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p output
地图回放
2) Image Playback
图像回放
3) local playback
本地回放
4) seismic playback apparatus
地震回放仪
5) map enlargement
地图放大(法)
6) map enlargement
地图放大〔法〕
补充资料:天水放马滩木版地图
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放马滩出土的战国晚期秦木版邽县地图。1986年6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放马滩发现了一处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的公共墓地,从1 号墓中出土了木版地图。图中所绘是战国晚期秦国邽县(今天水市)的政区范围、地理概况。
版图共 4块,以松木制成。出土时置于棺槨头箱内,保存完好。其中 3块木板两面绘制,1块仅绘1面,共存图 7幅。
第一块,编号86TFM1∶7、8、11,出土时裂为 3块,所以有3个编号,经整理复原为1块,长方形,长26.7厘米,宽18.1厘米,厚 1.1米。表面加工平整,用墨笔两面绘制,基本画满版面。
正面绘有山、水系、沟溪等地形。注明地名 10 处:邽丘、略、中田、广堂、南田、傽、偵、杨里、真里、,用方框为图标,其中"邽丘"最大,其余皆小,表示不同的级别。背面绘有山、水系、沟溪,注明地名7处:广堂、中田、炎成、山格、明溪、故西山、故东谷,并特别用图标指出了关隘的位置,曰"闭"。图中有一处亭形建筑标记,但无名称,表示是一处重要驻地。图下方写有"上"字,提示本图的正读方向。该图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以上正背两图,据地形和"广堂"、"中田"两地的重复图线,可拼接为一图。
第二块,编号86TFM1∶9,完整,长方形,长26.6厘米,宽 15 厘米,厚 1.1厘米,仅绘一面,另一面无图。绘有山、水系、沟溪、关隘。注明地名10处:上临、苦谷、燔史谷、燔史关、大松、、松利、大松利、杨谷、相谷,大小关口 5处,并注明了各地之间相距里程和木材分布情况。
第三块,编号86TFM1∶12,完整,长方形,长26.5厘米,宽18.1厘米,厚 1.1厘米,两面绘制。正面绘有山、水系、沟溪、关隘、道路、地形等。注明地名12处:北谷、苦谷、九员、炎谷、上辟磨、下辟磨、虎谷、上临、下临、上杨谷、下杨谷、兴溪;标出木材 5种:倈木、灌木、杨木、榆木、楠木。部分地段标有里程。图中从东至西有两条线,一条弯曲迂回,表示河流形状,另一条则直通至界,表示道路走向。图上右方一条曲线,为东北界线。有些地名与第二块 (编号86TFM1∶9)图相同,但范围稍大,补充了后者的内容和范围。背面是一幅尚未绘成的地形图,仅绘出了山及河流,无注文。
第四块,编号86TFM1∶21,完整,长方形,长26.8厘米,宽16.9厘米,厚 1厘米,两面绘制。正面绘有山、水系、沟溪、关隘,注明地名18处:东庐、韭园、兴溪、下杨、上杨、下临、上临、虎溪、溪、丹溪、西庐、下获思、上获思、下辟磨、上辟磨、九员、苦谷、仑溪。其中上、下获思两地注明有倈木。该图与图四可拼接。背面绘有山、水系,注明地名 9处:苦史、夹比、孟溪、广堂史、夹比铺溪、大祭、大祭相铺豁、中、小。该图与图一可拼接。
以上4块木版上所绘7幅图,除一幅为半成品外,其他 6幅可拼接为一幅完整的邽丘县全图。根据图中所标里程按同出土木尺计算,地图所绘范围东西 312里 (今135公里),南北204里(今88公里),总面积63648平方里(今 11880平方公里),约等于现今之天水市秦城区、北道区及相邻的清水、秦安两县部分地区。图中共见各不相同的地名28处,山名 2处,豁谷 4处,溪名 8处,关隘6 处。全图以邽丘为中心,向四周扩展。以图标所示,地名可分三级,即县级:"邽丘" 1 处;里级:杨里、真里、略、傽、偵、、中田、炎成、广堂、南田 10处;居民点 17 处。县级用大方框标示,里级用小方框标示,居民点无标识。全图以一条东西向河流为中心轴,西始于"故东谷" 与"故西山"之间,流经中部的"邽丘"地,东出"丹溪",南北两翼许多支流汇入主流。考其地理位置,这条河流即渭水流域天水段。
