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ana grylio
沼泽绿牛蛙
1.
Skin exudate of Rana grylio as the sample,used C18 reversed-phase column and linear gradient elution,collected and analysed the result of HPLC atlas,gathered elution liquid of per wave crest so as to get separate peptide.
以沼泽绿牛蛙皮肤分泌液为样品,采用C18反相柱液相色谱,使用线性梯度洗脱方法,参照获得的RP-HPLC图谱,对图谱结果分析,按每峰一管收集洗脱液,得到分离纯化的活性多肽。
2) Rana grylio tadpole
沼泽绿牛蛙蝌蚪
1.
529 , the LC50 of Dipterex on Rana grylio tadpole in 24, 48, 96 h was 25.
5~29℃时,敌百虫对沼泽绿牛蛙蝌蚪24,48,96h的LC50分别为2570,16。
3) oxbow swamp
牛轭沼泽
4) swamp type buffalo
沼泽型水牛
1.
Cloning and sequencing of interleukin-10 and interferon-γ gene of Guangxi swamp type buffalo;
广西沼泽型水牛白细胞介素-10和干扰素-γ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2.
Cloning and sequencing of Guangxi swamp type buffalo IL-4 and IL-5;
广西沼泽型水牛IL-4和IL-5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5) Guangxi Bubalus bubalis
广西沼泽型水牛
1.
This task was using histology method to study the hypophysis of murrah hybrid buffalo of Guangxi,and compare with the Guangxi Bubalus bubalis hypophysis.
对广西摩杂一代水牛的脑垂体进行组织学研究,并和广西沼泽型水牛(Bubalus bubalis)的脑垂体进行比较。
2.
This task was using histology method to study the hypophysis of murrah hybrid buffalo of Guangxi,and compare with the GuangXi Bubalus bubalis hypophysis to study what differences have them.
对广西摩杂一代水牛的脑垂体进行组织学研究,并和广西沼泽型水牛的脑垂体进行比较。
6) Rana guentheri
沼蛙
1.
Preliminary Study on Genetic Diversity of Rana guentheri;
沼蛙(Rana guentheri)种内遗传分化状况初步研究
2.
Studies on the Respiration System of Maturity Rana guentheri
