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回族]][[穆斯林]]为启迪民智、培养人才而采取现代教育方式兴办的学校教育。清朝末年回族穆斯林的有识之士开始兴办现代教育。从1906年扛苏镇江穆斯林知名人士童淙创办“穆原学堂”、1909年王宽阿訇倡导穆斯林现代教育,并在北京创办“京师第一两等小学堂”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近半个世纪里,回族穆斯林的现代教育从无到有,逐渐兴起并扩展至全国各地。其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1)从1906年至1936年抗日战争前夕的30年时间,为现代教育的兴起阶段。
其中:
1.小学教育有:宛平民立初级小学(1906年,北平)、清真偕进小学(1907年,湖南邵阳)、固原清真第一高初两等小学校(1913年,宁夏固原)、云南沙甸鱼峰小学及玉溪育才小学等。1913年甘肃教育促进会成立后,共办回民小学9所。20年代宁夏创办回民小学49所。1921年青海成立回教教育促进会,开始兴办现代教育。到30年代后期,青海省共办小学116所,宁夏130余所,北平及南京各有回民小学7所。其他地方也普遍办起了清真小学。
2.普通中学有:崇实中学(职业性质,1926年,山西晋城)、穆兴中学(1928年,杭州)、西北公学(1929年,北平)、明德中学(1929年,昆明)、昆仑中学(1932年,西宁)、新月女中(1935年,北平)、宁海回教教育促进会第一附中(1934年,西宁),其中新月女中是中国回族第一所女子中学。
3.师范学校有:成达师范(1925年创办于济南,1928年迁至北平)、万县伊斯兰师范(1928年,四川万县)、上海伊斯兰师范(1929年,上海)、宁夏云亭师范(1932年,银川)。1930年经中国和埃及双方有关部门同意,云南明德中学和上海伊斯兰师范派出5名学生到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其后,成达师范、明德中学及新疆又相继派出,至1945年已正式派遣留学生近46名,除回族穆斯林外,还有11名维吾尔族穆斯林,包括女生1名。1936年成达师范从埃及请来两名阿拉伯教师,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回族穆斯林图书中心——福德图书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回民学校遭到破坏,成达师范、崇实中学、新月女中、上海伊斯兰师范等学校,或被迫关闭、被迫流亡,或遭日本飞机炸毁。同时东南沿海及北方沦陷区大批学校及文化机关内迁,人才内流,大西北及西南后方的穆斯林教育事业随之有所发展。1938年甘肃回民教育促进会改组,在有关县设立分会,加强发展现代教育。临夏分会1938年在临夏八坊16处清真寺内设立了小学,40年代临夏地区小学达175所,普通中学5所,中等师范1所。西南地区成都、昆明、贵阳等地,回民中小学也有一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全国有回民中学20多所,比抗战前增加了1倍,各地已有一批批大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现代教育具有如下特点:(1)以振兴民族为出发点。回族在历史上只有[[清真寺]]经堂教育,没有现代学校。清代,民族文化与宗教教育都处于落后状态。清末回族先进分子提出“提倡教育普及、宗教改良”的主张,各地清真寺附设的清真小学,都增加了汉语文、算术、史地等文化课程,改革了教学方法,从旧式经堂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1925年成立的成达师范,提出以培养现代“三长”(校长、教长、会长)为目标,课程设置除阿拉伯语、宗教课程外,还增设了多门文化课及专业课。其他师范学校,也都以“中阿文兼授”、培养“经书两通”人才为目标,使现代教育得以发展。(2)提倡爱国主义教育。回族穆斯林现代教育的起步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现代史同步前进的。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回族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都紧密结合当时形势,贯穿了爱国主义的内容。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祟实中学创办人马君图,率领该校师生及回族群众千余名,在太行山区坚持流亡教学和游击战争,他坚贞不屈,以身殉国。留埃及学生积极向世界穆斯林宣传抗战,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觉悟。(3)提倡社会办学。民国初年,甘肃成立了“兰州回教劝学所”,其后发展成为“甘肃回教教育促进会”,青海也成立了“宁海回教教育促进会”,这些民间组织在宣传兴办教育、募集资金、支持办学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成达师范、西北公学等都是在回族穆斯林中的著名阿旬、学者及工商业者与社会知名人士的赞助下成立的。一些汉族著名教育家如蔡元培、顾颉刚等积极支持发展回族教育文化事业,对社会各界起了良好的影响。(4)发展了国际交流。中国伊斯兰学者和阿拉伯世界早有联系,这种联系通过留学生得到进一步加强。庞士谦曾担任埃及国王法鲁克一世的东方事务顾问。马坚、纳忠等在留学期间进行了世界名著的翻译,增进了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