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ibrary's history
馆史
2) History Center
史馆
1.
Sources and Function of History Center in Chinese History Science;
史馆渊源及其在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作用
4) library history
图书馆史
1.
Oral history—A New Way of the Library History Research;
口述历史——图书馆史研究的新途径
5) historaunt
历史餐馆
1.
Behavioral and motivational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patrons of common restaurants and historaunts.
历史餐馆既是旅游吸引物又是文化遗产。
6) historical bureau system
史馆制度
1.
Chinese ancient historical bureau system research of the two sid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covers the setting situation of different periods from Wei Jin dynasty to Qing dynasty,especially further into the setting,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historical bueau.
因此,研究史馆制度就成了史学史、制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补充资料:外国博物馆史
博物馆是社会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外国博物馆的产生,可以远溯到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和欧洲的中世纪。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则诞生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从19世纪起逐渐普遍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博物馆的历史渊源
博物馆起源于珍品的收藏。收藏文化珍品的现象出现在私有制产生以后。在奴隶社会,随着私人占有的不断扩大,相应地产生了搜集或掠夺文化珍品予以收藏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珍品的积累,私人对珍品占有的规模日益扩大。当私藏珍品的规模发展到相当程度并且建立了专门保存珍品的场所之后,就开始有了原始意义的博物馆行为。现在已知的这个博物馆原始现象在西方最早出现于公元前 3世纪亚历山大里亚的博学园内。早在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征讨中,搜集、掠夺了许多艺术珍品和各地稀有之物,交给他的教师亚里士多德整理和研究。亚历山大逝世后,他的部将托勒密在亚历山大里亚城建立了新的王朝,继续致力于传播和发展希腊文化,使亚历山大里亚博学园成为当时最大的学术和艺术中心。博学园内有图书馆、动植物园、研究院,还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庙。托勒密王朝把积累的珍品放置在缪斯庙中,赋予这些文化珍品以最崇高的地位。西方博物馆一词(Museum)就起源于缪斯神庙。托勒密王朝的这座缪斯神庙,具有相当规模的收藏。设有保管文物的专门场所及专职保管人员,经费由国库开支,因此被人们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也有学者认为这不能称为博物馆,而是博物馆的一种萌芽状态,像缪斯神庙那样的收藏机构,在当时并不是唯一的,还有一些神庙也具有保存文物的职能,如雅典卫城中的宾那考西克画廊就以收藏壁画出名,至今德国的绘画馆仍称宾那考西克。在罗马还有万神庙(也称潘提翁神庙)至今在欧洲仍以此神庙名泛指历史人物纪念堂。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继承了崇拜缪斯的传统,征战凯旋的将军们常向缪斯神庙献物。公元 189年罗马将军弗尔维阿斯出征归来就向缪斯神庙献上了千尊铜像和大理石雕像。
罗马共和时代结束后,贵族和富豪势力加强,日趋腐朽的奴隶主阶级对文化珍品的搜求和占有更加贪婪,加之战争频繁,统治者在武力征讨中掠夺了大量艺术珍宝,如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用大理石为太阳神阿波罗建立的豪华神殿里,就有大量塑像和绘画,还收藏了各种珍奇动物的骨骸和各种兵器。罗马皇帝韦斯巴芗在他的和平圣殿里也收藏了许多艺术瑰宝,成为当时的艺术中心。在皇室收藏日甚一日的同时,贵族、富豪、私人收藏艺术珍品和稀有物的风气也日趋普遍,贵族们在各自府邸中竞相开辟陈列室陈列府中珍品供客人观赏,有的还在花园里展览动物和植物。罗马帝国时期流行的这种会客室博物馆,将希腊时代以皇室收藏为主的现象扩大到贵族阶层,从而促进了私人收藏家的出现。
古代收藏传统发展到中世纪时,重点转向了教会。教堂、修道院以及教会学校是收藏宗教文物的重要场所。宫廷、贵族府邸、地主庄园则是世俗文物聚集之地。意大利的圣·马可教堂和蒙扎修道院,德国的哈雷修道院,瑞士的圣·莫里斯修道院都是以收藏宗教文物而知名的。基督教文物最大的收藏地是教皇所在的梵蒂冈,那里收藏着基督教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各地教徒的礼品。利用教会的收藏宣传宗教的教义,扩大教会的影响,这实际上是博物馆教育行为的萌芽。
西方博物馆的收藏传统从公元前 3世纪的亚历山大博物园算起,到欧洲中世纪结束,经过了1000多年的发展,已经为现代博物馆的诞生准备了文化条件,现代博物馆的多种职能已经在古代博物馆收藏传统中萌芽。