成体沼蛙(Rana guentheri)呼吸系统解剖学与组织学观察
补充资料:牛蛙的养殖
二、牛蛙的生物学特征及分类
牛蛙的学名为RanacatasbeianaShaw,在分类学上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中的一种动物。
两栖纲是脊椎动物(圆口纲除外)中种类最少的一纲,约2900种。蛙科是两栖纲中种类最多的一科,全世界有36属500多种,分布于除澳洲和南极以外的地球各大陆。牛蛙的个体在无足目中,仅次于原产非洲的巨蛙(RanaGoliath),后者体长可达32厘米,牛蛙则为20厘米。我国蛙科有6属72个种和亚种,分布广,个体数量多。其中虎纹蛙(Ranatigrina)棘胸蛙(Ranaspinosa)个体最重者也可达250~500克,是次于牛蛙的国产食用蛙类。
在我国养殖的种类还有一些与牛蛙形态或名称相近似的种类:
1.沼泽绿牛蛙
体型比牛蛙稍小。身体为浅绿色,背部及腿部有黑点,其他形态习性与牛蛙极相似。它常和牛蛙生活在美国的同一环境中,但沼泽绿牛蛙还可生活于盐度稍高的湖沼中。它的抗病力较强,尤其是很少得红腿病,其肉质较淡,口味较好。
2.西方牛蛙
体呈扁平状而伸长,四肢细而发达,头部阔而有锐角,前部为圆形。眼大,耳小。皮肤的皱壁自眼延伸至后肢。腿骨较胫骨短,胫骨长达躯体的1/2以上。蹼不完全。体色为绿黄色,杂有黑斑点。分布于北美洲西海岸。
3.印尼牛蛙
体长20厘米、头宽9厘米,前肢长达11厘米,后腿7厘米。体重最大可达1.5千克。体呈黑袍或绿色。分布于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武吉巴里山一带,一般栖息于河边、洞穴或海拔5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中。
4.非洲牛蛙
5.非洲大牛蛙
三、牛蛙的生活习性
1.两栖性
牛蛙喜水,较少登陆。多栖息于水草丛生的江河、池沼、溪流、浅滩、湖泊等未被污染的淡水及其有草木遮荫的岸边。因牛蛙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早登陆,但只初步适应陆生生活。它的皮肤全部裸露,保水性能尚差,而且必须保持潮湿,以进行皮肤呼吸,弥补肺结构简单的不足。另外,牛蛙无交接器,必须在水中抱对,产卵、排精、受精、孵化和变态。
2.野生性
有近3亿年野生历史的牛蛙被人类养殖还不足100年,而且大多为野外放养类型。因此,牛蛙至今还保持很多野生特性。如警觉性强,惧怕人类,稍受惊扰就跳跃逃跑或潜水、钻泥,利用保护色潜伏于草丛中;牛蛙跳高可达1.5米,跳远可达5~6米,攀爬铁丝网等网栏可近一米高,还可以从一个很小的洞隙中钻进出养殖场;在人们围观下往往不吃食,在喧闹的环境下往往难以抱对,产卵或排精等。
3.食性
蝌蚪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成体改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成体牛蛙的眼睛对活动的物体敏感,善于发现并捕食活动的动物。在自然状况下很少吃死物。但在食物缺乏时,饥饿难忍,则出现自相残杀,一般为大蛙吃小蛙,也可能出现年轻健壮的蛙攻击衰老大蛙的现象;饥饿状态的牛蛙也吃死物或人工配制的饲料,经驯养即可改变吃活食的习性。
4.群栖性
牛蛙一般不集群活动,但也常几只或十几只共栖一处,每只蛙共有大致固定的栖居位置。尤其是每到生殖季节,常集体迁居到环境优良水陆场所高唱婚歌,然后繁殖。完成生殖任务后仍能各返回原栖息地。这种定向迁移的距离可达9公里之远。有人把牛蛙的眼弄瞎,它仍能从800米外返回原地栖息。因此,牛蛙在雨天黑夜能返回原栖息地就不足为奇了。人们认为牛蛙具有按地面或天文定向标进行定向活动的能力。
