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蚕体蚕座
1)  silkworm body and seat
蚕体蚕座
1.
Canzuojundujingis a new disinfector of silkworm body and seat,which can control four major infectious diseases especially the fungus of silkworm.
新型蚕体蚕座消毒剂“蚕座菌毒净”配合新鲜石灰粉,对家蚕四大传染性蚕病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尤其是对真菌病原有显著的消毒效果。
2)  rearing bed
蚕座
3)  Silkworm [英]['sɪlkwɜ:m]  [美]['sɪlk'wɝm]
1.
The results of silkworm feeding trial show that zinc can enhance the growth of silkworm and increase the amount of amino acid in the blood of worm.
2%的硫酸锌喷洒桑叶用来饲蚕,可以提高蚕体血液中氨基酸总量,增加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提高成虫的授精率及产卵量。
2.
The result is as follows,-fluorine has great influence on silkworms and mulberries and YCFC is the main producer of fluorine affecting YSF.
为调查仪化公司热电厂对仪征市蚕种场的影响,本人根据大气污染气象学、生态学等理论,利用计算机模拟计算和检测分析,得出结论如下:氟对蚕、桑影响极大,而仪化热电厂是仪征市蚕种场氟污染的主要贡献者,此外,热电厂排放的小颗粒悬浮颗粒对蚕种场也有较大影响。
4)  silkworms [英]['silkwə:m]  [美]['sɪlk,wɝm]
1.
To obtain DNA noninvasively from the silkworms Bombyx mori and 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 we collected the sloughs of fifth instar and the wings of moth, and then extracted DNA by SDS and the DNA extraction kit of animal tissue and purified them.
对家蚕和蓖麻蚕的蚕蜕和蛾翅分别采用SDS裂解法和动物组织基因组试剂盒提取法提取DNA ,并与常规方法以蚕蛹提取的DNA一起进行RAPD扩增图谱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用非损伤性方法提取的DNA的RAPD图谱和用常规方法提取的DNA的RAPD图谱基本一
5)  Infection through the rearing bed
蚕座传染
6)  disinfection of rearing bed
蚕座消毒
补充资料:中国古代蚕业
      中国古代农业中长时期内仅次于谷物种植的重要生产项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绢丝昆虫的国家。在相当长时期内是唯一这样的国家。饲养的主要是家蚕和柞蚕。在棉花传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以前,蚕丝是中国主要的衣被原料之一,蚕丝织品是农牧区间经济交流和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资。
  
  养蚕的起源和技术外传  据古史传说,中国在黄帝时代已开始养蚕。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4700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发现未碳化而呈黄褐色的绢片和虽已碳化但仍保持一定韧性的丝带及丝线,又在河南安阳殷墓中发现粘附于青铜器上、因铜锈渗透而保存下来的丝绸残片。另外,殷代卜辞中有桑、蚕、丝、帛的象形字和祭祀蚕神的记载。这都表明中国是蚕桑丝织的发源地,许多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技术都是由中国传去的。据史书记载,中国的"田蚕织作"早在公元前12世纪就传到了朝鲜,2世纪末或3世纪初,又经过朝鲜传到日本。中国也曾直接将蚕种和养蚕技术传到日本。 6世纪或7世纪则循着丝绸之路经波斯传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纪时传到西班牙,以后传遍地中海各国。15世纪传到法国,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传到今日苏联的欧洲部分。
  