现代博物馆的诞生 在14~16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内,现代博物馆产生的各种条件渐趋成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为现代博物馆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前提。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社会上掀起了学习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收藏珍品的文化现象进一步发展起来。早在十字军东征时,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已经接触到希腊古代的遗产了,到1453年与希腊文化有继承关系的拜占廷帝国灭亡时,拜占廷学者和教师大批迁居到西欧,带来了比西欧更高的文化。大量希腊著作的手抄本和从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艺术珍品一起在欧洲人面前重现了古代文明的光彩,从而引发了在新的达官富贾、新兴地主中兴起的收藏和鉴赏古董的热潮。当时罗马及其附近出土的大量遗物,摆满了整个王室。在意大利、德国和法国,收集古书、手稿、古钱币、纹章、盔甲、化石、标本和古代艺术珍品的活动风靡一时。15世纪末,新航线、新大陆的发现,从远方带回的大量珍品和奇物更扩大了收藏范围,从而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期间,使收藏珍品的文化现象从皇室、教会普及到了市民阶级,出现了大批私人收藏家。据英国格拉斯哥博物馆考古学者D.默里统计,那时仅德、意、法、荷兰 4国的收藏家就多达千余家。这些私人藏品后来多为博物馆收买奠定了欧洲各大博物馆的藏品基础。
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18世纪资产阶级在领导革命斗争中,又发起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一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通过编纂、出版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传播唯物论、民主思想和科学知识,推进了现代博物馆产生的进程。
现代博物馆是同百科全书一起出现的。在英国、钱伯斯百科辞典的出版与不列颠博物馆的建立同时。在法国,卢浮宫的藏品是在百科全书出完后不久向公众开放的。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收藏在皇宫中的历代王室收藏的各国巨匠所作绘画、雕刻、工艺品等大量艺术珍品转为国家所有。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下令在卢浮宫的大画廊建立中央艺术博物馆,正式向上层社会公众开放,从而促进了欧洲各国皇家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的开放,开始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
近代科学与博物馆的诞生也有密切的关系。16~18世纪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和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当自然科学从形而上学的方法进入实验科学方法阶段以后,各门科学都在自己的领域中积累了大量材料,取得了程度不同的进展,形成近代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这时,博物馆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原始资料的职能应运而生。由于标本、原始资料和各种器械、仪器集中在博物馆中,博物馆自然就形成了科学研究的中心。在欧洲博物馆往往先于分科研究所而产生,从而成为建立相应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为了适应科学研究的迫切需要,博物馆的收藏进入了有科学目的的收集,有系统的发掘,并出现了供研究用的分类藏品目录。藏品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收藏和研究汇为一体,从而发展了博物馆的第二职能,即科研职能。当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F.培根就主张多建这样的博物馆为科学服务。
博物馆的科学研究职能虽然发韧于近代科学,但是这种新职能并不止于学科的研究。博物馆科研职能的内涵继续扩大,又出现了对博物馆本身的科学研究。现代博物馆中藏品数量和品种有巨大发展,藏品管理的科学化要求日益迫切。其中最迫切的是藏品的科学分类。1735年出版的生物分类学名著《自然系统》的作者C.林奈就是以博物馆为基地进行生物分类研究的。略早于林奈分类法产生之前,1727年博物馆学研究者C.D.F.尼克利乌斯在所著博物馆学教科书中提出了自然标本和人工制品的分类法。这个分类法在当时成了收藏家进行藏品分类的参考书。之后,丹麦的《汤姆逊分类法》出版,各国也都加以采用。这一批博物馆学著作的出现,促使了博物馆建设的科学化进程。
现代博物馆的发展 19世纪的工业革命激发了人们研究和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为博物馆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因而涌现出一批科技类型的新博物馆。1799年在巴黎创建的国立科学工业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应用科学博物馆,接着英国国立理工学技术博物馆、德国的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和俄国莫斯科应用科学博物馆相继创建。尤其是1851年检阅欧美工业革命技术成就的伦敦万国博览会的举办,成了19世纪博物馆大发展的一个契机。博览会结束后,英国就以这些展品为基础创建了维多利亚 -阿尔伯特博物馆。以博览会征集的大量展品为基础筹建新博物馆的做法,在欧美大国中竞相效尤,大大推动了技术性和艺术性博物馆的发展。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同时,近代社会科学也发展起来,随着又出现了一批人文类型的博物馆,如1873年创立的德国皇家民族博物馆,1878年创立的巴黎人类学博物馆,1825年创立的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等。
欧洲博物馆的发展迅速扩散到了北美洲。在美国,由于缺少宫廷和教会长期的文化积累,早期博物馆的收藏偏重于人种志、自然史、艺术史和技术藏品,而且多是以学术团体的收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美国最早的一座公共博物馆于1773年建于南卡罗来纳的查尔斯顿,到19世纪美国博物馆进入发展时期。1830年建立了波士顿自然博物馆,1846年建立了第一座国家博物馆──史密森学院。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后,美国起而效法,以国民教育为宗旨迅速建立了大量博物馆,如1876年美国费城百年纪念博览会后扩建的美国国立博物馆等,从而使美国博物馆有后来居上之势。