5.冷血变温性
牛蛙为冷血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变,不具备恒温调节的结构功能。因此,牛蛙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各种活动明显受季节周期节律、尤其是水温变化所制约。如在北温带,牛蛙有冬眠4个月的习性;在我国两广、台湾、海南岛、云南,仅冬眠1个月;在25℃左右的人工养殖下,牛蛙不仅无冬眠性,而且常年可繁殖。
牛蛙养殖池依据所养牛蛙的生育期而分为蝌蚪池、幼蛙池、成蛙池、产卵池和孵化池。
根据各时期牛蛙的适宜养殖密度对自繁自养的食用蛙养殖场来说,场内所建上述各种养殖池的面积比大致为1∶10∶20∶1∶0.05。对于育种场来说,可适当缩小成蛙场的比率。至于养殖场总面积的大小,则根据生产需要及人力、物力的可能性而定。各类蛙池不宜过大与过小。过大则操作困难,管理投喂饲料不便,一旦发生病虫害危害,难以隔离防治,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过小则不但浪费土地、建筑材料,还增加操作次数,同时过小的水体,其理化、生物学性能不稳定。池形一般为长方形,长与宽的比为2~3∶1。
(1)蝌蚪池
每池一般以6×2~3平方米为宜,池深0.6~1米,四周及池底用水泥抹平,池壁坡宜大些(约1∶10),以便蝌蚪吸附其上休息,并便于蝌蚪变态后的幼蛙登陆。池壁设进出水口,使之排灌方便。池中设置一个饵料台,此台放饵料的塑料网面处在水位线下约10厘米处。池内种些漂浮水生植物,如水葫芦等,为蝌蚪的栖息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蝌蚪池周围建围墙,以防敌害侵入。
(2)幼蛙养殖池和成蛙养殖池
两者形态与结构相仿。每个幼蛙养殖池约20×5平方米为宜。养殖池的堤坡为1∶25,堤面宽1米池深0.6米,幼蛙池宜建大、中、小3个。如100、150、200平方米各1个,视幼蛙发育情况,随时调整,分级饲养,以免大幼蛙吃小幼蛙。每个成蛙养殖池一般以25×12平方米为宜,池深1.2米,堤坡约2米,池中最好设小岛或浮岛。成蛙池也宜建大、中、小三个,以便按体型大小分级养殖。不论幼蛙或成蛙养殖池,均须设排灌水管,池周或小岛上挖些人工洞穴,也可搭遮荫棚。另外,须设饵料台于水面下10厘米处,供投放饵料用。池周围应设防逃围墙,水面上安装黑光灯诱集飞虫。
(3)产卵池
其建筑规格要求与成蛙养殖池相同,但不要太大,约20×2平方米为宜,水深以15厘米较合适。陆地占全池面积的□左右。产卵池最好设2~3个,以供不发情,产卵期的亲蛙抱对产卵,排精使用产卵池的生态环境的设置尤宜应似天然条件,以利繁殖。
(4)孵化池
面积约2×1或1×0.5平方米,用砖石水泥砌建,也可使用相应大小的塑料箱,池壁高0.6米,保持水深约0.15~0.4米。应设进出水口,池底铺砂土6厘米,上有遮荫棚,或水面放些浮萍。孵化池的个数根据养殖亲蛙数及将不同亲蛙或不同时期所产的蛙卵分批孵化。
2.围墙的建筑
牛蛙善跳、游、钻、爬,所以必须设置防逃围墙;同时起到防止外敌侵入的作用。围墙一般高1.5米,埋地30厘米,根据不同条件可建成竹墙、砖木墙、砖墙等。
七、蛙种的选择
在投产前要进行选种工作。购种和运输春天和秋天均可进行,但从温度及运输路途及其经历的时间考虑,一般近距离、少量引种,各季节都可进行;大量引种、长途运输则宜在春、秋季,此时气温较低,运输更为安全。
