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cube prism
分色棱镜
1.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design of color separation and recombination system which achieves the optical function by an X-cube prism,two dichroic filters and two reflectors.
针对三片式数字光处理投影机光学系统中分色合色结构复杂、重量大、后焦距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一个分色棱镜和两个二向色性滤色片来实现分色合色的方法。
2) Prism,power,resolving,chromatic.
色分辨率棱镜
3) dispersion prism
色散棱镜
1.
: This article analysed the properties and the top angle design of the dispersion prisms.
分析了色散棱镜的特性及其顶角设计问题。
2.
A design for a birefringent dispersion prism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nd polarized dispersion is analyzed when white light passes through a birefringent prism or wollaston prism.
给出了一种双折射色散棱镜的设计;分析了白光经过双折射棱镜以及渥拉斯顿棱镜的偏光色
4) Prism dispersion
棱镜色散
1.
The effect of the nonlinear property of prism dispersion on the radiance measur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ing spectrometer was analyzed in VNIR.
棱镜色散成像光谱仪对景物光谱的采样不是等间隔的。
2.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pectral curvature on the acquired radiant signal by imaging spectrometer with prism dispersion, the errors of acquired signal between with spectral offset 0.
为了研究谱线弯曲对棱镜色散成像光谱仪光谱辐射信号采集的影响,结合复合棱镜的色散特性,在可见近红外光谱区(400~1 000 nm)内,分析了当光谱偏离量为0。
5) comparison prism
比色棱镜
补充资料:电子分色
运用电子技术从原稿制作分色片,是一项发展很快的新技术。早在20世纪30年代,有 2种电子分色的设想:一种是美国柯达公司的摩雷和莫尔斯发明的,采用模拟照相蒙版的原理。另一种是美国因特泰普公司的哈代和沃斯伯里设想的。两者虽都制造出机器的雏型,但后者转让给美国无线电公司后被放弃。前者由时代公司接续发展,成为仍在美国生产的印刷发展公司 (PDI)的电子分色机。
电子分色是用光电扫描实现的。将1束白光(一般用卤素灯或氙灯作光源) 聚焦成一个很小的光点向原稿逐点逐行扫描。每个透过原稿或由原稿反射出来的光点的光由 1套光学系统接受。经光学系统处理后得到蓝、红、绿3束色光,分别投射到3个光电倍增管上,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的强弱随光的强弱而变化。每个光点转换所得的电信号经过一系列的电路进行层次校正、色彩校正、提高清晰度及强调细层次等的处理,最后输入记录装置。将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使感光材料曝光,在这里光信号的强弱又取决于电信号的强弱。经逐点逐行在感光片上扫描曝光后即得到 1张分色片。重复扫描 4次得到印刷黄、品红、青、黑 4色的分色片。新型的分色机可以1次分出4色分色片,并可与电子计算机拼版系统配合进行整页拼版。
电子分色中的色彩校正大部分是用模拟计算机进行的。在模拟计算机中,以 1个颜色为主,计算为复制出这一光点的色彩所需的这一颜色的油墨量 (转换成底片密度或网点面积)。在进行计算时,将3个色光转换而得的电信号,模拟照相蒙版的方法,进行转换并叠加成一个电信号,以达到校正颜色的目的。因此,在色彩合成上仍是运用三原色的原理。但是,用模拟计算机校色,所需调整的旋钮很多,操作复杂。市场上已经出现全数字式电子分色机。这种电子分色机是将扫描所得的电信号即时数字化并输入计算机,进行运算校色。这样,所需调整的旋钮大为减少,操作简单方便。预计未来的电子分色机上的模拟式校色将均为数字化校色所取代。
1976年联邦德国的H.屈帕斯提出系统的"非彩色结构"复制理论。在传统的分色中,用黄、品红、青三原色来再现灰色调,黑色则起调整及强调画面反差的作用。实质上,在黄、品红、青三原色混合印在一起时所呈现的颜色,包含中性灰、彩色两个部分。屈帕斯把第 1部分称为"非彩色"部分,认为没有必要用三原色叠合,可用适量的黑来替代。因而,所有的颜色都可以用 1个或2个原色,需要时加上适量的黑色来得到。"非彩色结构"复制法只有用电子分色才能实现。80年代以来新型电子分色机都已具有这种功能。
电子分色所得的图像清晰度很高,并且已经过层次及色彩校正,因而制得的分色片稍作修整即可制作印版,既提高了质量和效率,又节约了感光材料。在计算机飞跃发展的情况下,将图像扫描后即数字化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实现全部层次、色彩校正,细微层次强调及缩放等功能,将使图像处理全部数字化,分色机的结构将更加简化。这种发展趋势已日益明显。
电子分色是用光电扫描实现的。将1束白光(一般用卤素灯或氙灯作光源) 聚焦成一个很小的光点向原稿逐点逐行扫描。每个透过原稿或由原稿反射出来的光点的光由 1套光学系统接受。经光学系统处理后得到蓝、红、绿3束色光,分别投射到3个光电倍增管上,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的强弱随光的强弱而变化。每个光点转换所得的电信号经过一系列的电路进行层次校正、色彩校正、提高清晰度及强调细层次等的处理,最后输入记录装置。将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使感光材料曝光,在这里光信号的强弱又取决于电信号的强弱。经逐点逐行在感光片上扫描曝光后即得到 1张分色片。重复扫描 4次得到印刷黄、品红、青、黑 4色的分色片。新型的分色机可以1次分出4色分色片,并可与电子计算机拼版系统配合进行整页拼版。
电子分色中的色彩校正大部分是用模拟计算机进行的。在模拟计算机中,以 1个颜色为主,计算为复制出这一光点的色彩所需的这一颜色的油墨量 (转换成底片密度或网点面积)。在进行计算时,将3个色光转换而得的电信号,模拟照相蒙版的方法,进行转换并叠加成一个电信号,以达到校正颜色的目的。因此,在色彩合成上仍是运用三原色的原理。但是,用模拟计算机校色,所需调整的旋钮很多,操作复杂。市场上已经出现全数字式电子分色机。这种电子分色机是将扫描所得的电信号即时数字化并输入计算机,进行运算校色。这样,所需调整的旋钮大为减少,操作简单方便。预计未来的电子分色机上的模拟式校色将均为数字化校色所取代。
1976年联邦德国的H.屈帕斯提出系统的"非彩色结构"复制理论。在传统的分色中,用黄、品红、青三原色来再现灰色调,黑色则起调整及强调画面反差的作用。实质上,在黄、品红、青三原色混合印在一起时所呈现的颜色,包含中性灰、彩色两个部分。屈帕斯把第 1部分称为"非彩色"部分,认为没有必要用三原色叠合,可用适量的黑来替代。因而,所有的颜色都可以用 1个或2个原色,需要时加上适量的黑色来得到。"非彩色结构"复制法只有用电子分色才能实现。80年代以来新型电子分色机都已具有这种功能。
电子分色所得的图像清晰度很高,并且已经过层次及色彩校正,因而制得的分色片稍作修整即可制作印版,既提高了质量和效率,又节约了感光材料。在计算机飞跃发展的情况下,将图像扫描后即数字化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实现全部层次、色彩校正,细微层次强调及缩放等功能,将使图像处理全部数字化,分色机的结构将更加简化。这种发展趋势已日益明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