欧洲近代博物馆传播到日本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当时日本处于明治维新时期,正在向近代国家过渡。参加1867年巴黎第 5届万国博览会的日本代表,广泛接触了欧美博物馆,回国后作了大量宣传。1871年日本文部省设立了博物馆局,在日本举办博览会,开展文物保护和保存运动,使博物馆事业逐步向前推进。1877年建成了作为国立专门博物馆的教育博物馆新馆,1882年又建成了日本国立中央博物馆。之后,由中央扩及地方,近代博物馆不断发展,仅明治年间(1867~1911)就建立了85个博物馆。
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一批由殖民者建立的博物馆,如印度的加尔各答博物馆(1796~1814),南非博物馆(1825),澳大利亚博物馆(1827),巴西国家博物馆(1818),阿根廷自然博物馆(1923)等。至19世纪末,欧洲近代博物馆文化通过输出和引进的不同道路,走向全世界。
博物馆教育职能在19世纪的博物馆中已经有了一个开端。19世纪50年代德国纽伦堡日耳曼博物馆采用的组合陈列法是近代博物馆教育的最早典型。过去参观和使用博物馆藏品是在库房中进行的,藏品的保管和展示合为一体。把藏品从库房中提出另辟陈列室,按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陈列,有计划地对观众施以影响,这就形成了博物馆教育行为。纽伦堡日耳曼博物馆就是按史前时代、罗马时代、德国时代三个系统六个展室组织陈列,帮助观众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面貌,因此被视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教育的开端。与此同时举行的伦敦万国博览会也扩大了以实物教育为特征的博物馆的影响。使博物馆的教育价值开始为有识之士所认识。1873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提出:"使所有的公共博物馆,皆具有教育及科学的目标"。1880年美国博物馆学者鲁金斯在所著《博物馆之功能》中明确提出博物馆应成为一般人的教育场所的观点。1904年默里写道:"德国的博物馆已成为教育基地。在那里,每一个课题都因为配备博物馆教师而变得易于理解。"19世纪博物馆教育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为20世纪博物馆教育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开始,博物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虽然19世纪的近代博物馆已经具有了收藏、科研和教育三职能的博物馆形态,但是教育职能的真正崛起和博物馆大众化方向的奠定,还是在20世纪特有的历史条件中形成的。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启发民族意识,培养爱国精神,灌输保卫祖国的责任感是各国国民教育的主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成为这一时代思想教育的主题。博物馆恰恰是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好场所,于是博物馆教育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德国在1900~1920年间新建了179座博物馆,致力于培养对德意志国家的崇拜。英国博物馆1850年为59座,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增至295座。美国在20世纪初也有一个博物馆新发展时期。日本从1891~1910年20年间新设立了55座博物馆,以启发国民的国家主义觉悟。20世纪初这次世界性博物馆的大发展与博物馆横向组织的相继建立互为因果。1889年英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博物馆协会,出版了会刊。1903年在德国召开了欧洲第一次博物馆馆员会议。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出版会刊《博物馆新闻》。1915年北欧各国成立斯堪底纳维亚博物馆协会。这些国家的、地区的博物馆协会的出现是博物馆事业兴旺的一种现象,也是推动博物馆发展的有力杠杆。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暂时和平时期,世界博物馆又出现了一次发展高潮。这次高潮是在博物馆的世界组织产生后形成的。1926年,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成立博物馆协会的基础上,国际联盟在巴黎成立了国际博物馆事务局。1934年国际联盟学术合作委员会举行万国博物馆专家会议,同年出版了两卷本《博物馆学》,促进了博物馆学的研究,推动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两次大战之间,工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普及,从而促成了30年代科技博物馆发展的新局面。当时北美洲已经取代欧洲成为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科技博物馆运动的中心也转移到了美国。1933年美国芝加哥成立了规模宏大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在其影响下,科技博物馆运动迅速推向全国。1937年巴黎大学创办的"发现宫"是博物馆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知名典型,它打破传统科技馆静止的陈列,面向观众表演或现场进行科学实验,并向观众提供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设备,把博物馆科普教育的职能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在此期间,法西斯国家十分重视利用博物馆进行法西斯教育,鼓动战争狂热,使这些国家的博物馆成为军国主义、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宣传场所,如意大利1926年建立的罗马帝国博物馆、1938年建立的墨索里尼博物馆;纳粹德国建立的祖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日本文部省也于1932年接管了博物馆协会,把博物馆纳入了官方的战争宣传轨道之中。
