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小山嗣音》
1)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Literature of Xiao Shan
《小山嗣音》
1.
When he was the magistrate of Fengtai county from the 13th year to the 19th year of Jiaqing,he compiled three books,namely Fengtai Annals, The Collected Works of Fang Haiwei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Literature of Xiao Shan.
为政之(?),李兆洛积极从事文献活动,纂修《凤台县志》十二卷,编辑《淮南方孩未先生全集》十六卷、《小山嗣音》四卷。
2)  Ci of Chuanshan Descending from the Spirit of Li Sao
嗣响离骚的船山词
3)  The Sound of the Mountain
山音
1.
The Disposition of Sexual Reproduction Worship in The Sound of the Mountain
试论《山音》的性生殖崇拜意向
4)  receive a relative child to adopt
承嗣继嗣
5)  the hill
小山
1.
This paper stresses in textual research and examination of words in " Pu sa man " , attempt: to the analysis of the words about the hill, .
本文着眼于《菩萨蛮》的名物考释,试图通过对“小山”、“藕丝”、“香红”、“秋色”、“金鸂鶒”等名物的解析,运用历史、考古、统计、色彩美学等方法,以期对《菩萨蛮》十四首作全面的探讨。
6)  hill [英][hɪl]  [美][hɪl]
山丘小山
补充资料:霍承嗣墓

霍承嗣墓于1963年春在昭通县城西北后海子中寨发现。1965年冬拆迁至县城原孔庙内,建室保护。从已有的实物资料看,晋代壁画墓,在云南是首次出土;像这座具有确切纪年和地志的东晋壁画墓室,国内亦属少见。

该墓壁用石条镶砌,平面呈正方形,顶为覆斗状。墓石顶棚与四壁上绘制了丰富的彩色壁画,并分别题有隶、楷、行三体的款识多处。四周的壁画,又分上下两层,中间有带形图案为界,下层图画内容,多反映现实;上层多属神话。画较古朴粗略,构图、比例亦较差,当为一般民间艺人的作品。

墓的正面(北壁),上层是一幅写意画,云纹舒卷,远方有人骑马张弓逐兽;近处莲蕊初绽,长蛇缠龟相斗。下层是写实,正中为墓主画像,高约50厘米,朱唇稀须,红袍黑帽,盘足而坐,石手执扇。墓主像的左上角,有8行黑书铭记。题记中的太元,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当面公元386至394年之间,距今约1600的。此墓实为招魂享祀之墓。从题记及史料得知,霍家先世在荆州枝江,后又官于枝江,枝江旧为楚国地,有“招魂”俗。后人沿用传统习俗,招魂祭祀,是可以理解的。

在霍承嗣画像的东侧,画有一枝“红缨旄节”,再往东,绘有仪仗架,插曲柄华盖、幡、矛等12件器物。显示 主人的身份。画像左右还有近20人,分二层,上层像较大的,为侍从,捧物、参见,各有其态;下层人像较小,似为兵卒,作练武、运动之状。

东壁的上方,画一奔走猛虎,前后左右各有鸟,如鹤、如鹰、如雉;后有楼阁、石阙、小鹿。下段绘人,分两排,上排执幡旗的武士13人,内穿黑衣5人,白衣8人。下排绘骑铠马执戈的武士,存5人。有犬奔于其间。

西壁的上方,主体为龙,龙前有一女,左手持草,傍题“玉女以草授龙”,龙后有鸟、兽、楼阁,约与东壁对称。下绘人,又分为四排,第一排,武士执曲柄长刀13人;第二、三排,绘披毡、赤足、蝌头人像27人,似为彝族先民打扮;第四排为骑马武士,存4人。这一组图画,系由汉族、彝族组合而成,看来,霍家的“部曲”(属于是私人的武士或奴仆),既有汉族,又有彝族。《华阳国志·南中志》曾载,南中大姓,多出金帛聘“夷为家部曲,得多者弈世袭官。于是夷人贪货物,以渐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这里“贪货”的夷人,当是少数,较多的是为生活所逼而成部曲。彝汉同为部曲,这在民族融合上是进了一步。墓画笔文献,都一致证明了这一点。

南壁,即两扇石门内横额,画有一层,旁有披甲执戈的武士,名曰“中门侯”,大概是为在墓主守门。两旁还有道符。

整个壁画,技巧虽然不高,但从反映的内容看,却有多方面的价值。从绘画上看,作者注意经营位置,墓主造型高大,而其他人物则有意缩小,主从关系鲜明;各种颜料的运用,且历千余年而不褪色,可见配料、着色上的水平。从军事上看,“夷汉部曲”的形象、铠马、戈矛、弓箭的配备,均为珍贵的资料;从墓中人物所显示的等级、尊卑关系,以及各种神话宗教图案的出现,可以窥见晋代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若干侧面。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