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大型钢筋混凝土结构
1)  larg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大型钢筋混凝土结构
1.
The jointles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elaborated in larg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methods that contraction is compenstaed by the expansive concrete, the post-cast strap and strengthening strap is replaced by the jointless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and applied.
论述在大型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应用“无缝施工”技术,用膨胀混凝土补偿收缩,用“无缝施工”替代后浇带以及加强带的施工方法和运用。
2)  RC structural model
钢筋混凝土结构模型
3)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钢筋混凝土结构
1.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liability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in construction period;
浅析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期可靠性的因素
2.
The 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the crack in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和控制
3.
Analysis methods of the reliability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
4)  RC structure
钢筋混凝土结构
1.
Influence of carbonation reaction to RC structure;
碳化反应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影响
2.
The application of seismic conceptual design in RC structure;
抗震概念设计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
3.
Rigidity of strengthened RC structure;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后的刚度分析
5)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钢筋混凝土结构
1.
Simple depiction of reliability analysis and control during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construction;
浅述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期可靠性分析与控制
2.
The state of art of research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rroded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受腐蚀钢筋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3.
Reliability analysis method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during construction;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期可靠性分析方法
6)  reinforced concrete
钢筋混凝土结构
1.
The teaching study on the cours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for non-structure engineering profession;
非结构工程专业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研究
2.
CFRP-strengthened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can avoid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strengthening method,such as long construction period,high degree of difficulty,high cost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complex shapes with curved face.
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具有比强度比模量高、耐腐蚀、可设计性好且成型容易等优异特性;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完全避免了传统加固方法施工周期长、难度大、费用高、不能加固曲面等形体复杂构筑物等缺点;综述了国内外有关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技术与应用的最新进展。
补充资料:钢筋混凝土结构
      用配有钢筋增强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
  
  基本原理  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远低于抗压强度,因而素混凝土结构不能用于受有拉应力的梁和板。如果在混凝土梁、板的受拉区内配置钢筋,则混凝土开裂后的拉力即可由钢筋承担,这样就可充分发挥混凝土抗压强度较高和钢筋抗拉强度较高的优势,共同抵抗外力的作用,提高混凝土梁、板的承载能力(见图)。
  
  
  钢筋与混凝土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能有效地共同工作,是由于混凝土硬化后混凝土与钢筋之间产生了粘结力。它由分子力(胶合力)、摩阻力和机械咬合力三部分组成。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机械咬合力,约占总粘结力的一半以上。将光面钢筋的端部作成弯钩,及将钢筋焊接成钢筋骨架和网片,均可增强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为保证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可靠粘结和防止钢筋被锈蚀,钢筋周围须具有15~30毫米厚的混凝土保护层。若结构处于有侵蚀性介质的环境,保护层厚度还要加大。
  
  梁和板等受弯构件中受拉力的钢筋,根据弯矩图的变化沿纵向配置在结构构件受拉的一侧(见钢筋混凝土梁)。在柱和拱等结构中,钢筋也被用来增强结构的抗压能力。它有两种配置方式:一是顺压力方向配置纵向钢筋,与混凝土共同承受压力;另一是垂直于压力方向配置横向的钢筋网和螺旋箍筋,以阻止混凝土在压力作用下的侧向膨胀,使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的应力状态,从而增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变形能力(见钢筋混凝土柱)。由于按这种方式配置的钢筋并不直接承受压力,所以也称间接配筋。在受弯构件中与纵向受力钢筋垂直的方向,还须配置分布筋和箍筋,以便更好地保持结构的整体性,承担因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应力,及承受横向剪力。
  
  应用范围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极广,各种工程结构都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见彩图)。最近若干年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原子能工程、海洋工程和机械制造业的一些特殊场合,如反应堆压力容器、海洋平台、巨型运油船、大吨位水压机机架等,均得到十分有效的应用,解决了钢结构所难于解决的技术问题。  沿革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19世纪中叶才应用在建筑工程中。1849年,法国人J.L.朗姆波和1867年法国人J.莫尼埃先后在铁丝网两面涂抹水泥砂浆制作小船和花盆。1884年德国建筑公司购买了莫尼埃的专利,进行了第一批钢筋混凝土的科学实验,研究了钢筋混凝土的强度、耐火性能,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1886年德国工程师M.克嫩提出钢筋混凝土板的计算方法。与此同时,英国人W.D.威尔金森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楼板专利;美国人T.海厄特对混凝土梁进行试验;法国人F.克瓦涅出版了一本应用钢筋混凝土的专著。
  
  目前,各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有容许应力设计法、破坏强度设计法和极限状态设计法。在钢筋混凝土出现的早期,大多采用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容许应力设计法。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苏联开始采用考虑钢筋混凝土破坏阶段塑性的破坏强度设计法;50年代,更进一步完善为极限状态设计法,它综合了前面两种设计方法的优点,既验算使用阶段的容许应力、容许裂缝宽度和挠度,也验算破坏阶段的承载能力,概念比较明确,考虑比较全面,目前,已为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设计规范所采用。
  
  基本特性  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蠕变)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钢筋会阻碍混凝土硬化时的自由收缩,在混凝土中会引起拉应力,在钢筋中会产生压应力。混凝土的徐变会在受压构件中引起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应力重分配,在受弯构件中引起挠度增大,在超静定结构中引起内力重分布等。混凝土的这些特性在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时须加以考虑。
  
  由于混凝土的极限拉应变值较低(约为0.15毫米/米)和混凝土的收缩,导致在使用荷载条件下构件的受拉区容易出现裂缝。为避免混凝土开裂和减小裂缝宽度,可采用预加应力的方法;对混凝土预先施加压力(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实践证明,在正常条件下,宽度在0.3毫米以内的裂缝不会降低钢筋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在从-40~60°C的温度范围内,混凝土和钢筋的物理力学性能都不会有明显的改变。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应用。当温度高于60°C时,混凝土材料的内部结构会遭到损坏,其强度会有明显降低。当温度达到 200°C时,混凝土强度降低30~40%。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宜在温度高于200°C的条件下应用;当温度超过200°C时,必须采用耐热混凝土。
  
  

参考书目
   天津大学等编:《钢筋混凝土结构学》,上、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0。
   G.Winter & A.H. Nilson,Desiɡn of Concrete Structures,9th ed.,McGraw-Hill,New York,1979.
   V.Baikov & E.Sigalov,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Vol 1~2,Mir Pub.,Moscow,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