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博物馆为全民所有。1918年 5月成立了博物馆部,负责管理苏联的所有博物馆,强调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强调苏联博物馆是向人民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苏联统一博物馆网的建立,苏联博物馆的发展相当迅速。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时只有 114座博物馆。1920年即增至394座,1934年增至738座。其中历史和革命博物馆占有重要地位。国立列宁格勒历史博物馆(1918),莫斯科红军博物馆(1919),国立伟大的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博物馆(1919)等都是知名的具有苏联特色的现代博物馆。莫斯科技术博物馆更是世界主要大型科技博物馆之一,它首创的以二年制"人民大学"形式普及成年教育的做法,已在苏联许多博物馆推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博物馆 现代博物馆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些崭新的博物馆文化现象和博物馆社会现象,博物馆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新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和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博物馆数量激增,职能范围也不断拓展,新的类型层出不穷。美国由于本土未遭炮火破坏并凭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购买了大批文物和绘画作品,大大充实了美国在古文物和艺术珍品方面的收藏;同时,由于第三次技术革命在美国的深入发展,使本来就相当发达的美国科学博物馆和科技博物馆更加光彩夺目。1939年美国共有博物馆2500座,1985年增至7892座。博物馆观众也十分普遍,据1980年调查,观众占美国人口的68%,其中科技博物馆的观众占观众总数的43%。艺术博物馆、露天博物馆、国家公园和各种创业史博物馆以及深入居民区为地区文化需要服务的社区博物馆也都有很大发展。西欧的博物馆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法国境内的博物馆损失尤为严重,有8107幅重要绘画作品毁于战火。其他参战国虽然关闭了一些博物馆并疏散了部分藏品,但损失也很惨重,因此西欧博物馆战后经历了一个恢复阶段之后,才走上振兴、繁荣的道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8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在卢浮宫廷院的地面上建造了一座高20米的玻璃金字塔和周围三座高5米的小金字塔,地下建造7万多平方米的展厅和现代化地下服务设施,使卢浮宫的总面积达19.7万平方米,藏品达30万件,年观众达 300万。此外,法国还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博物馆,如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等。至1982年法国已拥有博物馆1434座。法国博物馆工作者还发起了一个试图突破博物馆现有模式的运动,即创建一种"生态博物馆"。这一创举很快推广到加拿大,在魁北克地区建立了一批试验性的生态博物馆。1984年在魁北克举行了第一届国际生态博物馆和新博物馆学研讨会,由此形成了国际博物馆学的新学派。战后英国著名的不列颠博物馆也进行了巨大的改组与改造,每年观众达 300万人次。1982年英国博物馆已达1426座。现在全国发展的重点是普及小城市的博物馆。地中海沿岸的国家由于旅游业空前发展,博物馆在政府的引导下主要面向旅游业以吸引海外观众。北欧的博物馆则重视教育作用的发挥,如荷兰的鹿特丹市自命为"博物馆城",有11座博物馆都是卓越的专业博物馆。日本在战后重新振兴博物馆事业,对博物馆实行了正规、科学的管理,1951年颁布了"博物馆法",促进了日本博物馆的恢复和发展。1960年日本博物馆数为600座左右,1985年上升到2356座。
上述这些博物馆发达的国家中,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博物馆由于历史悠久,藏品量大,陈列、科研基本上保持传统方式,变化较慢。而美、日等科技发展迅猛的国家,其博物馆则重视运用科技新成果,重视展示方法的变化翻新,使博物馆面貌不断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
第三世界国家在战后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新兴国家也开始重视文化教育事业,重视保存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财产,建立了反映传统文化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肩负着保卫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意识,鼓舞民族自信心的崇高使命,如坦桑尼亚苏库马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抢救和宣扬苏库马文化传统。尼日利亚则决定在19个州各设立一座统一博物馆,陈列、介绍尼日利亚共和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化及历史,以增进各族间的友谊。此外,肯尼亚、马拉维、马里、尼日利亚、中非共和国、苏丹、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独立后还积极制定了自己的文物保护法。中东地区的阿尔及利亚、卡塔尔、也门和沙特阿拉伯等国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帮助下纷纷订立了新的法律条文来保护本国文物。墨西哥、印度、马来西亚、尼日利亚等国在创办博物馆、发展文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印度、新加坡等国则较重视科技博物馆的建设。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博物馆在战后有了很大发展。二次大战期间,苏联文物、博物馆损失很大,仅列宁格勒市郊的彼得大帝行宫在战火中被抢被毁的文物达 34000多件。战后苏联付出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对战争破坏的博物馆进行了大力抢修和复原,并新建了一批规模巨大、气势磅礴、设备现代化的新博物馆,如70年代新建的基辅卫国战争纪念馆,1980年新建成的列宁格勒卫国战争纪念馆。苏联的全景画馆是世界驰名的,擅长于纪念性战争场面的再现。60年代苏联进行了全国博物馆网的调整工作,加强了博物馆发展的规划性。60年代后期,又加强了博物馆与旅游事业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一批保护区博物馆,据1977年统计苏联已有保护区博物馆42座。70年代,苏联历史博物馆网中又建立了一批新类型的博物馆──苏联民族友谊博物馆。苏联政府为了加强对博物馆的科学管理,采取了分类对口管理的办法。进入80年代,苏联博物馆数达1800座,藏品5100万件。此外,工矿企业、集体农庄和教育机构的博物馆有 12000座左右,形成了深入社会各领域的博物馆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重视博物馆的建设。