1.成蛙的选择标准
注意区分雌雄,详见下表。雌雄比宜1∶1。
2.注意挑选2~3年生的青壮年蛙。它们的生活力强,产卵、排精量高。
3.选择发育良好、体躯强健、无损伤、无疾病、善跃游泳、性情活泼、雌蛙腹部膨大,体重约250克(雄)至300克(雌)以上的个体。
凡躯体及四肢被刺伤,留有伤痕和洞孔的,四肢发红、肢指骨裸露、行动迟钝、皮肤无光泽、发黑或腐烂的均不宜选为种蛙。
1.投饵的基本要求
(1)饵料必须新鲜、清洁:草料要用漂白粉消毒(每500千克草料放50~100克漂白粉在水中浸泡)。动物饵料应清洗干净。动物饵料一旦腐烂、变质均不能直接饲喂蝌蚪,以免吃后患肠胃炎,也避免污染水体。
(2)饵料应多样化:因各种饵料的营养成分及其含量不同,蝌蚪对不同饵料的喜好也不同。经常更换饵料,可使蝌蚪增加食欲,提高饵料利用率。得到较全面的养料。长期吃单一饵料的蝌蚪,不仅生长发育不良,且常易患病。
(3)投饵应根据外界环境条件,蝌蚪生育期及健康状况而相应改变。如有雷阵雨时就要少投或不投饵;早晨蝌蚪浮头特别严重,甚至出现个别蝌蚪死亡现象时,就要控制投饵。
2.投饵方式
(1)饵料台:在蝌蚪池水中设置若干个饵料台的规格及数量决定于池面积及养殖密度等因素。将人工饵料捣碎浸泡,然后放入饵料台上。它有利于观察检查索饵量,便于清除残余饵料。
(2)全池匀洒:如培养的浮游生物,或制作的豆浆,可匀洒全池。其优点是免去了设置饵料台的麻烦,使全池蝌蚪能就地吃到饵料。其缺点是难以掌握蝌蚪的实际索饵量,下沉的残食腐败后影响水质。
3.投饵时间、次数和数量
因地、因时、因蝌蚪等情况而变。
蝌蚪冬眠的终止和起始时间恰为投饵的起止时间。孵化后3~4日龄的蝌蚪是投饵的开始时间。投饵次数一般为每天1~2次、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
投饵量一般与水温、蝌蚪的日龄与体重成正变关系。但水温太高(35℃以上),投饵量则要减少。蝌蚪变态的高峰期(前肢长出,尾正萎缩消失期)中的某些时间,所投饵料的种类,蝌蚪初期最好能投入培养的浮游生物,中、后期则可投喂配合饵料(动物性饵料与植物性饵料的比率为1∶1或2∶3)。
4.人工配合饵料的配制
牛蛙蝌蚪的人工配合饵料的配制,应根据蝌蚪个体的大小,生理状态,饲养数量与环境等情况,参照营养标准及饵料营养成分及其含量,制定合理的配方而制作的。下面简介几个实例,之后说明其优点。
配方及制作法:
(1)配方:蚕蛹粉30%,鱼粉20%,大麦粉50%,维生素适量。
制作法:将上述原料搅拌混匀,然后加入粘合剂榆树粉或木薯粉,其数量能使原料达到粘合即可,再加入适量冷水,搅拌成团。尔后用绞肉机或饵料机加工成膨化颗粒饵料状,干燥(日晒或烘干)保存或直接饲喂。干燥后的饵料应达到坚而不硬、密而不沉、松而不散。这样的饵料可较长时间浮于池水水面供蝌蚪采食,不致于沉入水中影响水质。
(2)配方:鱼粉15%,猪肝25%,米糠43%,菠菜10%,骨胶7%。
制作法:将猪肝洗净后切碎,放在锅内加水煮沸20分钟,捞出;把菠菜和米糠按在锅中煮5分钟,然后把猪肝、菠菜、米糠混合捣成泥状,加入鱼粉搅匀。再将骨胶和水放1∶36的比例放入锅内,微火煮沸,待骨胶完全溶化后,即可倒入猪肝等混合物中搅拌均匀,放在80℃的烘箱中烘干,然后压碎。这种配合饵料既可直接喂蝌蚪,也可贮存使用。
(3)配方:蓝藻或颤藻65%,蛋黄35%,甲状腺素3/4片。
制作法:先将蓝藻或颤藻研碎成浆;然后把鸡蛋煮熟,剥出蛋黄后加水研碎;把甲状腺素片(直径0.06厘米)压碎成粉。将上述三者混合即成。每天按一定份量撒入池水中饲喂蝌蚪。也可不按上法混合而单独喂用,即先投喂蛋黄(主食),然后再投喂蓝藻或颤藻(副食),甲状腺素粉则随着投入池中。