  生产的盛衰演变  从《诗经》、《禹贡》等文献看,先秦时代蚕桑生产已遍及黄河中下游。人们不但在宅旁园圃栽桑,而且栽种成片的桑田、桑林。丝织品种类也很多。秦汉至盛唐蚕桑业更为兴盛,丝织品十分精美,其生产重心始终在黄河流域。山东在先秦至汉代是蚕桑业最发达的地区。汉末到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蚕桑业因战乱曾受破坏,但仍保持相当规模,隋唐统一后获得了恢复和发展。当时政府征收的丝织品大部分来自黄河中下游。巴蜀地区的蚕桑业也一直比较发达。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人口南移和南方战乱较少,长江下游的蚕桑业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养蚕业还传播到新疆、东北、西藏等地区。唐安史之乱后,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蚕桑业的重心也转移到江南。北宋时全国二十五路之一的两浙路向政府缴纳的绢??占了全国总数的1/4,尤以嘉兴、湖州一带的蚕业最盛。宋末元初棉花栽培传到长江、黄河流域,到明代,棉花终于取代了丝麻的地位成为主要的衣着原料。蚕桑业在许多地方趋于萎缩,但南方某些地区,尤其是嘉湖地区,蚕桑生产继续保持繁荣。清代,在蚕丝出口的刺激下,嘉湖地区蚕桑业进一步繁荣,邻近的江浙各县蚕桑业也兴盛起来;珠江三角洲在鸦片战争前也已发展成为重要的蚕桑产区。
  
  生产结构  至迟到战国时代,蚕桑生产已是个体农家普遍的副业之一。五谷、桑麻、六畜被列为农业的三大生产项目。有些个体农家能独立完成栽桑、养蚕、缫丝和织帛的全过程,形成农桑并重、耕织结合的生产结构。农家生产的丝帛,除少量自家消费外,大部分以赋税或商品形式转到地主阶级手中。从曹魏到明代,丝绵、丝织品和粮食一样,始终是政府征收赋税的主要实物,反映了蚕桑生产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各种农家副业中,蚕桑生产的商品性是比较高的。周代已有"抱布贸丝"的记载。在战国、秦、汉时期,山东有人经营桑田达千亩之多。在货币不足的时代和货币不很流通的地区,丝织品还用作交换媒介或计价单位。唐、宋时代逐渐产生了与原料生产脱离的专业织户,买卖桑叶和蚕种的现象已出现。明、清时代嘉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的蚕桑生产虽以农家副业形式存在,但相当数量的农民和地主却已从事蚕桑生产为主。养蚕和缫丝仍然结合在一起,织绸在一定程度上已从农家副业中分化出来,从事蚕丝买卖的丝行相当兴盛。部分桑叶生产趋于商品化,蚕桑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有专事桑叶交易的叶行。余杭、新昌、湖州等地有不少专业制种户,尤以余杭县最为发达。蚕桑生产已进一步卷入商品经济中。
  
  技术成就  几千年来,中国的蚕桑技术不断有所进步。桑树的繁殖,西汉以前以直播育苗为主,北魏时农书开始记载了压条的方法,宋代浙江吉安等地已广泛采用嫁接法,清代中叶浙江桑农创造了"平头接",清代后期在这基础上改进为"袋接";此法传到国外,为各国广泛采用。桑树的树型,宋、元前一般为乔木桑或高干桑,明、清时代太湖地区大多培育成中干拳式桑或低干桑,珠江三角洲培育成地桑。桑园管理中修剪、整枝、中耕、除草、施肥都有进步,明清时湖州一带高产桑园亩产桑叶可达2000斤左右。养蚕方面,历代蚕农选育出许多优良的农家品种,摸索出一套适合蚕的习性的饲养方法,创制了多种养蚕工具。唐宋以来,夏蚕的饲养日趋普遍,岭南还出现多育蚕。明、清时代,嘉湖地区养蚕技术最先进,所产湖丝数百年来驰名中外。《天工开物》说:"嘉湖产丝成衣,即入水浣濯百余度,其质尚存。"
  
  柞蚕的放养  中国采收利用柞栎等树上自然发生的柞蚕所结的茧至少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山民们为了能多采到柞蚕茧,往往对野生的柞蚕稍加管理和保护,这些措施简单粗放,还不能算是人工饲养。收益既微薄,从事此项工作的人也不多。明中叶以后,大概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对柞蚕的利用受到重视。胶东山区农民在原来粗放管理的基础上,创造一套较完善的放养技术,放养柞蚕遂成为山区农家的一项副业。17世纪后期,放养柞蚕从山东先后传到了黄河中下游和东北的辽宁,西南的川黔等省。18世纪后期,中国放养柞蚕的方法传到朝鲜,不久又传到日本,1927年首次传到苏联,以后又传到其他一些国家。中国始终是世界上生产柞蚕丝最多的国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