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的新发展以及战后各国交往的加强,推动了博物馆间的国际合作??1948年在巴黎成立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到80年代末已经举行了15次代表大会。她的各个专业委员会开展了广泛的活动,推进了国际博物馆事业的合作。当代外国博物馆正处于新的繁荣时期,数量与日俱增,社会功能向多方面开拓。博物馆在社会生活中正在发挥出更广泛、更巨大的作用。
博物馆的历史渊源
博物馆起源于珍品的收藏。收藏文化珍品的现象出现在私有制产生以后。在奴隶社会,随着私人占有的不断扩大,相应地产生了搜集或掠夺文化珍品予以收藏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珍品的积累,私人对珍品占有的规模日益扩大。当私藏珍品的规模发展到相当程度并且建立了专门保存珍品的场所之后,就开始有了原始意义的博物馆行为。现在已知的这个博物馆原始现象在西方最早出现于公元前 3世纪亚历山大里亚的博学园内。早在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征讨中,搜集、掠夺了许多艺术珍品和各地稀有之物,交给他的教师亚里士多德整理和研究。亚历山大逝世后,他的部将托勒密在亚历山大里亚城建立了新的王朝,继续致力于传播和发展希腊文化,使亚历山大里亚博学园成为当时最大的学术和艺术中心。博学园内有图书馆、动植物园、研究院,还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庙。托勒密王朝把积累的珍品放置在缪斯庙中,赋予这些文化珍品以最崇高的地位。西方博物馆一词(Museum)就起源于缪斯神庙。托勒密王朝的这座缪斯神庙,具有相当规模的收藏。设有保管文物的专门场所及专职保管人员,经费由国库开支,因此被人们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也有学者认为这不能称为博物馆,而是博物馆的一种萌芽状态,像缪斯神庙那样的收藏机构,在当时并不是唯一的,还有一些神庙也具有保存文物的职能,如雅典卫城中的宾那考西克画廊就以收藏壁画出名,至今德国的绘画馆仍称宾那考西克。在罗马还有万神庙(也称潘提翁神庙)至今在欧洲仍以此神庙名泛指历史人物纪念堂。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继承了崇拜缪斯的传统,征战凯旋的将军们常向缪斯神庙献物。公元 189年罗马将军弗尔维阿斯出征归来就向缪斯神庙献上了千尊铜像和大理石雕像。
罗马共和时代结束后,贵族和富豪势力加强,日趋腐朽的奴隶主阶级对文化珍品的搜求和占有更加贪婪,加之战争频繁,统治者在武力征讨中掠夺了大量艺术珍宝,如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用大理石为太阳神阿波罗建立的豪华神殿里,就有大量塑像和绘画,还收藏了各种珍奇动物的骨骸和各种兵器。罗马皇帝韦斯巴芗在他的和平圣殿里也收藏了许多艺术瑰宝,成为当时的艺术中心。在皇室收藏日甚一日的同时,贵族、富豪、私人收藏艺术珍品和稀有物的风气也日趋普遍,贵族们在各自府邸中竞相开辟陈列室陈列府中珍品供客人观赏,有的还在花园里展览动物和植物。罗马帝国时期流行的这种会客室博物馆,将希腊时代以皇室收藏为主的现象扩大到贵族阶层,从而促进了私人收藏家的出现。
古代收藏传统发展到中世纪时,重点转向了教会。教堂、修道院以及教会学校是收藏宗教文物的重要场所。宫廷、贵族府邸、地主庄园则是世俗文物聚集之地。意大利的圣·马可教堂和蒙扎修道院,德国的哈雷修道院,瑞士的圣·莫里斯修道院都是以收藏宗教文物而知名的。基督教文物最大的收藏地是教皇所在的梵蒂冈,那里收藏着基督教历史文物、艺术珍品、各地教徒的礼品。利用教会的收藏宣传宗教的教义,扩大教会的影响,这实际上是博物馆教育行为的萌芽。
西方博物馆的收藏传统从公元前 3世纪的亚历山大博物园算起,到欧洲中世纪结束,经过了1000多年的发展,已经为现代博物馆的诞生准备了文化条件,现代博物馆的多种职能已经在古代博物馆收藏传统中萌芽。
现代博物馆的诞生 在14~16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内,现代博物馆产生的各种条件渐趋成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为现代博物馆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前提。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社会上掀起了学习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收藏珍品的文化现象进一步发展起来。早在十字军东征时,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已经接触到希腊古代的遗产了,到1453年与希腊文化有继承关系的拜占廷帝国灭亡时,拜占廷学者和教师大批迁居到西欧,带来了比西欧更高的文化。大量希腊著作的手抄本和从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艺术珍品一起在欧洲人面前重现了古代文明的光彩,从而引发了在新的达官富贾、新兴地主中兴起的收藏和鉴赏古董的热潮。当时罗马及其附近出土的大量遗物,摆满了整个王室。在意大利、德国和法国,收集古书、手稿、古钱币、纹章、盔甲、化石、标本和古代艺术珍品的活动风靡一时。15世纪末,新航线、新大陆的发现,从远方带回的大量珍品和奇物更扩大了收藏范围,从而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期间,使收藏珍品的文化现象从皇室、教会普及到了市民阶级,出现了大批私人收藏家。据英国格拉斯哥博物馆考古学者D.默里统计,那时仅德、意、法、荷兰 4国的收藏家就多达千余家。这些私人藏品后来多为博物馆收买奠定了欧洲各大博物馆的藏品基础。
