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eachable set
可达集
1.
The big idea is that, determinate a small stability region in advance in power system’s state space as a target set, then compute the reachable set in backward time namely the stability region, the target set and the reachable set are both described by level set functions, thus computing the reachable set is converted into solving a terminal value problem of Hamilton-Jacobi equation.
该方法的主要思路是:在电力系统的状态空间预先设定一个小的稳定区域,将其作为目标集,逆时间求解目标集的可达集得到电力系统稳定域;目标集和可达集均由水平集函数描述,从而将可达集的计算转化为求解Hamilton-Jacobi方程的终值问题。
2.
The current formal verification methods of hybrid systems and the verification tools were compared according to representations and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of the reachable sets.
在介绍混合系统形式验证概念的基础上,从可达集表示和可达集计算方法的角度比较了混合系统的各种形式验证方法和验证工具。
3.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reachable set of the following differential inclusion in separatedble Banach space X x ·(t)∈F(t,x(t)), a.
在可分Banach空间X中考虑下列微分包含的可达集x(t)∈F(t,x(t)),a。
2) U-reachable set
U-可达集
3) reachability set
可达到集
4) reachable set
可达集;能达集
5) local reachable set
局部可达集
6) Output reachable set
输出可达集
补充资料:阿毗达摩集论
【阿毗达摩集论】
《阿毗达摩集论》(略名《集论》)是无著所撰简略汇集《阿毗达摩经》中要义的两部论书之一,乃以三乘共同的法相为依据写作的(另外一部是《摄大乘论》,据大乘不共的法相而写作)。纯粹的《阿毗达摩论》书在小乘的典籍里,虽然数见不鲜,但大乘中仅有此论一部。又大乘理想中的完整《阿毗达摩论》应该具备"对流"(说趋向涅槃法的圣道),"数法"(说数的即不止一次的解释诸法的自相和共相),"伏法"(说制伏异说的论议法门),"解法"(说释通经义的解释法门)这四个方面(见《大乘庄严经论·述求品》),而这部《集论》就是完全合乎这样标准的论书。
《集论》全文约一千五百颂,分为五集。"相集"第一,这属于一论的基本法相部分,所以也称为"本事"。其中区分解释蕴、处、界三类法,相摄、相应、成就四大段。首段以九门详细解释蕴等诸法的体性,这就是:一、蕴等所有种类,二、只有这些种类的原由,三、蕴法别名"取蕴"的意义;四、蕴等相状,五、建立蕴等的理由,六、蕴等前后次第的所以,七、蕴等的名义,八、经中对蕴等所说譬喻的意义,九、以实有假有等六十门广分别。在最后诸门分别中又每门都以法门的意义、种类以及用此门观察之所为,这三层来作分别。诸门分别原是"数法"的中心部分,所以本论在这方面显示出大乘特别的精神。小乘《阿毗达摩论》里所有诸门分别只为了成立法体的实在,而在本论则门门都显示舍离"法有自性"的执着,而归趋于法空。第二大段从诸法体性相同的方面说其相摄的关系,这有"相"等十一种摄,熟习了这些就可以在观察境界时易于得到略集思的效用。第三大段从诸法体性不同的方面说其相应的关系,这有"不相离"等六种相应。相应的意义特别显著于各种心法的统一上面,因而熟习了它就易于了解"相应依据心法并无实我"的道理。第四大段从诸法在相续中有增有减的方面说其"成就"的意义,这有"种子"等三种成就,熟习了这些就能对世间法的兴衰不作决定的看法。如上运用摄,相应,成就三种法门都着重在帮助法空的理解,这和小乘的《阿毗达摩》是有不同的。以上四大段相当于《阿毗达摩》中"数法"的一方面。其次,"谛决择集"第二,详说四谛法。苦谛说有情世间及器世间,集谛说烦恼和从他增上所生的诸业,灭谛说在诸法实相上断灭诸有漏法,道谛说资粮等五道能断集证灭。再次"法决择集"第三,在十二分教的基础上详说佛教的意义。再次,"得决择集"第四,说能修习的种种人(补特伽罗)和所修的种种现观。以上决择的谛是佛教所诠之理,法是佛教能诠之教,而得是依教修行,合拢来相当于《阿毗达摩》里"对法"的一方面。最后,"论议决择集"第五,用义理等六门说明释通诸经要旨的方法,又从论轨法门说明论议胜他的方法,这一决择即相当于《阿毗达摩》里"解法"和"伏法"两方面。这样全论五集表现了《阿毗达摩》的四个方面,所以说它是一部规模完备的论书。
