,冰雪带降到海平面;在赤道带内的高山,自山麓赤道雨林带到山巅的冰雪带可分为若干个垂直带。
  
  ③ 节律性:在时间上,地球表面任何环境结构都具有谐波状的节律性。地球上的各个环境系统,由于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固有性质,在随着时间变化的过程中,都具有明显的周期节律性,这是环境结构叠加上时间因素的四维空间的表现。地表上无论何处都有昼夜交替。这种往复过程的影响,是到处可见的。如白日生物量增加,夜晚减少;白日近地面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夜晚增加。太阳辐射能、空气温度、水分蒸发、土壤呼吸强度、生物活动、风化强度、成土作用的日变化等,都受这种节律性的控制。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有一年四季的交替变化。对于更长时段而言,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冰期间冰期的反复,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地球自转速度的快慢交替等,都隐含着环境结构的节律性。
  
  ④ 等级性:在有机界的组成中,依照食物摄取关系,在生物群落的结构中具有阶梯状的等级性。地球表面的绿色植物利用环境中的光、热、水、气、土、矿物元素等无机成分,通过复杂的光合作用过程,形成碳水化合物;这种有机物质的生产者被高一级的消费者草食动物所取食;而草食动物又被更高一级的消费者肉食动物所取食;动植物死亡后,又由数量众多的各类微生物分解成为无机成分,形成了一条严格有序的食物链结构。这种结构制约并调节生物的数量和品种,影响生物的进化以及环境结构的形态和组成方式。这种在非同一水平上进行的物质能量的统一传递过程,使环境结构表现出等级性的特点。
  
  ⑤ 稳定性和变异性:环境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永久的变异性以及有限的调节能力。任何一个地区的环境结构,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人类出现以前,只要环境中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整个环境结构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并在一定限度内自行调节,在新条件下达到平衡。人类出现以后,尤其是在现代生产活动日益发展,人口压力急剧增长的条件下,对于环境结构的变动,无论在深度上、广度上,还是在速度上、强度上,都是空前的。从环境结构本身来看,虽然具有自发的趋稳性,但是环境结构总是处于变化之中。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