除养殖场自配外,目前市场尚有不少配方饵料出售,可考虑选购应用。
九、蝌蚪的管理
1.定期巡池、及时记录
每天早晨与傍晚必须巡视养殖池,及时记录气温、水温、水质、蝌蚪生活状况(如有无浮头现象,上次饵料吃剩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刚孵出的蝌蚪以及变态高峰期的蝌蚪,尤要注意观察及管理。
2.控制水温与水位
最适宜的水温为23~30℃,若水温高于35℃,则要及时换水。将原池水排出1/4~1/2,引进水温较低的清洁水。如水质污染,也需采取类似的换水措施。
水位一般宜保持水深40~60厘米左右。养小蝌蚪或水温较低时,水位宜低些,相反则应高些。
3.控制水质
蝌蚪池的水质应清洁,水中溶氧量应大于3毫克/升,盐度小于2‰,pH值6.6~8.2之间。水质的好坏一般可用肉眼看水色来估测:
瘦水:水较透明,水中浮游生物较少。
较肥水:草绿带黄--较混浊。水中绿球藻、隐藻类很多,还有部分黄绿藻。
肥水:淡黄褐带绿--混浊度较小。水中蛙藻、金藻、黄藻较多,还有部分绿藻。黄褐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含蛙藻。油绿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为隐藻和绿球灌。一般用发酵后的粪肥施于池水中多呈此水色。
病水:红色带棕--混浊。水中含有大量繁殖的红色甲藻。蝌蚪吃后不消化,且污染水质,使蝌蚪中毒。抢救办法是及时移走蝌蚪,然后清理池塘。
水质的恶化(病水),除因某些浮游生物过度繁殖引起外,还可能由于腐殖质发酵、食物残渣腐烂、水中缺氧,水源被工业及生活用水污染,蝌蚪因病虫为害致死而尸体腐烂、病菌蔓延等原因引起。
水质污染变质现象一经发现,则要采取换水的办法解决,换水时不要猛然使水温等生态因子差异太大,一般换水量为1/4~1/2,并注意掌握换水时间。养殖蝌蚪最好处在肥水及较肥水中,在人工投饵的情况下,处在瘦水中也可以。
4.经常保持池水清洁卫生
(1)发现水面有悬浮杂物、浮膜、死去的蝌蚪等动物,要及时捞出处理。
(2)饵料台要经常取出洗刷、用漂白粉液消毒或日光曝晒杀菌。蝌蚪吃残后留在饵料台上的食物,要及时清除,以免在池水中腐烂。
(3)经几个月饲养后,池底如积有污泥及洒施后沉水的食物残渣,要及时清除。
5.及时处理蝌蚪严重浮头现象
水温较高时,黎明前后蝌蚪一般在水面上浮头,此外天气异常闷热也会浮头,此时必须立即换水或开增氧机。
6.做好扩池工作,保持适宜的放养密度
一般情况下,刚孵出至10日龄的蝌蚪养殖密度以每平方米1000~2000尾为宜;11~30日龄以500~1000尾为宜;30日龄至变态为幼蛙之前以100~130尾为宜。密度的确定与蝌蚪生育期、体型大小、供饵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可因时、因地及具体条件不同而改变。
7.做好蝌蚪越冬管理工作
在温带地区自然条件下,一般从11月至来年3月份即进入越冬期,具体管理工作如下:
(1)使池水保持1米深。使底层水温可保持在5℃左右,即使表层水冻结、积雪,蝌蚪也能安全越冬。
(2)准备好补水、补氧设备及措施。如发生水位下降或水温低;底层污泥发酵而缺氧情况时,可及时灌水、充气。最好在越冬前做好池底污泥清理工作,以减少耗氧量。
有条件的池塘,可以控制水温在15℃以上,如能达到20~30℃,则蝌蚪仍能正常生长变态。
十、幼蛙的管理
幼蛙指刚变态完成未达性成熟的小蛙。