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18世纪资产阶级在领导革命斗争中,又发起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一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通过编纂、出版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传播唯物论、民主思想和科学知识,推进了现代博物馆产生的进程。
现代博物馆是同百科全书一起出现的。在英国、钱伯斯百科辞典的出版与不列颠博物馆的建立同时。在法国,卢浮宫的藏品是在百科全书出完后不久向公众开放的。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收藏在皇宫中的历代王室收藏的各国巨匠所作绘画、雕刻、工艺品等大量艺术珍品转为国家所有。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下令在卢浮宫的大画廊建立中央艺术博物馆,正式向上层社会公众开放,从而促进了欧洲各国皇家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的开放,开始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
近代科学与博物馆的诞生也有密切的关系。16~18世纪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和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当自然科学从形而上学的方法进入实验科学方法阶段以后,各门科学都在自己的领域中积累了大量材料,取得了程度不同的进展,形成近代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这时,博物馆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原始资料的职能应运而生。由于标本、原始资料和各种器械、仪器集中在博物馆中,博物馆自然就形成了科学研究的中心。在欧洲博物馆往往先于分科研究所而产生,从而成为建立相应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为了适应科学研究的迫切需要,博物馆的收藏进入了有科学目的的收集,有系统的发掘,并出现了供研究用的分类藏品目录。藏品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收藏和研究汇为一体,从而发展了博物馆的第二职能,即科研职能。当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F.培根就主张多建这样的博物馆为科学服务。
博物馆的科学研究职能虽然发韧于近代科学,但是这种新职能并不止于学科的研究。博物馆科研职能的内涵继续扩大,又出现了对博物馆本身的科学研究。现代博物馆中藏品数量和品种有巨大发展,藏品管理的科学化要求日益迫切。其中最迫切的是藏品的科学分类。1735年出版的生物分类学名著《自然系统》的作者C.林奈就是以博物馆为基地进行生物分类研究的。略早于林奈分类法产生之前,1727年博物馆学研究者C.D.F.尼克利乌斯在所著博物馆学教科书中提出了自然标本和人工制品的分类法。这个分类法在当时成了收藏家进行藏品分类的参考书。之后,丹麦的《汤姆逊分类法》出版,各国也都加以采用。这一批博物馆学著作的出现,促使了博物馆建设的科学化进程。
现代博物馆的发展 19世纪的工业革命激发了人们研究和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为博物馆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因而涌现出一批科技类型的新博物馆。1799年在巴黎创建的国立科学工业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应用科学博物馆,接着英国国立理工学技术博物馆、德国的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和俄国莫斯科应用科学博物馆相继创建。尤其是1851年检阅欧美工业革命技术成就的伦敦万国博览会的举办,成了19世纪博物馆大发展的一个契机。博览会结束后,英国就以这些展品为基础创建了维多利亚 -阿尔伯特博物馆。以博览会征集的大量展品为基础筹建新博物馆的做法,在欧美大国中竞相效尤,大大推动了技术性和艺术性博物馆的发展。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同时,近代社会科学也发展起来,随着又出现了一批人文类型的博物馆,如1873年创立的德国皇家民族博物馆,1878年创立的巴黎人类学博物馆,1825年创立的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等。
欧洲博物馆的发展迅速扩散到了北美洲。在美国,由于缺少宫廷和教会长期的文化积累,早期博物馆的收藏偏重于人种志、自然史、艺术史和技术藏品,而且多是以学术团体的收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美国最早的一座公共博物馆于1773年建于南卡罗来纳的查尔斯顿,到19世纪美国博物馆进入发展时期。1830年建立了波士顿自然博物馆,1846年建立了第一座国家博物馆──史密森学院。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后,美国起而效法,以国民教育为宗旨迅速建立了大量博物馆,如1876年美国费城百年纪念博览会后扩建的美国国立博物馆等,从而使美国博物馆有后来居上之势。
欧洲近代博物馆传播到日本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当时日本处于明治维新时期,正在向近代国家过渡。参加1867年巴黎第 5届万国博览会的日本代表,广泛接触了欧美博物馆,回国后作了大量宣传。1871年日本文部省设立了博物馆局,在日本举办博览会,开展文物保护和保存运动,使博物馆事业逐步向前推进。1877年建成了作为国立专门博物馆的教育博物馆新馆,1882年又建成了日本国立中央博物馆。之后,由中央扩及地方,近代博物馆不断发展,仅明治年间(1867~1911)就建立了85个博物馆。
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一批由殖民者建立的博物馆,如印度的加尔各答博物馆(1796~1814),南非博物馆(1825),澳大利亚博物馆(1827),巴西国家博物馆(1818),阿根廷自然博物馆(1923)等。至19世纪末,欧洲近代博物馆文化通过输出和引进的不同道路,走向全世界。
