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Zi Zhi Tong Jian chronicle beginning-end
资治通鉴纪事本末
2) Huangsong Tongjian Changbian Jishi Benmo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3) Zi zhi tong jian waiji
《资治通鉴外纪》
5) the history present in separate accounts of important events
纪事本末体
1.
The new compilation style of history books——"the history present in separate accounts of important events" and "the detailed outline" were created.
宋代在对历史资料和书籍的编辑方面,在继承前人成果、经验、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历史编纂学体系,在史料编纂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创立了"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的史书编纂新体式;郑樵的《通志》在纪传体通史方面有重大的继承与创新,"自成一家言"。
6) ZIZHITONGJIAN
资治通鉴
1.
ZIZHITONGJIAN and Anti-corruption and Initiating Honest;
《资治通鉴》与反腐倡廉
补充资料: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
《资治通鉴》294 卷,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史料价值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此稿系司马光(1019~1086)手写的《资治通鉴》原稿。共计29行,460余字。自东晋元帝永昌元年 (322)正月王敦将作乱起,至同年十二月慕容廆遣子皝入令支而还止。每段史事只写开端一、二字或四、五字,以下接"云云"二字。史称《资治通鉴》,初名《通志》,仅 8卷,宋英宗时置局秘阁,重新编辑,元丰七年(1084)书成,神宗赵顼取名《资治通鉴》。此稿本,如不是《通志》草稿,即当是《通鉴》初稿。
卷中最后一段,作者用范纯仁写致作者与其长兄司马旦(字伯康)二人的书札起草。原札文字用墨笔抹去,但字迹仍可辨认。书札原文云:"纯仁再拜,近人回曾上状,必计通呈,比来伏惟尊候万福,伯康必更痊平。纯仁勉强苟禄,自取疲耗......"这段文字,夹在卷中最后几行文内。明末汪砢玉《珊瑚网》著录此卷,所录范札全文,以下尚有79字,清初已被割去 (见故宫博物院印本《宋人法书》第一册 )。范纯仁书札虽残缺,而《通鉴》原稿却未遭割裂,卷后元人柳贯跋称"四百五十三字",与此卷字数大致相合,足证元代柳贯作跋时所见原稿面貌,与今存本相同。卷后附谢人惠物状,也是司马光手书,清康熙时卞永誉撰《式古堂书画汇考》曾著录。
卷后有宋代任希夷、赵汝述、葛洪、程、赵崇龢,元代柳贯、黄溍、宇文公谅、朱德润、郑元祐等人题跋。据《珊瑚网》及《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原稿后尚有韩性、吴莱、甘立三跋,清乾隆间《石渠宝笈》著录时韩性等三跋已佚。卷中有岐国汝述明可图籍、尚宝少卿袁氏忠彻印、项元汴印、墨林项季子章、子京父印、子京珍祕、梁清标印、蕉林玉立氏图书、棠邨审定及三希堂精鉴玺等印。可知明代由袁忠彻、项元汴递藏。清初为梁清标所有,以后入藏内府。今藏北京图书馆。
卷中最后一段,作者用范纯仁写致作者与其长兄司马旦(字伯康)二人的书札起草。原札文字用墨笔抹去,但字迹仍可辨认。书札原文云:"纯仁再拜,近人回曾上状,必计通呈,比来伏惟尊候万福,伯康必更痊平。纯仁勉强苟禄,自取疲耗......"这段文字,夹在卷中最后几行文内。明末汪砢玉《珊瑚网》著录此卷,所录范札全文,以下尚有79字,清初已被割去 (见故宫博物院印本《宋人法书》第一册 )。范纯仁书札虽残缺,而《通鉴》原稿却未遭割裂,卷后元人柳贯跋称"四百五十三字",与此卷字数大致相合,足证元代柳贯作跋时所见原稿面貌,与今存本相同。卷后附谢人惠物状,也是司马光手书,清康熙时卞永誉撰《式古堂书画汇考》曾著录。
卷后有宋代任希夷、赵汝述、葛洪、程、赵崇龢,元代柳贯、黄溍、宇文公谅、朱德润、郑元祐等人题跋。据《珊瑚网》及《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原稿后尚有韩性、吴莱、甘立三跋,清乾隆间《石渠宝笈》著录时韩性等三跋已佚。卷中有岐国汝述明可图籍、尚宝少卿袁氏忠彻印、项元汴印、墨林项季子章、子京父印、子京珍祕、梁清标印、蕉林玉立氏图书、棠邨审定及三希堂精鉴玺等印。可知明代由袁忠彻、项元汴递藏。清初为梁清标所有,以后入藏内府。今藏北京图书馆。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