另外,《阿毗达摩大乘经》是大乘瑜伽学系立说的重要典据,但是此经既未翻成他国的文字,原本也早散失了。《摄大乘论》虽以经为据,只是解释其一品,而不完全。
惟有《集论》才是遍集经义,也就是汇集一经所有应该思考分别的观点而无所遗漏。由此,我们从论文里,特别是和《瑜伽论》说法有不同的地方,可以想见《阿毗达摩经》的全貌,这是极有意义的。
《集论》原本在印度已经散失,后来印度人在中国西藏发现了此论的梵本断简(约存全论的五分之二,为十一世纪初叶的写本),1950年,经普拉汉校订并从汉、藏译本返译梵文补其残缺而出版。
无著撰成《集论》之后,其门人觉师子曾为作注,对于论说多所补充,后来安慧更糅合本释二文以为一体,成《集论释》,原本现存一部分。此外还有净月所作的释论,原本已佚。
《阿毗达摩集论》(略名《集论》)是无著所撰简略汇集《阿毗达摩经》中要义的两部论书之一,乃以三乘共同的法相为依据写作的(另外一部是《摄大乘论》,据大乘不共的法相而写作)。纯粹的《阿毗达摩论》书在小乘的典籍里,虽然数见不鲜,但大乘中仅有此论一部。又大乘理想中的完整《阿毗达摩论》应该具备"对流"(说趋向涅槃法的圣道),"数法"(说数的即不止一次的解释诸法的自相和共相),"伏法"(说制伏异说的论议法门),"解法"(说释通经义的解释法门)这四个方面(见《大乘庄严经论·述求品》),而这部《集论》就是完全合乎这样标准的论书。
《集论》全文约一千五百颂,分为五集。"相集"第一,这属于一论的基本法相部分,所以也称为"本事"。其中区分解释蕴、处、界三类法,相摄、相应、成就四大段。首段以九门详细解释蕴等诸法的体性,这就是:一、蕴等所有种类,二、只有这些种类的原由,三、蕴法别名"取蕴"的意义;四、蕴等相状,五、建立蕴等的理由,六、蕴等前后次第的所以,七、蕴等的名义,八、经中对蕴等所说譬喻的意义,九、以实有假有等六十门广分别。在最后诸门分别中又每门都以法门的意义、种类以及用此门观察之所为,这三层来作分别。诸门分别原是"数法"的中心部分,所以本论在这方面显示出大乘特别的精神。小乘《阿毗达摩论》里所有诸门分别只为了成立法体的实在,而在本论则门门都显示舍离"法有自性"的执着,而归趋于法空。第二大段从诸法体性相同的方面说其相摄的关系,这有"相"等十一种摄,熟习了这些就可以在观察境界时易于得到略集思的效用。第三大段从诸法体性不同的方面说其相应的关系,这有"不相离"等六种相应。相应的意义特别显著于各种心法的统一上面,因而熟习了它就易于了解"相应依据心法并无实我"的道理。第四大段从诸法在相续中有增有减的方面说其"成就"的意义,这有"种子"等三种成就,熟习了这些就能对世间法的兴衰不作决定的看法。如上运用摄,相应,成就三种法门都着重在帮助法空的理解,这和小乘的《阿毗达摩》是有不同的。以上四大段相当于《阿毗达摩》中"数法"的一方面。其次,"谛决择集"第二,详说四谛法。苦谛说有情世间及器世间,集谛说烦恼和从他增上所生的诸业,灭谛说在诸法实相上断灭诸有漏法,道谛说资粮等五道能断集证灭。再次"法决择集"第三,在十二分教的基础上详说佛教的意义。再次,"得决择集"第四,说能修习的种种人(补特伽罗)和所修的种种现观。以上决择的谛是佛教所诠之理,法是佛教能诠之教,而得是依教修行,合拢来相当于《阿毗达摩》里"对法"的一方面。最后,"论议决择集"第五,用义理等六门说明释通诸经要旨的方法,又从论轨法门说明论议胜他的方法,这一决择即相当于《阿毗达摩》里"解法"和"伏法"两方面。这样全论五集表现了《阿毗达摩》的四个方面,所以说它是一部规模完备的论书。
另外,《阿毗达摩大乘经》是大乘瑜伽学系立说的重要典据,但是此经既未翻成他国的文字,原本也早散失了。《摄大乘论》虽以经为据,只是解释其一品,而不完全。
惟有《集论》才是遍集经义,也就是汇集一经所有应该思考分别的观点而无所遗漏。由此,我们从论文里,特别是和《瑜伽论》说法有不同的地方,可以想见《阿毗达摩经》的全貌,这是极有意义的。
《集论》原本在印度已经散失,后来印度人在中国西藏发现了此论的梵本断简(约存全论的五分之二,为十一世纪初叶的写本),1950年,经普拉汉校订并从汉、藏译本返译梵文补其残缺而出版。
无著撰成《集论》之后,其门人觉师子曾为作注,对于论说多所补充,后来安慧更糅合本释二文以为一体,成《集论释》,原本现存一部分。此外还有净月所作的释论,原本已佚。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