博物馆教育职能在19世纪的博物馆中已经有了一个开端。19世纪50年代德国纽伦堡日耳曼博物馆采用的组合陈列法是近代博物馆教育的最早典型。过去参观和使用博物馆藏品是在库房中进行的,藏品的保管和展示合为一体。把藏品从库房中提出另辟陈列室,按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陈列,有计划地对观众施以影响,这就形成了博物馆教育行为。纽伦堡日耳曼博物馆就是按史前时代、罗马时代、德国时代三个系统六个展室组织陈列,帮助观众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面貌,因此被视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教育的开端。与此同时举行的伦敦万国博览会也扩大了以实物教育为特征的博物馆的影响。使博物馆的教育价值开始为有识之士所认识。1873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提出:"使所有的公共博物馆,皆具有教育及科学的目标"。1880年美国博物馆学者鲁金斯在所著《博物馆之功能》中明确提出博物馆应成为一般人的教育场所的观点。1904年默里写道:"德国的博物馆已成为教育基地。在那里,每一个课题都因为配备博物馆教师而变得易于理解。"19世纪博物馆教育已经有了很好的开端,为20世纪博物馆教育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开始,博物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虽然19世纪的近代博物馆已经具有了收藏、科研和教育三职能的博物馆形态,但是教育职能的真正崛起和博物馆大众化方向的奠定,还是在20世纪特有的历史条件中形成的。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启发民族意识,培养爱国精神,灌输保卫祖国的责任感是各国国民教育的主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成为这一时代思想教育的主题。博物馆恰恰是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好场所,于是博物馆教育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德国在1900~1920年间新建了179座博物馆,致力于培养对德意志国家的崇拜。英国博物馆1850年为59座,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增至295座。美国在20世纪初也有一个博物馆新发展时期。日本从1891~1910年20年间新设立了55座博物馆,以启发国民的国家主义觉悟。20世纪初这次世界性博物馆的大发展与博物馆横向组织的相继建立互为因果。1889年英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博物馆协会,出版了会刊。1903年在德国召开了欧洲第一次博物馆馆员会议。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出版会刊《博物馆新闻》。1915年北欧各国成立斯堪底纳维亚博物馆协会。这些国家的、地区的博物馆协会的出现是博物馆事业兴旺的一种现象,也是推动博物馆发展的有力杠杆。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暂时和平时期,世界博物馆又出现了一次发展高潮。这次高潮是在博物馆的世界组织产生后形成的。1926年,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成立博物馆协会的基础上,国际联盟在巴黎成立了国际博物馆事务局。1934年国际联盟学术合作委员会举行万国博物馆专家会议,同年出版了两卷本《博物馆学》,促进了博物馆学的研究,推动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两次大战之间,工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普及,从而促成了30年代科技博物馆发展的新局面。当时北美洲已经取代欧洲成为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科技博物馆运动的中心也转移到了美国。1933年美国芝加哥成立了规模宏大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在其影响下,科技博物馆运动迅速推向全国。1937年巴黎大学创办的"发现宫"是博物馆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知名典型,它打破传统科技馆静止的陈列,面向观众表演或现场进行科学实验,并向观众提供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设备,把博物馆科普教育的职能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在此期间,法西斯国家十分重视利用博物馆进行法西斯教育,鼓动战争狂热,使这些国家的博物馆成为军国主义、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宣传场所,如意大利1926年建立的罗马帝国博物馆、1938年建立的墨索里尼博物馆;纳粹德国建立的祖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日本文部省也于1932年接管了博物馆协会,把博物馆纳入了官方的战争宣传轨道之中。
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博物馆为全民所有。1918年 5月成立了博物馆部,负责管理苏联的所有博物馆,强调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强调苏联博物馆是向人民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苏联统一博物馆网的建立,苏联博物馆的发展相当迅速。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时只有 114座博物馆。1920年即增至394座,1934年增至738座。其中历史和革命博物馆占有重要地位。国立列宁格勒历史博物馆(1918),莫斯科红军博物馆(1919),国立伟大的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博物馆(1919)等都是知名的具有苏联特色的现代博物馆。莫斯科技术博物馆更是世界主要大型科技博物馆之一,它首创的以二年制"人民大学"形式普及成年教育的做法,已在苏联许多博物馆推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博物馆 现代博物馆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些崭新的博物馆文化现象和博物馆社会现象,博物馆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新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和国际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博物馆数量激增,职能范围也不断拓展,新的类型层出不穷。