这幅地图的发现对了解秦国邽丘县的行政建置、管辖区域、地形概况、自然资源、交通状况以及与秦廷的关系等重大历史和地理问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是中国早期地图测绘史的重要实据。
版图共 4块,以松木制成。出土时置于棺槨头箱内,保存完好。其中 3块木板两面绘制,1块仅绘1面,共存图 7幅。
第一块,编号86TFM1∶7、8、11,出土时裂为 3块,所以有3个编号,经整理复原为1块,长方形,长26.7厘米,宽18.1厘米,厚 1.1米。表面加工平整,用墨笔两面绘制,基本画满版面。
正面绘有山、水系、沟溪等地形。注明地名 10 处:邽丘、略、中田、广堂、南田、傽、偵、杨里、真里、,用方框为图标,其中"邽丘"最大,其余皆小,表示不同的级别。背面绘有山、水系、沟溪,注明地名7处:广堂、中田、炎成、山格、明溪、故西山、故东谷,并特别用图标指出了关隘的位置,曰"闭"。图中有一处亭形建筑标记,但无名称,表示是一处重要驻地。图下方写有"上"字,提示本图的正读方向。该图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以上正背两图,据地形和"广堂"、"中田"两地的重复图线,可拼接为一图。
第二块,编号86TFM1∶9,完整,长方形,长26.6厘米,宽 15 厘米,厚 1.1厘米,仅绘一面,另一面无图。绘有山、水系、沟溪、关隘。注明地名10处:上临、苦谷、燔史谷、燔史关、大松、、松利、大松利、杨谷、相谷,大小关口 5处,并注明了各地之间相距里程和木材分布情况。
第三块,编号86TFM1∶12,完整,长方形,长26.5厘米,宽18.1厘米,厚 1.1厘米,两面绘制。正面绘有山、水系、沟溪、关隘、道路、地形等。注明地名12处:北谷、苦谷、九员、炎谷、上辟磨、下辟磨、虎谷、上临、下临、上杨谷、下杨谷、兴溪;标出木材 5种:倈木、灌木、杨木、榆木、楠木。部分地段标有里程。图中从东至西有两条线,一条弯曲迂回,表示河流形状,另一条则直通至界,表示道路走向。图上右方一条曲线,为东北界线。有些地名与第二块 (编号86TFM1∶9)图相同,但范围稍大,补充了后者的内容和范围。背面是一幅尚未绘成的地形图,仅绘出了山及河流,无注文。
第四块,编号86TFM1∶21,完整,长方形,长26.8厘米,宽16.9厘米,厚 1厘米,两面绘制。正面绘有山、水系、沟溪、关隘,注明地名18处:东庐、韭园、兴溪、下杨、上杨、下临、上临、虎溪、溪、丹溪、西庐、下获思、上获思、下辟磨、上辟磨、九员、苦谷、仑溪。其中上、下获思两地注明有倈木。该图与图四可拼接。背面绘有山、水系,注明地名 9处:苦史、夹比、孟溪、广堂史、夹比铺溪、大祭、大祭相铺豁、中、小。该图与图一可拼接。
以上4块木版上所绘7幅图,除一幅为半成品外,其他 6幅可拼接为一幅完整的邽丘县全图。根据图中所标里程按同出土木尺计算,地图所绘范围东西 312里 (今135公里),南北204里(今88公里),总面积63648平方里(今 11880平方公里),约等于现今之天水市秦城区、北道区及相邻的清水、秦安两县部分地区。图中共见各不相同的地名28处,山名 2处,豁谷 4处,溪名 8处,关隘6 处。全图以邽丘为中心,向四周扩展。以图标所示,地名可分三级,即县级:"邽丘" 1 处;里级:杨里、真里、略、傽、偵、、中田、炎成、广堂、南田 10处;居民点 17 处。县级用大方框标示,里级用小方框标示,居民点无标识。全图以一条东西向河流为中心轴,西始于"故东谷" 与"故西山"之间,流经中部的"邽丘"地,东出"丹溪",南北两翼许多支流汇入主流。考其地理位置,这条河流即渭水流域天水段。
这幅地图的发现对了解秦国邽丘县的行政建置、管辖区域、地形概况、自然资源、交通状况以及与秦廷的关系等重大历史和地理问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是中国早期地图测绘史的重要实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