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海洋烃类污染
1)  ocean pollution by hydrocarbons
海洋烃类污染
2)  marine pollution
海洋污染
1.
Legislative improvement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ability in marine pollution of China
中国海洋污染刑事责任追究的立法完善
2.
To solve the problems,to improve the system and to do a better job in the emergency response to marine pollution
破解难题 完善机制 做好我国海洋污染应急处置工作
3.
In the current Chinese regulatory institution of marine pollution compensation,the qualification of the state marine administration's civil claim has been argued for a long time.
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法理层面上阐明了国家海洋管理部门行使海洋污染民事索赔权的主体资格,在操作层面上提出了如何界定目前行使民事索赔权的具体部门,以及从发展的角度如何清除行政部门行使海洋污染民事索赔权的法律障碍。
3)  sea pollution
海洋污染
4)  Ocean pollution
海洋污染
5)  pollution of sea by oil
油类造成的海洋污染
6)  Hydrocarbons pollutants
烃类污染物
补充资料:海洋病原体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使致病性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进入海洋水体、底质和生物体而造成的污染。它降低或破坏海水和海产品的使用价值,并经一定途径造成对人体健康及海洋生物的危害。
  
  来源与传播  海洋环境中的病原体主要来源于未经消毒处理的人畜粪便等排泄物、城市生活及医院污水、工农业及养殖业废水等。进入海洋环境的病原体,大部分因不适应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很快死亡,但有一部分能存活一段时间,条件适宜时甚至可以繁殖,成为疾病的传染源。此外,海洋中一些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可因人为造成的环境条件变化,大量繁殖而成为危害海洋生物或人类的病原体。海洋病原体进入人体的途径是生食或食用烹调不当的染菌海产品,或在海水浴时接触了受病原体沾污的海冰。至于病原体进入海洋生物体内,除接触传染外,摄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主要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能力、机体的抵抗力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
  
  种类与危害  目前已知的海洋病原体主要有:
  
  细菌  ① 沙门氏菌属。包括伤寒、副伤寒、鼠伤寒及肠炎沙门氏菌等,通过人畜粪便排泄物沾污海水或因加工及储运不当而造成鱼、贝类二次污染。由于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染菌海产品以及接触污染的水体后能引起伤寒、副伤寒以及沙门氏菌肠胃炎等疾病流行。
  
  ② 志贺氏菌属。人粪等排泄物及生活污水中的志贺氏菌进入海洋环境后,可在沿岸海水中存活较长的时间(水温13°C时生存25日,37°C时生存 4日),并可污染海洋中的鱼、贝类。人接触污染的海水或生食污染的海产品后,可引起症状轻重不等的腹泻或急性痢疾,有时甚至引起水型痢疾暴发流行。
  
  ③ 霍乱弧菌。能引起人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霍乱,它是"国境卫生检疫传染病"之一。因接触污染的水体或经口进入人体而传播流行。沿海和港湾附近的居民发病率较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R.R.科尔韦尔等在切萨皮克湾、路易斯安那州沿海等水域,多次分离到霍乱弧菌。该菌能生存在水体和贝类等海洋生物中,值得重视。
  
  ④ 副溶血弧菌。是海洋环境中正常的菌群之一,在沿海水域和鱼、虾、贝等海洋生物体内经常分离到。当环境条件不利,如养殖密度过高、水温突然变化时,该菌可大量繁殖而引起生物病害或大量死亡。人们生食或食用烹调不当的受污染海产食品后,能引起急性胃肠炎。1950年曾在日本大阪,从吃过的沙丁鱼和病人尸体肠内容物中首次发现本菌。1958年在上海,从死于食物中毒病人的肠内容物中也分离到此菌。副溶血弧菌是沿海居民食物中毒的最常见病原菌。
  
  ⑤ 龙虾加夫基氏菌。在美国和加拿大沿海一带,曾发生此菌从龙虾破损的壳体侵入肉体引起龙虾患败血症而大批死亡的事例。
  
  ⑥ 假单胞杆菌。天然存在于海洋环境中,是鱼、虾、贝等海洋生物体内的正常菌群之一。如当养殖条件恶化,此菌即可引起黑鲷等海洋生物体表溃疡和败血症,它是海产养殖生物的重要病原菌。
  
  病毒  一些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毒,可随着粪便等排泄物污染海水并能存活于牡蛎等海洋生物体中,成为疾病的传染源。海洋环境中的这类病毒主要包括:肝炎病毒可引起甲型或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小儿麻痹症;腺病毒引起咽喉炎、肺炎或结膜炎;轮状病毒和诺瓦克病毒引起婴幼儿及成人胃肠炎等。这些病毒经常在沿岸水体中分离出来,如美国得克萨斯海湾经常有数以百计的人,因在污染病毒的海水中游泳或吃了染毒的海产品后而发病。中国上海等地也有因食用染毒毛蚶而发生甲型肝炎流行的报告。
  
  寄生虫  寄生于海洋鱼类(如鳕、鲑、鲐鱼等)体内的一种线虫(Anisakis mifina),除能感染鱼及其幼体外,尚能通过生食或食用烹调不当的鲑鱼等方式,进入人体引起嗜伊红细胞增多性贫血。
  
  监测与防治  水体中病原体污染目前常以大肠杆菌总数表示,也可以人体体表存在的葡萄球菌和绿脓假单胞菌作为指示菌,大肠杆菌噬菌体可作为水质病毒污染的指标。由于受分离和计数方法的限制,选择这些微生物作为水体污染的指标只有相对的意义,如某些肠道病毒就不能完全被指示出来。防治措施应以预防为主,对含病原体的医疗污水、生活废水和养殖废水等,必须经过处理和严格消毒后,方能排入海域。提倡不生吃海产品,对含有病原体的海产品,按《食品卫生法》,进行检疫和处理。对渔业区域和海滨风景及海水浴场区域,定期进行卫生监测,都是必要的防治措施。
  
  

参考书目
   J.M.Sieburth,Sea Microbes,Oxford Univ. Press,New York,1979.
   耿贯一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7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