美国由于本土未遭炮火破坏并凭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购买了大批文物和绘画作品,大大充实了美国在古文物和艺术珍品方面的收藏;同时,由于第三次技术革命在美国的深入发展,使本来就相当发达的美国科学博物馆和科技博物馆更加光彩夺目。1939年美国共有博物馆2500座,1985年增至7892座。博物馆观众也十分普遍,据1980年调查,观众占美国人口的68%,其中科技博物馆的观众占观众总数的43%。艺术博物馆、露天博物馆、国家公园和各种创业史博物馆以及深入居民区为地区文化需要服务的社区博物馆也都有很大发展。西欧的博物馆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法国境内的博物馆损失尤为严重,有8107幅重要绘画作品毁于战火。其他参战国虽然关闭了一些博物馆并疏散了部分藏品,但损失也很惨重,因此西欧博物馆战后经历了一个恢复阶段之后,才走上振兴、繁荣的道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8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在卢浮宫廷院的地面上建造了一座高20米的玻璃金字塔和周围三座高5米的小金字塔,地下建造7万多平方米的展厅和现代化地下服务设施,使卢浮宫的总面积达19.7万平方米,藏品达30万件,年观众达 300万。此外,法国还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博物馆,如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等。至1982年法国已拥有博物馆1434座。法国博物馆工作者还发起了一个试图突破博物馆现有模式的运动,即创建一种"生态博物馆"。这一创举很快推广到加拿大,在魁北克地区建立了一批试验性的生态博物馆。1984年在魁北克举行了第一届国际生态博物馆和新博物馆学研讨会,由此形成了国际博物馆学的新学派。战后英国著名的不列颠博物馆也进行了巨大的改组与改造,每年观众达 300万人次。1982年英国博物馆已达1426座。现在全国发展的重点是普及小城市的博物馆。地中海沿岸的国家由于旅游业空前发展,博物馆在政府的引导下主要面向旅游业以吸引海外观众。北欧的博物馆则重视教育作用的发挥,如荷兰的鹿特丹市自命为"博物馆城",有11座博物馆都是卓越的专业博物馆。日本在战后重新振兴博物馆事业,对博物馆实行了正规、科学的管理,1951年颁布了"博物馆法",促进了日本博物馆的恢复和发展。1960年日本博物馆数为600座左右,1985年上升到2356座。
上述这些博物馆发达的国家中,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博物馆由于历史悠久,藏品量大,陈列、科研基本上保持传统方式,变化较慢。而美、日等科技发展迅猛的国家,其博物馆则重视运用科技新成果,重视展示方法的变化翻新,使博物馆面貌不断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
第三世界国家在战后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新兴国家也开始重视文化教育事业,重视保存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财产,建立了反映传统文化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肩负着保卫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意识,鼓舞民族自信心的崇高使命,如坦桑尼亚苏库马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抢救和宣扬苏库马文化传统。尼日利亚则决定在19个州各设立一座统一博物馆,陈列、介绍尼日利亚共和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化及历史,以增进各族间的友谊。此外,肯尼亚、马拉维、马里、尼日利亚、中非共和国、苏丹、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独立后还积极制定了自己的文物保护法。中东地区的阿尔及利亚、卡塔尔、也门和沙特阿拉伯等国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帮助下纷纷订立了新的法律条文来保护本国文物。墨西哥、印度、马来西亚、尼日利亚等国在创办博物馆、发展文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印度、新加坡等国则较重视科技博物馆的建设。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博物馆在战后有了很大发展。二次大战期间,苏联文物、博物馆损失很大,仅列宁格勒市郊的彼得大帝行宫在战火中被抢被毁的文物达 34000多件。战后苏联付出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对战争破坏的博物馆进行了大力抢修和复原,并新建了一批规模巨大、气势磅礴、设备现代化的新博物馆,如70年代新建的基辅卫国战争纪念馆,1980年新建成的列宁格勒卫国战争纪念馆。苏联的全景画馆是世界驰名的,擅长于纪念性战争场面的再现。60年代苏联进行了全国博物馆网的调整工作,加强了博物馆发展的规划性。60年代后期,又加强了博物馆与旅游事业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一批保护区博物馆,据1977年统计苏联已有保护区博物馆42座。70年代,苏联历史博物馆网中又建立了一批新类型的博物馆──苏联民族友谊博物馆。苏联政府为了加强对博物馆的科学管理,采取了分类对口管理的办法。进入80年代,苏联博物馆数达1800座,藏品5100万件。此外,工矿企业、集体农庄和教育机构的博物馆有 12000座左右,形成了深入社会各领域的博物馆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重视博物馆的建设。
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的新发展以及战后各国交往的加强,推动了博物馆间的国际合作??1948年在巴黎成立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到80年代末已经举行了15次代表大会。她的各个专业委员会开展了广泛的活动,推进了国际博物馆事业的合作。当代外国博物馆正处于新的繁荣时期,数量与日俱增,社会功能向多方面开拓。博物馆在社会生活中正在发挥出更广泛、更巨大的作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