刚变态的幼蛙,只吃活动物,故必须投入活饵料,并逐渐训练吃死饵。1月龄的幼蛙投喂的活饵与死饵之比为2∶1;1.5月龄幼蛙为1∶1;3月龄可全部投喂死饵。死饵的大小以幼蛙一口能吞下为宜,如太大,幼蛙一口难以吞咽,则可能相互争夺,耗费吃饵时间和能量,对幼蛙生长发育不利。
投饵量以上次投入的饵量吃完为宜,要酌情掌握。一般来说,随着幼蛙的生长,水温的提高,投饵量要逐渐增加,通常日投饵量为幼蛙体重的5%~10%。
投喂活饵与死饵的种类,要根据各地养殖饵料的状况、饵料资源情况及季节而定,应做到既能满足幼蛙生长发育所需,力求饵料多样化、营养丰富而又价格低廉。从目前来看,要供应大批量的幼蛙饵料,其比较可靠的途径是大力开展蚯蚓与蜗牛、蝇蛆的人工养殖;就近购买屠宰场、食品厂的下脚料;生产或购买人工配合饵料;使用黑光灯诱集昆虫等。
幼蛙的日常管理工作有很多与蝌蚪的管理类似。
1.控制水温
最适宜的水温为23~30℃,如水温高于35℃,则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如部分换水,加盖凉棚等。
2.控制水质
最适宜的pH值为6~8。要经常清除剩余饵料,捞出死蛙及腐烂的植物、浮膜等异物。如水质污染则要换水或消毒,以保持清洁。幼蛙因主要以肺呼吸,故对水质,尤其是水中氧气含量的要求不如蝌蚪严格,但仍不可忽视。
3.要经常保持陆地潮湿,种植作物或建棚以避强光强射
4.及时分类、分池管理:幼蛙生长发育快,而个体差异大
为更科学地饲养管理,避免大幼蛙吃小幼蛙,每养殖一段时间后要依个体大小用分蛙器分类,分池管理。养殖密度要适宜,一般40日龄以内的幼蛙(指变态完成后开始计算的日龄),每平方米约100只,40日龄以后的幼蛙,约70只左右。
5.经常做好病虫害和天敌的防治工作
例如,老鼠是幼蛙的一大天敌。有的幼蛙养殖池(30平方米),1周内平均每天被老鼠咬死吃掉40多只,最多的1夜咬死110多只。
6.做好幼蛙的越冬管理工作
在水温降至6℃、气温10℃左右时,幼蛙进入冬眠状态。在冬眠前后要做好幼蛙的冬季管理工作。
(1)地下冬眠的准备与管理:幼蛙常潜伏于离冻层30~40厘米处潮湿的池边洞穴、树根空隙处越冬。根据这一习性,入冬前人为地给幼蛙提供越冬条件,创造一些越冬方法:
①洞穴越冬:在幼蛙四周挖掘松土,并在向阳避风、离水面20厘米的地方挖几个直径13厘米、深1米的洞穴,洞穴要保持湿润,但能不让池水淹没洞穴。幼蛙在入冬前会自动钻入洞穴越冬。
②塑料棚越冬:在原幼蛙池离水面30厘米高处,悬盖塑料薄膜保护牛蛙越冬。也可在池上用竹木或钢筋搭成拱形或人形的棚,棚顶距地面约2米,上盖二层塑料薄膜,与池边连接成一密封的温罩,周围用泥将薄膜密封,薄膜上最好再盖一层疏网,以防大风把薄膜吹坏。如外界气温降至0℃以下时,薄膜上可再盖一层稻草帘。晴天则掀开草帘以使阳光射入增温,使越冬池保持在10℃以上,开春气温上升,则逐渐揭开塑膜,使空气流通,不致过热。
③草棚越冬:在幼蛙池的东北面堆一土丘挡北风,离水面30厘米处架一大草棚,草棚四周与池边紧相贴,在池的东北深处放置几个瓦筒,供牛蛙群集于其中越冬。在整个越冬期间,水温可保持10℃左右,经4个月的越冬,牛蛙生长良好。
④草堆越冬:在养殖池向阳背风方向,堆一草堆,或先铺松土50厘米厚,上盖草堆,保持湿润,再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当气温下降时,牛蛙均能自行钻入草堆中越冬。如遇特殊寒冷天气,则可加盖更厚的草堆,再加盖一层塑料薄膜保温。
