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ivate group
私有组
2)  private ownership
私有
1.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unity and opposites between public ownership and private ownership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socialism and expounds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two kinds of ownership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 and opposing tendency.
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论述了公有和私有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进而阐明了在理论上、在实践上、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上、在反倾向上正确认识两者关系的现实意
3)  privatization
私有化
1.
Analysis of Privatization of Japanese Post Service;
日本邮政服务私有化透析
2.
Review of American social security privatization;
美国社会保障私有化研究述评
3.
Privatization,Corruption and SOE Restructuring;
私有化、腐败与国有企业重构
4)  ecological possession
生态私有
1.
Demonstrativ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possession countermeasure in Muus Sandland--A case with Majiamao village in Yulin city;
毛乌素沙地治理中生态私有对策实证分析——以榆林市芹河乡马家茆村为例
5)  private business
私有企业
1.
The internal audit has functions as check and supervision,protection,certification private businesses.
正确认识和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解决私有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当前私有企业加强管理及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
6)  private capital
私有资本
1.
Feasibility study on introduction of private capital for railway construction;
铁路建设引入私有资本的可行性研究
2.
The public capital and the private capital have both the common ground and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既有共同点,又有本质区别。
3.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n opinion on the duality of the circling private capital for the first time by the completely dialectical locomotion way in the article,it also points out the private capital with its social status and demonstrates the private capital along with its economy s legal station of the objective reality on our basic economical systems.
本文提出"运动中的"私有资本具有二重性的观点,论证了私有资本及其经济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的法定地位的客观现实性。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组蛋白是存在于染色体内的与 DNA结合的碱性蛋白质,染色体中组蛋白以外的蛋白质成分称非组蛋白。绝大部分非组蛋白呈酸性,因此也称酸性蛋白质或剩余蛋白质。组蛋白于1834年由德国科学家A.科塞尔发现。
  
  组蛋白对染色体的结构起重要的作用。染色体是由重复单位──核小体组成。 每一核小体包括一个核心8聚体(由 4种核心组蛋白H2A、H2B、H3和H4的各两个单体组成);长度约为200个碱基对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和一个单体组蛋白H1。长度约为140个碱基对的DNA盘绕于核心8聚体外面。在核心8聚体之间则由长度约为60个碱基对的DNA连接。这种DNA称为"接头"DNA。
  
  组蛋白的组分  几乎所有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蛋白均可分成5种主要的组分,分别用字母或数字命名,命名方法也不统一,如H1或称F1,Ⅰ;H2A或称F2A2,Ⅱb1;H2B或称F2B,Ⅱb2;H3或称F3,Ⅲ;H4或称F2A1,Ⅳ。有核的红细胞或个别生物体中,还存在特别的组蛋白成分,红细胞中为H5或F2C,Ⅴ,鲑鱼组织中为H6或T。H2A、H2B、H3、H4组成核小体的核心,也称核心组蛋白。根据组蛋白的一级结构,又可将它们分为3种类型:赖氨酸含量特别丰富的组蛋白(H1);赖氨酸含量较丰富的组蛋白(H2A和H2B);精氨酸含量丰富的组蛋白(H3和H4)。从整体来说,组蛋白在进化过程中保守性很强。其中H1变化较大,H3和H4变化最小。如对小牛胸腺的5种组蛋白,豌豆苗组蛋白的H3、H4和兔胸腺组蛋白H1等的一级结构比较中发现,小牛胸腺和豌豆苗的组蛋白H4间只在60位和77位上的两个氨基酸残基不同。但已知的真菌和原生动物的组蛋白的部分一级结构和动、植物的组蛋白间的差异较大。
  
  组蛋白合成后的修饰  这是形成组蛋白各组分微不均一性的主要原因。修饰的方式有:①乙酰化。有两种,一种是H1、H2A、H4 组蛋白的氨基末端乙酰化,形成α-乙酰丝氨酸,组蛋白在细胞质内合成后输入细胞核之前发生这一修饰。二是在H2A、H2B、H3、H4的氨基末端区域的某些专一位置形成 N6-乙酰赖氨酸。②磷酸化。所有组蛋白的组分均能磷酸化,在细胞分裂期间,H1的1~3个丝氨酸可以磷酸化。而在有丝分裂时期,H1有3~6个丝氨酸或苏氨酸发生磷酸化,其他四个核心组蛋白的磷酸化可以发生在氨基末端区域的丝氨酸残基上。组蛋白的磷酸化可能会改变组蛋白与 DNA的结合。③甲基化。仅发现于H3的 9和27位和H4的20位的赖氨酸,鸭红细胞组蛋白H1和H5的组氨酸。④ADP-核糖基化。组蛋白H1、H2A、H2B及H3和多聚ADP-核糖的共价结合,ADP-核糖基化被认为是在真核细胞内启动复制过程的扳机。
  
  非组蛋白  染色质中一大群分子量5000~ 15000的蛋白质的总称。真核细胞的非组蛋白可能有 100种以上。由于非组蛋白本身具有聚合特性,它们和组蛋白、核酸等也有结合能力,用电泳和层析技术完全分离非组蛋白比较困难,用双向电泳技术曾在兔肝和诺维科夫肝癌细胞分别分离到69个和84个组分。非组蛋白大致包含下列三类蛋白质:①细胞核内大量的酶。包括 DNA合成及修复过程中的DNA多聚酶和连接酶,核糖核酸(RNA)聚合酶,以及核酸和蛋白质如组蛋白在修饰过程中所需要的酶;②在染色体中起结构作用的蛋白质;③其他尚未阐明功能的蛋白质。非组蛋白在各种组织和细胞的分化及发育过程中以及在正常细胞向肿瘤细胞的转化过程中均会发生变化。各种不同的动物和组织中的非组蛋白成分也有较大的变化。非组蛋白能够选择性地和同源 DNA 结合,它们在RNA聚合酶作用下在体外能促进DNA的转录,所以有人认为染色质中的具有专一功能的非组蛋白在基因转录的选择性调控上起重要作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