⑤缸桶越冬:当少量养殖牛蛙时,也可将牛蛙置于缸、桶内越冬。具体做法是:先在缸内或桶内装些泥土,中间高、四周低,形似馒头形。在低凹的四周适当放水,使高处土湿润,四周存有少量积水。牛蛙放入缸、桶中后,上盖水草或草皮,缸口盖以草帘或麻袋、棉絮,以防蛙外逃。缸、桶四周堆草保温。如缸、桶内气温过低,则可在缸、桶内安1灯加温,或用塑料桶灌热水置于其内适当加温。
(2)加深水层越冬:入冬前,将幼蛙池的水位加深至1米,由于蛙池底下原有30~50厘米厚的污泥,牛蛙会自行钻入污泥。污泥一则具保温性能,二则因发酵放热,可使水温升高2℃。这样,牛蛙也能在深水污泥内安全越冬。
(3)其他越冬法:只要在冬季提供6~12℃(水温或气温)、潮湿、有一定氧气(包含于空气或水中)无敌害的环境,幼蛙就能安全越冬。其他方法很多,如在室内砖池内、温泉水中、循环温流水中越冬等。
在越冬过程中,幼蛙不吃不动、闭目缓慢进行肺呼吸,甚至在低温的水中仅以皮肤进行低水平的气体交换。如环境温度升高至10℃以上,幼蛙又能苏醒,呼吸加强,开始活动,甚至摄食,此时宜供应一些饵料或设法降温,使之再度进入休眠状态。休眠状态的幼蛙,其环境宜保持安静,尤其要防止敌害,如老鼠的为害,因此时的幼蛙完全无抵御敌害的自卫能力。越冬期间要常检查越冬情况;如有死蛙要及时清除;如发现红腿病等疾病,要及时治疗,以防止传染蔓延。
十一、成蛙的饲养管理
幼蛙经1年养殖后达性成熟即为成蛙。成蛙最小体长11厘米左右,体重为200克左右。
成蛙的管理与幼蛙基本相同,但成蛙的活动能力强,善跳跃,故应注意围墙的维修、防止外逃。成蛙摄食多,排遗、排汇的废物多,要经常保持水质清洁不被污染。夏天最好每天换水,换水量为1/2,温差不得超过2℃。成蛙饲养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40只。
十二、亲蛙的饲养管理
亲蛙是选留作为繁殖、育种、已生长2~3年的成蛙。一般体重在500克左右。
亲蛙摄食最大,营养更充分满足生长繁殖所需,一般每只每日投饵量为其体重的10%,饵料种类宜多,营养全面,其中动物性饵料不应少于60%。亲蛙在发情时摄食量减少,抱对、产卵、排精时基本停食,之后摄食量大增,要根据以上情况酌情增减投饵量。
一般每天傍晚投饵1次,也要定点、定时,要经常清理投饵台,以保持清洁卫生。
亲蛙池不仅是亲蛙摄食、生活的场所,更重要的还是产卵、排清的场所,在不搞人工孵化的情况下,还是卵孵化的场所。因此,管理工作要求水平高,周围环境条件既要适合于亲蛙,还要适合于卵的受精及卵的孵化。
1.最适水温宜控制在25~27℃,适宜水温为23~30℃。否则,将不利于亲蛙生长发育与繁殖。
2.环境当保持安静,切忌人声嘈杂。
3.池水水位保持在15~40厘米,其深度与保持适宜的水温有关。要经常换水以确保水质优良,其溶氧量、盐度、pH值、生物组成等要适于卵受精及卵的孵化(具体内容见第二章生态部分)。因池水浅,水温易变,要特别提防酷暑水温过高对卵的危害。
4.亲蛙的养殖密度必须大大减小,一般每平方米为1~2只。否则,对生殖极为不利。
5.亲蛙产卵后,一般都应及时(几小时内)将卵细心用盆托出(不要颠倒卵的上下位置,不应搅动卵块)。轻轻放入孵化池(箱)内单独孵化,以加强管理和保护,提高孵化率。
6.要谨防各种天敌捕食抱对的亲蛙及产下的卵。因抱对中的亲蛙处于生殖兴奋状态,对天敌入侵反应不灵敏,行动也不方便,御敌能力大为降低;而蛙卵更易为鱼类、其他蛙类等动物吞食。
7.特别要重视做好亲蛙的越冬工作(方法类似成蛙),如疏忽大意,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同等数量的幼蛙和成蛙。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